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作为平阳县城重地,沐风栉雨了一千七百多年,积淀了层层叠叠的、无法磨灭的记忆。
对记忆的探寻,又是一种文化积累。收集并拯救历史上有价值的记忆,让那些文明之光再放华彩,社会的文化意蕴必然更为浓厚,风气必然更加醇厚。记忆还是一个温暖的词语,是人们乡土情怀的引子。社会科学研究表明,对家乡的群体性记忆,能唤起人们对土地和乡人的温情,有利于社会和谐、人心凝聚,有利于强化人们对家园的爱恋之情。
据1993版《平阳县志》载,昆阳镇城区(平阳县城)界于东门山(又名仙坛山,主峰海拔237.3米)和九凰山(又名昆山,主峰海拔294米)之间。海拔最低为5米,一般为8.4米,最高为28.2米,地势南北低,中间高。通福门是全镇街道的最高点,处东西两山之间最狭处。
原县城墙,晋太康年间筑,西南跨白石、龙湖两河,东北环至抗云桥(今东门新桥边)。周一里余,高一丈二尺,厚八尺,弓桥至东门后河一带(即雅河,今填为雅河路),昔之北濠河,北城止此,元代时一度拆除。后顺帝至正年间(1341-1345),州守周嗣德重筑,周三里八十步(计652丈),高一丈六尺,厚一丈三尺,后又毁于战乱。明洪武七年(1374)增筑,周六百三十二,高一丈六尺,面宽九,基宽一丈三尺,城东西宽一百丈,南北长二百五十八丈,堞五百八十口。清朝多次整修,原城建有敌台8座,窝铺28座,谯楼1座,四个吊桥口各设有备城。
县城呈椭圆形,南北斜长,东西差缩。城门四座: 东称“挹仙”,通仙坛寺,遗址今称东门;南称“通济”,通坡南,遗址今称南门;西称“登瀛”,通沙岗,遗址今称西门;北称“迎恩”,通瑞安,遗址今称北门。城楼4座。城门外均设吊桥;东为“长青桥”,南为“普济桥”,西为“白石桥”,北为“永安桥”。水门三座:东水门在挹仙门北首;西水门在登瀛门北侧;北水门在迎恩门东边。城濠系东晋时开凿的,东深二丈,阔五丈;南深三丈,阔七丈;西深二丈,阔七丈;北深二丈,阔五丈。
县城昆阳原城内有街巷十八条:县前街、县西街、市心街(旧清平坊)、白石河街、司前街(太平坊)、下市街、新街(锦里坊)、城北街和备巷、仁美巷、卖书巷、火巷、挹仙巷、五库巷、普音堂巷、闻弦坊、应衙巷、冯衙巷;东面有街巷三条:儒师街(挹仙坊)、仙坛、池巷;西面有街四条:白石街、登瀛巷、白石、社坛;南面有街五条:城南街、坡南街(登明坊、儒林坊)、五桂芳巷、宫巷、仕巷;北面有街巷一条:北门街(宣化坊)。
县城昆阳的古道有四条主干路,东门干路起于县城东门,途经柏垟、水阁、山下池、象桥、下桥、茶亭、榆垟、下周、沙塘陡门至瑞平桥瑞安界;西门干路自县城西门起,经沙岗岭、葛岙岭、枫树坦、曹堡、岛桥头一直到泰顺界;北门干路自县城北门过鸣山、塘桥、倒树桥、观音亭、万全铺、豺狼桥至象屿的霸桥;南门干路县城南门,经峡屿桥、象山、塘边、垂杨、钱仓、东江,过萧家渡,经萧家渡街、杨梅庄、中平桥、黄坑、横渎浦、河口、灵溪、水头街、相公亭、桥墩、关帝庙至分水关。
县城昆阳的江河航道共有五条,昆阳至鳌江航道:起于昆阳坡南,终于鳌江镇陡门头,长13公里,为昆阳至鳌江内河水上运输要道。昆阳至钱仓航道:起于坡南,终于钱仓下埠,长16公里,其中与昆鳌航道重复4公里。平阳至瑞安航道(北塘河): 起于昆阳镇北门,终于瑞安市仙降码道(即飞云江南岸),长17公里,平阳境内15公里。昆阳至宋埠航道:起于昆阳镇东门,终于宋埠镇,长13公里。昆阳至郑楼航道:起于东门,终于郑楼,长12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