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八号第二次出舱任务圆满成功!
大伙应该都看到了,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在2024年7月3日圆满完成二次出舱,航天员叶光富、李聪在舱外完成了空间碎片防护装置的安装工作,同时还进行了舱外巡检工作。
实际上,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这一次出舱和5月28日的首次出舱,甚至2023年12月21日,神舟十七号乘组约7.5小时的出舱活动,航天员执行的任务内容都和“空间碎片”,也就是太空垃圾有关。太空垃圾大伙应该都听说过,在如今的近地轨道上,残留了许多废弃的火箭推进器,太空中漂浮着螺栓和油漆碎片,固体火箭发动机残骸,报废或即将报废的人造卫星,以及反卫星测试散落的碎片。这些太空垃圾威胁着我国空间站的安全。
此前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之所以要出舱维修,就是因为天宫空间站的太阳翼被撞击,且撞击点位于核心舱舱体和太阳翼之间。
虽然我国的天宫空间站的太阳翼的组成是模块化的,单个被撞并不怎么影响空间站的运行,但是毕竟核心舱是空间站的“大脑”,而太阳翼则是空间站的“翅膀”,修复和加固,防止再次被撞击带来麻烦,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这些,我之前的文章都写过了,此前在召开神舟十八号任务发布会的时候,也重点提到了将实施6次载荷货物气闸舱出舱任务和2至3次出舱活动,出舱活动主要的任务目标就是为了应对太空碎片的威胁。
今天要和大家聊的,就是出舱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保障航天员安全的航天服(外国叫宇航服)和航天员能量餐。其实出舱还是挺危险的,不能随便就进行太空行走。
比如国际空间站(ISS)在6月13日和6月24日,分别临时两次取消了NASA宇航员的出舱活动,原因就都与舱外宇航服有关。
第一次据说是因“宇航服导致不舒服”,NASA取消了宇航员的太空行走;后面第二次又因为宇航服冷却系统漏水,导致宇航员的出舱计划再次搁浅。
报道称当时美国特蕾西·戴森和迈克尔·巴拉特都已经穿好舱外宇航服打开了气闸舱舱门准备出舱执行太空行走任务了,结果宇航员特蕾西·戴森发现她的宇航服出现了漏水的问题,宇航员迈克尔·巴拉特表示现在到处都是水。
这就能凸显在出舱太空行走任务中,舱外宇航服的重要性。
还是说回我们国家的航天服,现在航天员所使用的是我国研制的第二代舱外航天服,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微型的载人航天器。现在的舱外航天服能很好地保护他们免受恶劣太空环境影响,更好地执行任务。
我国的第二代舱外航天服在功能上实现了巨大飞跃,无论是面对极端温差、宇宙辐射,还是空间碎片的威胁,都能提供必要的保护。此外,新一代的航天服设计考虑到了舒适性和重复使用的便利性,显著提升了单次出舱活动时间和使用寿命。
虽然结构复杂的舱外航天服重达一两百公斤,但是在太空环境里穿起来还是比较方便、快捷。
也可以调节以适应每位航天员的体型,一套舱外航天服还能重复使用,不同的航天员都可以身穿同一套舱外航天服去执行舱外任务。
不过出舱时虽然有航天服,但是航天员缺乏舱壁保护,在舱外还是面临着极端复杂易变的温度、压力及辐射等挑战,长期暴露在太阳耀斑的高能粒子辐射下,依然存在很大风险。
比如之前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刘伯明出舱时,突然收到地面指令立刻回到空间站,因为地面监测到了航天员附近区域的异常辐射值,待异常辐射消散后,刘伯明才再次出舱。
每一次太空行走,都是对航天员勇气与技术的考验,也依赖于地面团队的精心策划和指挥,每次活动都需确保“天时地利人和”。
除了太阳活动异常等有客观的特殊条件不能出舱,航天员体能的保障也是很重要。
为了适应航天员在严苛太空环境中的体能需求,特制的航天员能量餐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能量支持,每次执行载人航天任务,都要带上航天员能量餐。
这种航天员能量餐特别设计以适应太空环境,营养均衡,能够快速补充能量,还能持续提供能量,执行任务过程中,还能起到抗疲劳的作用,同时营养密度很高,保质期也很长,健康水准很高不含防腐剂,都是按照航天标准制造的。
像神十七乘组7.5小时在舱外工作,吃航天员能量餐就能确保航天员在执行任务时的保持状态。
通过神舟十八号的任务,我们不仅见证了中国航天员的英勇与坚韧,还感受到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强大实力。
从舱外航天服的革新到航天员能量餐的配备,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对航天员的关怀以及对太空探索使命的坚定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