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报纸上将军的照片,鱼贩写信问王尚荣:您是否改过名字

秀才说文史 2024-01-25 20:41:20

1949年10月的一天,家住湖北石首县调关镇的王光尧老汉一大早来到集市上卖鱼,当他经过街上一家卖报亭的时候多看了一眼,这一看不打紧,王老汉急忙停下了脚步。原来他看到当天的报纸上刊登着一张照片,照片是一位将军,将军浓眉大眼,威武霸气。

看了一会,王光尧老人不自觉地掏钱把这张报纸买了下来,这才匆匆赶往集市。这一天,王光尧整个人像丢了魂似的,一直心不在焉,没等下市,他就匆忙收拾鱼摊回到了家。

那么,报纸上这位将军是谁?为什么王光尧老人看到将军照片立马丢了魂?

话还要从18年前说起。

1931年,王光尧老人16岁的儿子参军离开家乡,自此杳无音信。18年来,老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儿子,由于当时适逢战乱,信息闭塞,也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死是活。

没想到,今天看到报纸上刊登的一张照片,越看越像自己的儿子。

毕竟都过去了这么多年,王光尧老人也不敢确定照片上的将军就是自己的儿子,他也怀疑是不是自己眼花了看错了。

回到家,王光尧就把报纸拿给自己的女婿看。女婿是个文化人,他接过报纸仔细看了一遍后摇了摇头说:“爸,报纸上这位将军叫王尚荣,是青海军区第一野战军副军长,不一定是咱们家九斤。”

听女婿说,人家是军区大领导,老人也觉得不可能是自己的儿子,他失望地瘫坐在了椅子上。

毕竟儿子离家多年,也许是念子心切。老人还是要女婿给这位军长写一封信问问。

“人家可是大官,咱一平民百姓这样问人家不好吧。”女婿说。

“咱就是写信问问,这有什么不好的。”老人哀求道。

看着老人那可怜的眼光,女婿这才找来纸笔,给王尚荣写信,信中写道:“王尚荣将军,我叫王光尧,是在报纸上看见了您,第一眼看到您就感觉很亲切,我也有一个儿子小名王九斤,和您长得很像......信的末尾处写道:冒昧的问您一句:您是否改过名字?”

那么,王光尧老人为什么要在信的末尾问王尚荣是否改过名字呢?

原来,看着报纸上将军的照片,无论从气质、神态种种迹象看,这确实就是老人自己年轻时的儿子,可将军名字叫王尚荣,自己的儿子叫王尚寅,唯一对不上的就是名字。为了证实一下,王光尧老人这才让女婿在信中多问了一句:将军是否改过名字?

信寄出后,像石沉大海一样,没有了一点音讯。

想着人家没有回信,也许根本就不是自己的儿子王尚寅。不久后,老人就把这事给忘了。

这一天,王光尧老人继续像往常一样在集市上出摊卖鱼,女婿匆匆跑过来告诉他,王尚荣将军回信了,要他赶快回去。

原来,接到父亲的来信,王尚荣激动不已。由于自己一直带兵在同马家军作战,没有抽出闲暇时间,所以回信迟了。

回到家,女婿把信上的内容一字一句读给老人听。

王尚荣在信上说,自己就是老人的儿子王九斤,出来参军时就叫王尚寅,后来改名叫王尚荣。王尚荣还说,由于解放大业尚未完成,作为我党我军的高级将领,自己还不能离开岗位回家看望父母二老,希望父母谅解......

看完信,老人一刻也不能等待,他拉上女婿一起赶往西宁去看儿子......终于,经过几十个小时的颠簸,这对相互思念了18年的父子在大西北的荒原上再一次相见。

临别,王光尧老人抱住儿子告诉他,母亲想他哭瞎了眼,希望他早日抽出时间回家看望老母亲。

1950年,在贺龙的关怀下,王尚荣终于得以回到家乡。

由于前线战事紧张,王尚荣在家待了6天,就又回到了前线。临别,他把自己身上的皮袄脱下来送给父亲御寒,又给母亲留下了100元钱。

羊皮大衣和100元钱,在当时都是很贵重的。

然而,王尚荣这一走和父亲竟是永别。

1958年,王光尧老人病逝,终年66岁。

对王尚荣来说,父母的养育之恩比天大,比海深,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忠孝不能两全。对王光尧老人来说,为新中国贡献一员虎将,光是这一页,就足以让老人含笑九泉了!

0 阅读:2

秀才说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