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3年,就在汉武帝刚刚‘罢黜百家’之后不久,汉朝忽然迎来了一场重大军事行动。
这一年,在汉武帝的亲自布局下,汉朝将大量牛羊牲畜,放在山西马邑地区,诱惑匈奴人前来抢劫。同时,汉武帝又布置了大量军队,打算等到匈奴人来了之后,直接对匈奴主力进行合围,然后就地歼灭。
这个计划,当时被汉朝视作最高机密。之前的几十年当中,匈奴经常袭扰汉朝边境,搞得汉朝非常头疼。同时,之前汉朝国力不足,又没办法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反击。最后就只能以和亲的策略,暂时安抚匈奴。
而如今,经过几十年的休养之后,汉朝终于有了足够的国力,可以和匈奴开战。而如果这场战争打赢了,匈奴主力被全部歼灭,那么接下来,困扰汉朝多年的匈奴问题,很快就可以彻底解决了。
然而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就在这个计划执行到最关键的时候,匈奴主力已经抵达马邑地区周围。
但是接下来,匈奴却突然撤退了!而且,匈奴主力撤回去之后,马上就和汉朝撕毁了和平协议,开始大规模和汉朝开战了!
这场失败的伏击战,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邑之围。
那么,当时汉朝高层布置的这场伏击战,为啥最后会失败?已经到了马邑周围的匈奴军队,为什么会突然撤回去了呢?
这事,我们得从汉匈双方的关系开始说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这些诸侯国,其实就已经对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非常头疼了。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双方的矛盾,其实是不可调和的。
中原文明属于农耕文明,只要老老实实过日子耕种,不断积攒财富,就能活得越来越好。
但是草原那边则属于游牧文明,经济结构比较脆弱。而且,草原文明的生产力,无法满足自己全部的需求。比如说金属、盐以及茶叶之类的必要物资,草原上就很难自行生产。
没有这些必要的生活物资,草原民族就很难生活。所以接下来,游牧文明就只能向四周扩张,去找这些物资的资源点。
这样一来,两大文明的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游牧文明为了生存,必须得抢劫。而中原文明为了保护自己的财富,则是必须抵抗和反击。所以,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双方就已经开始交手了。
而后来,随着中原地区的几大诸侯国,不断壮大。游牧部落南下抢劫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这种情况,倒逼游牧文明内部,开始逐渐进行兼并壮大。
再之后,随着秦始皇统一了中原,在北方修造了万里长城。游牧文明想要继续南下抢劫,难度就飙升到了噩梦级。所以接下来,大概在秦朝期间,北方草原上进一步进行混战。最终在秦朝末期的时候,终于第一次有人统一了北方草原,建立起了一个政权。
这就是匈奴帝国的来历。
而匈奴帝国开始之后,因为暂时还是无法打败强大的秦朝,所以接下来,匈奴帝国就开始向其他方向扩张。东边打败了东胡,西边击退了月氏,北方吞并了一大堆小部落。就这样,等到匈奴帝国彻底壮大起来之后,这时候的匈奴,终于再次有了自信,觉得自己可以再次南下了。
但结果,这时候匈奴人忽然发现,南边的中原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个新的王朝,这就是汉朝。
当时汉朝刚刚开国,国力虽然不是特别强,但战斗力却很彪悍,军中都是百战老卒。所以接下来,当双方开始试探性交手之后,双方很快就同时发现,这场战争,其实双方都占不到便宜。
汉朝这边,作为农耕文明,防守有余进攻不足。汉朝不怕正面战争,但是却怕匈奴人不断袭扰。如果匈奴人打了就跑,那汉朝人也追不上。
而匈奴这边,面对那座万里长城,再加上强大的汉朝边军,同样也是束手无策。虽然他们可以凭借速度,不断袭扰汉朝边境,抢一些财富回去。但想要大规模南下,大规模深入汉朝腹地抢劫,那就真的没这个能力了。
所以接下来,双方很快开始谈判。最终,双方约定以和亲的形式,建立外交关系。接下来,汉朝要通过和亲的形式,给匈奴送一些物资。而匈奴这边,以后则是不许再袭扰汉朝边境。
这个结果,对双方来说,其实都是权衡之计。汉朝这边,自然不愿意送自己的女人出去和亲,更不愿意送给匈奴什么物资。而匈奴那边,如果没有汉朝的物资,肯定就活不下去,活不下去就得去抢。
所以这个结果,只能说是双方都能接受的一个平衡点。汉朝这边,送的物资,价值肯定低于和匈奴打仗的开销。而匈奴这边,能不打仗就得到资源,自然也是求之不得。
于是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一直到汉武帝上位之前,双方大体上都保持了这种平衡。
不过,请注意,在这几十年当中,双方保持的是平衡,而不是和平!实际上,在这几十年当中,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双方就要交手一次。尤其是每次汉朝内部出现重大变动,比如说刘邦去世、吕后去世,或者汉文帝去世,匈奴都会集结重兵,试探着进攻汉朝的边境,看看有没有机会南下。
当然,最后的结果,肯定都是汉朝最后没给机会。在这几十年当中,不管汉朝内部发生了什么,高层始终还是比较清醒的。在针对北方的防务问题上,一直都没怎么松懈过。但就算这样,匈奴其实依然曾经长驱直入。
就比如说汉文帝在位期间,匈奴人就曾经一路打进了关中。前方的探哨,甚至都已经接近了长安地区。只是因为最后汉文帝调来了重兵,匈奴人发现自己占不到便宜,这才不得不撤退。
与此同时,汉朝这边的很多聪明人,也在想办法更好的解决匈奴问题。之前的这几十年里,汉朝不断向边境地区移民,建立一个又一个城市。每次匈奴人来抢劫的时候,这些城市可以自行抵御。一旦匈奴主力前来,汉朝的主力军队也会同时出动。
另外,当时汉朝还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开始大规模推行民间养马。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之后,到了汉武帝接班之前,汉朝已经有了大量的战马,终于有能力组建大规模的骑兵军团,和匈奴进行骑兵作战。
总之,在汉武帝即位之前,汉朝已经努力了几十年,攒下了一份非常厚实的家底,这才是汉武帝敢于直面匈奴的真正原因。
而接下来,汉武帝登基之后,首先想要统一国内思想,将汉朝原本推崇的黄老之道,改为推行儒家思想。对此,汉武帝的奶奶窦太后,一直坚定持反对意见。所以,汉武帝登基之初的几年里,一直没法大规模没法进行改革。
直到六年之后,窦太后去世。在这之后,汉武帝自己独掌大权,终于可以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工作。正式掌权之后,汉武帝先是采纳了大儒董仲舒的建议,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了国内的思想。
一年之后,随着汉朝整体方向逐渐改变,汉武帝终于开始正式准备解决匈奴问题。
这就是马邑之围开始之前,汉朝这边的大致历史背景。
公元前134年,也就是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的那一年,匈奴人得知汉朝这边又换了掌门人,所以就派了使者,来汉朝这边求亲。
之前的几十年里,这样的事情,曾经发生过很多次。匈奴人名义上是想要求亲,但实际上,无非就是想借此,试探一下汉朝新任掌权者的态度,同时勒索一些财物。
对于匈奴人的这次试探,当时汉武帝紧急召开了最高会议,询问文武百官的意见。当时的汉朝高层,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首的绝大多数人,都主张继续和亲。主张和匈奴开战的大臣,属于极少数派。
对此,汉武帝心里虽然有点不满,但考虑到当时还没彻底完成意识形态的转变,军中暂时也没有特别能打的名将。所以这一次,汉武帝忍了下来,选择接受了和亲。
顺便说一句,这个时候汉朝军中的主力武将,基本上还都是当年汉文帝和汉景帝留下来的老将。至于说卫青这位超级牛人,这时候虽然已经到了汉武帝身边,但是目前还在汉武帝身边做侍卫,暂时还没有领兵打仗的资格。
不过,从这次事件当中,汉武帝已经表现出了对匈奴的高度不满。汉武帝的这个态度,自然也被下面很多主战派感知到。所以接下来,汉朝的一些主战派官员,开始更加积极的‘找事做’了。
就这样,一年之后,一个名叫聂壹的商人,彻底改变了一切。
聂壹是一个山西地区的商人,做的是边境贸易生意。当时在汉朝和匈奴之间,虽然有一些贸易封锁,但如果想进行私下贸易的话,还是有机会的。
所以,这个聂壹的身份,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走私商人。同时,因为聂壹经常来往于匈奴那边,所以就对匈奴那边的情况很熟悉,而且还见过很多匈奴高层。
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聂壹和一些汉朝的主战派官员,取得了联系。然后,聂壹提出,自己可以把匈奴主力骗过来,然后汉朝再出动主力,就地进行歼灭。
当聂壹提出这个计划之后,汉朝高层的主战派核心人物,大行令王恢,很快就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因为大概在一百多年之前,同样的事情,曾经发生过一次。
一百多年以前,当时还是战国时期,七雄争霸。那时的匈奴,虽然还没彻底统一,但已经成了北方几个诸侯国的心腹大患,经常袭扰这些国家的边境。
为了解决匈奴,北方的赵国,就派出了麾下的超级名将李牧,前往北方抵御匈奴。而李牧到了北方之后,采取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战法。他先是积极防御,并且下令,让麾下军队绝对不可能出战,给匈奴造成一种自己很懦弱的假象。
就这样,连续十年之后,匈奴人发现李牧一直不敢出击,便以为李牧真的是个酒囊饭袋,所以就逐渐放松了警惕。于是接下来,李牧把大量的牛羊,放到边境地区,引诱匈奴人前来抢劫。同时,李牧又布置了一个精密的埋伏圈套,只等匈奴人过来,就地歼灭。
再之后,就如同李牧预料的一样,匈奴人果然上套,进入了李牧早已准备好的埋伏圈。最终,一场大战之后,李牧全歼十多万匈奴主力。只剩下匈奴单于,带了少量亲随,逃出了包围圈。
经此一战之后,匈奴人十多年没喘过气来。所以接下来秦始皇扫平六国的时候,匈奴人就一直没什么动静,没有打扰秦始皇统一六国。
这就是当年的‘赵破匈奴之战’。
赵破匈奴之战,其实就是一场非常经典的伏击战。中原王朝对付匈奴,最头疼的就是匈奴人的速度。但如果能让匈奴主力,进入早已设好的包围圈,汉朝还真不怕匈奴,甚至可以轻易碾压匈奴。
所以,当王恢得知聂壹的计划之后,瞬间就觉得这个计划可行。毕竟,同样的事情,百年之前曾经发生过。而且,之前李牧为了让匈奴进入包围圈,只是花了十年的时间,示敌以弱。而如今的汉朝,则是已经和匈奴和亲几十年的时间,匈奴人的警惕性,自然会更低。
于是在这之后,王恢直接把这件事,上报给了汉武帝,请求来一场伏击战。而当王恢提出这个计划之后,主和派的官员,也表示了坚决反对,双方进行了一轮非常激烈的争论。
但最后,汉武帝还是采纳了王恢的意见。
汉武帝之所以采纳王恢的意见,实在是因为这个诱惑太大了。一旦成功,汉朝就能以最小的代价,彻底解决匈奴问题,以后也不用再玩什么和亲。因为匈奴和汉朝不一样,人口数量一直比较少。
如果能够歼灭匈奴主力,就等于是消灭了大量的匈奴青壮劳动力,匈奴人会直接打到崩溃。
如此大的诱惑,汉武帝自然是无法拒绝的。
就这样,随着汉武帝拍板,整个汉朝的国家机器,开始迅速运转起来。接下来,汉朝在马邑地区,集结了超过三十万精锐。负责领兵的,也都是比较能打的将军,比如李广、公孙贺以及韩安国等人。同时,汉武帝还让常年镇守边境的将军李息,率领三万精锐埋伏起来,随时准备切断匈奴的后路。
等到这些都布置好了之后,那位商人聂壹,就正式上路,前去匈奴那边,引诱匈奴人进入圈套。而当聂壹到了匈奴之后,聂壹很快通过自己认识的匈奴贵族,见到了匈奴的军臣单于。
见到这位单于之后,聂壹马上表示,自己麾下有几百号人,实力比较强。他可以协助匈奴,斩杀马邑县的县令,然后洗劫马邑地区的财富。作为回报,匈奴人自然要去策应一下,同时事后得分给他足够多的好处。
对于聂壹的诱惑,军臣单于自然是无法拒绝的,当即表示同意。但是同时,军臣单于提出,要聂壹返回马邑县之后,先干掉县令,自己才会出兵。
而接下来,聂壹返回马邑之后,为了引诱匈奴上钩,直接和马邑县令商量。他们砍了一个死囚,装作马邑县令,然后把这个死囚的头颅,挂到了马邑城门上,以此来欺骗需匈奴的使者和探哨。
再之后,匈奴人果然上钩。军臣单于当即带着麾下的十多万精锐南下,兵锋直指马邑。此时的汉朝,距离成功,其实只差半步之遥。只要军臣单于再往前走一段,汉朝就必胜无疑了!
但是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意外发生了。
当军臣单于抵达马邑县城百里之外的时候,发现山上有很多牛羊,但是却没人放牧。这种反常的情况,很快引起了军臣单于的注意。
所以接下来,军臣单于并没有继续前进,而是指挥大军,攻下了一个汉朝边防守卫点,俘虏了里面的负责人。
再之后,匈奴人逼问这个负责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匈奴人的逼问之下,这个负责的尉史,最终还是开口,说出了汉朝的伏击计划。
得知此事之后,军臣单于顿时大为庆幸,当即下令撤兵。就这样,汉朝早已准备好的包围圈,最后根本就没用上。同时,因为匈奴人撤退的比较快,汉朝之前也没做过追击匈奴的作战方案。所以最后,汉朝只能眼睁睁看着匈奴主力,再次退回了草原。
这就是历史上的马邑之围。
马邑之围,无疑是一场失败的伏击战。这一战之后,匈奴人彻底和汉朝翻了脸。在这之后,汉朝只能组建大规模的骑兵军团,深入草原,和匈奴进行主力决战。
如果马邑之围成功了,或许后来就不用卫青和霍去病上场了。
另外,这一战失败之后,汉武帝开始追究责任。那位主战的大行令王恢,最终承担了所有责任,直接在狱中自杀。至于那位商人聂壹,接下来的故事倒是比较传奇。因为这一战当中,聂壹的计划失败了,所以匈奴人特别恨他,汉朝也不愿意保护他。
所以后来,聂壹就只能改名换姓,就此隐居了起来。而聂壹后来改姓之后,则是改姓为张。若干年之后,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聂壹的子孙当中,终于出了一个顶级牛人,这就是三国时代的著名将领张辽。
不过,马邑之围的失败,其实也不能算在王恢和聂壹头上。真要怨的话,其实还是得怪那个透露计划的尉史。如果没有他透露计划,说不定汉朝就能一战成功,后面也就不用花那么多代价打匈奴了。
当然,要说全怪这个尉史,似乎也有失偏颇。因为在这一战当中,汉朝确实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比如说,漫山遍野的牛羊,竟然没人放牧,这事谁都能看出来有问题。
说到底,还是当时汉朝缺乏真正的名将,布置的计划太糙了。
如果换做当年的李牧,来布置作战计划。估计这一战的结果,最后就只能是全歼匈奴主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