甘肃最传奇的人,翻译日本投降电文,夹边沟九死一生,却活过百岁

陇史文元 2024-08-23 02:16:01
甘肃最传奇的人,翻译日本投降电文,在夹边沟九死一生,活到101岁

他和他父亲都是二十世纪的传奇人物!

他父亲黄远生,中国第一位职业记者,以揭露袁世凯的黑暗统治而闻名,却被暗杀在纽约街头,案情至今扑朔迷离。

他,少年神童,精通英文,翻译日本投降的英文电文,在甘肃夹边沟九死一生,活到了101岁。他的名字叫黄席群!一位经历世纪沧桑的传奇人物。

1.大清末代进士,民国第一记者

黄远生,当之无愧地被人们称之为“民国第一记者”,也是第一个被狙杀的自由主义记者,中国新闻通讯报道的奠基人,他和邵飘萍、林白水三人,被称为“民国三大记者”。

在混乱的民国时期,他们高举新闻自由的旗帜,监督政府,揭露腐败黑暗,为世人所敬仰。他们三人都牺牲于军阀及黑暗势力的枪口下,为后继者树立一个绝好的榜样。

黄远生(1885年——1915年)原名黄为基,字远庸,笔名远生,江西九江人。它是末代进士,参加了清王朝的最后一次会试,考中进士。有人说是,他是年龄最小的进士。不料,他却放弃了清政府安排的职务,前往日本留学。后来,投身新闻界,其实也是为了拯救社会。

最初,黄远生选择职业,并非新闻,而是邮传部,任员外郎兼参议厅行走。然而,他对做官,实在没有什么兴趣,经常为报章写文章。后来,因李盛铎的话:“吾见欧土之谙近掌故者,多为新闻撰述家,以君之方闻博涉,必可成为名记者。”

由此,他逐渐走上了新闻之路。黄远生致力于写作,先后给刊物和报纸投稿。曾先后担任《申报》、《时报》的驻京记者,并积极为《东方日报》、《国民公报》、《亚细亚报》撰稿,还主编过《少年中国》周报和《庸言》报。

在新闻实践中,黄远生还提出一个令人惊奇的观点。他说,新闻第一是大胆, 即新闻“第一义在大胆,第二义在诚实不欺”。就是说,记者要敢于报道,要真实。同时,他认为,新闻记者要具备“四能”,即:脑能想,腿能走,耳能听,手能写。就是说新闻记者要学会调查研究,学会独立思考,看问题全,要看透本质。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新闻文体——通讯。人们总结说:“我国报纸之有通讯,实以黄远生为始”,是他开创了通讯这种新闻文体。

一次,黄远生在敬告读者中说:“吾此后所谓新闻者,不必尽为朝章国故也。市井琐屑,街谈巷议,皆一一作新闻观,此在日报中实为创格。”

此时,人们对新闻报道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不再是“宫门抄”,专门报道朝堂动态。因为,这样的新闻,只能是达官贵人感兴趣的范围,而不是走向更广阔民间市井,为广大民众服务,唤醒他们。在黄远生的努力下,原先的官样文章就变成通俗易懂、白描式刻画、极具现场感的文字。

他的文章的感染力很大。在三四年的记者生涯中,他用通讯对当时社会,尤其是大人物进行扫描式报道。涉及了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章太炎、蔡元培、袁世凯、黎元洪、唐绍仪、段祺瑞等人物,更是参与了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唐绍仪被迫下野等重大报道。

在此之前,记者多是兼职的,他是“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专职记者。他不仅在当时有这非常广泛的号召力。他被暗杀后至今百余年间,他影响力至今不衰。人们统计,五四前后,《新青年》及《新潮》,提到他名字或涉及他言论的文章不下30篇。胡适把黄远生推为新文学发“先声”的人物。

黄远生因反对袁世凯称帝,拒写吹捧文章,更绝了袁世凯的十万大洋,辞去所有袁氏报系的职务。为避免意外不得不远走美国。在美国,他还写了“远生游美”的系列通讯。不料,1915年12月25日下午6时许,避匿于美国的黄远生在旧金山唐人街的广州楼内用餐时遭遇刺杀而死。此时,他的多篇通讯还在发往国内的路上。

他的死扑朔迷离。有人说是袁氏派遣的杀手,有人说是革命党人。据说是误会他是袁世凯走狗,因为他的名字的英文,第一个是yuan,故而被认为是袁世凯的什么人。他的儿子黄席群上世纪八十年代,写纪念文章时,也没有叙述清楚。不过,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刺客刘北海在台湾说出真相。他受中华革命党美洲支部林森指派,执行了这一刺杀任务。

2.在重庆,翻译了日本投降消息

黄远生的儿子黄席群也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的经历似乎要比英年早逝的黄远生更有传奇色彩。黄席群生于1908年,黄远生去世后,他才七岁。小学时,他就是远近闻名的“神童”。

原来,黄席群上学的头几天,老师教了不少生字,原本想他要慢慢记住。谁知,他认字很快,几天后就认识了一百多生字,这可把老师高兴坏了,惊呼“这是神童啊!于是,黄席群的神童之名,就在十里八乡传开了。

神童就是神童,脑子自然与众不同。他后来的求学之路上,学习也很好。1926年,高中毕业,连续8个学期他均考第一,被保送进入国立金陵大学文学院,专修历史,辅修国文。这个学校不一般,首先是全英文授课,这让他终身为用。良好的英文水平,为他的择业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持。

抗战期间,他进入国民党通讯社任职,主要就是英文消息的编译。不过,家中人口多,再加之受战火影响,生活艰难,他不仅在中央通讯社打工,还在美国新闻处打工,四处兼职。这样扎实的锻炼,他英文水平更是提升不少。

努力总有回报,机会是为有准备者出现的。他不仅在多个通讯社翻译英文资讯,更是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的翻译主力。他翻译了日本投降的消息。

1945年8月10日下午,黄席群像往常一样,在中央通讯社的办公室内翻译,收到的英文信息。忽然,他接受到日本同盟社的英文急电,内容是:日皇裕仁接受同盟国要求,宣布无条件投降!

日本投降了!这个消息,令在场的所有人惊喜,他很快编译完成,发出了号外!八年抗战,我们终于迎来了胜利。他是最早知道这个消息人群之一,更是翻译了这个电文,从而载入史册。

3.携家带口,扎根甘肃

解放战争时期,他拒绝国民党的拉拢,坚决留在大陆,甚至辞去工作,带着家人,返回家乡教书。他在家乡九江迎来了解放。

此时,远在大西北的盛彤笙,于多年前,在甘肃兰州创办了国立畜牧兽医学院。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畜牧兽医学院也迎来大发展时期,人手不足,他想起了远在家乡的表弟黄席群。于是发出邀请,就这样,黄席群带着一大家子人来到甘肃兰州,生根落地,扎根于大西北。此时是1951年。

这个是个激昂向上的时代,人们极大地热情,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中。黄席群被聘为副教授兼院长办公室秘书。那时,兰州的外语人才少,尤其是缺少像他这样的高水平外语高手。他在兰州如鱼得水,不仅为兽医学院上课,还兼任兰大外语,他还翻译了200多万字的俄语教程。

然而,好景不长。1955年肃反,因他曾在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任职。于是,被调到图书馆工作。两年后,又被打成“极右分子”。原因是:他对甘农大迁往黄羊镇提出不同意见,认为那样会毁了这所学校。后来的历史证明他的远见,甘农大最后又不得不迁回兰州。

从此后,他处在风口浪尖上,成为一名老“运动员”。1958年8月,他被开除公职,他被发往夹边沟,家人则被送回九江老家。

夹边沟,现在是鼎鼎有名。当时,也只是甘肃监狱局的一个劳改农场。在后来几年中,这个农场中,发生的事情,太多了,太惨痛了。

黄席群也在夹边沟也经历多次生死。一次掉在一个枯井中,幸亏他抓住了井边一块砖,才得以死里逃生。又一次,外出劳动时,返回时天已经擦黑,他迷路了,在野狼出没的戈壁滩上,生死只在一线之间。幸运的是他看到远处戈壁滩有一束亮光,他向着亮光而去发现是一处教室,他在教室的椅子度过了一夜。这也死里逃生。

饥饿总是难耐。他干的重体力劳动,吃得极其有限。中午,只能是一个小馒头。一次,他把自己的小馒头掰了一半给另一个年轻人。晚上,排队点名的时候,他饿晕了,躺在了地上,无人过问。过了半响,才醒过来,他自己爬起来。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句话,人生就一个字“熬“。在苦难中熬,在岁月中熬,在东奔西走中熬,熬过去就好了。他熬过了夹边沟。1963年,他来到西北师大教书,依旧教英文。谁料,不久又被关进了牛棚,这次罪名是反革命,上一次他的罪名是“历史反革命”。他被发配到师大的靖远农场,这一去就是八年。直到1979年平反。他才回到西北师大继续教书,此时已经是69岁了。1981年,72岁的他被评为教授。直到1987年,78岁时他才正式退休。

2009年4月,黄席群在兰州去世,享年101岁。他留下了大量的翻译著作和传奇人生。

0 阅读:2

陇史文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