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王朝下的献俘礼,究竟是振奋士气,还是好大喜功?

俊杰读书郎 2024-08-27 19:07:22

文 | 俊杰笑书郎

编辑 | 俊杰笑书郎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不都是说国家越强大,边关越稳定,战事越少吗?

怎么盛唐却在安稳了几年之后,出了这么多岔子。

在北方,继续打击突厥各部;在西部,唐军在西域、陇右与吐蕃等方面进行了多次战争。

尽管在这些战争中,唐朝多次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也在长安举行多次献俘礼,还提升了国威和军队士气,但更夸示了玄宗皇帝的武功。

于是某些小人抓住了皇帝好大喜功的性格,故意献俘邀功,甚至在国家设置节度使之后,利用职权,杀降以献,贪功媚主,此盛世之危机表现也……

盛唐之下的献俘礼

唐玄宗继位后,唐朝统治内部恢复稳定,国力日臻鼎盛,唐朝恢复了对外扩张态势。

玄宗时期,在东北方,唐朝对契丹、奚进行打击和招抚;在西部,唐军在西域、陇右与吐蕃等方面进行了多次战争。

由于频繁的战争,唐朝在边地逐渐设立了十个军区,设置节度使,边将进京朝觐皇帝时往往押解俘虏献俘京师。

到了开元末期和天宝年间,玄宗皇帝志得意满,好大喜功,边将如安禄山之流开始故意挑起战端,贪功媚主。

在献俘的仪式上,玄宗时期的献俘礼基本延续太宗、高宗时期献俘礼的几种形式,新出现了献俘于太清宫的仪式。

《大唐开元礼》总结了唐前期的礼仪制度折衷《贞观礼》和《显庆礼》,其中有关于献俘礼的仪制规定。

玄宗继位后,对外战争频繁,唐朝的军队制度不断变革,征兵也走向募兵,在边境布置军镇,由节度使负责防务和进攻,边将往往在某一地区镇守数年,而在进京觐见皇帝时,往往有献俘仪式。

在取得战争的胜利后,边将往往入朝献俘,玄宗皇帝都会置宴款待并赏赐来京觐见、献俘的边将。

这时候的献俘所注重的已经不是国家礼仪的庄重性,而是边将表示忠心,获取军功与赏赐的一种手段。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玄宗好大喜功的心理,而玄宗的这种心理也吸引着边将投其所好,边将有所斩获,往往遣使进京告捷。

显然,玄宗时期的献俘仪式,至少是在太庙举行的献俘仪式,远不止史书中所明确记载的几条。

边将有所斩获,遣使告捷,则中央的礼官便会以此告太庙,这时的献俘礼往往因循前制,作为一种惯例被执行。

所以玄宗时期的献俘更多的是因为边将邀功,但是献俘礼作为一种军礼,仍然有正式的举行。

而且还有冒领之危,像在信安王献奚契丹俘的时候,名义上的出征主帅是忠王李浚,所以即使忠王李浚没有实际参加作战,但是他仍作为主帅献俘于太庙。

玄宗好大喜功对献俘礼的影响

众所周知,李唐冒认老子为其祖先,对道教十分尊崇,故而在太极宫、大明宫内都建有三清殿。所谓三清,即指元始天尊、道君、老子,三清殿是专供帝从事道教活动的,宫中还有其他道观,主要是供皇帝之外的其他人员从事宗教活动时用的,比如嫔妃、女官和宦官等。

所以到了天宝初年,玄宗设太清宫,献俘礼遂出现了新的形式。

开元二十九年,唐朝在全国各州以及两京建设玄元皇帝庙,为了彰显两京玄元皇帝庙的特殊,又将其改名为太清宫和太微宫。

而各诸郡的名字则改为了还是与道教有关的紫极宫。

此后,献俘礼也因为这三个类型宫殿的建设发生了相关的变化。

皇帝祭天必先享太清宫,然后再享太庙,最后才进行郊祀之礼,而献俘也在太清宫举行,并为唐朝后世皇帝继承。

安禄山在天宝年间担任范阳节度使,主要负责东北对奚、契丹的防御。

其实奚契丹经过唐军在开元年间的几次征讨,在天宝年间并不对唐朝构成大的威胁,但安禄山为了取悦于玄宗,多次设计坑杀奚、契丹首领,并多次献俘京师。

天宝时期玄宗自以为天下大定,再加上年事已高,倦于政事,故扩建华清宫,经常去华清池享乐,可见献俘的地点随皇帝的心意而时有变动。

天宝年间,玄宗皇帝宠信的边将还有哥舒翰等,哥舒翰素来与安禄山不睦,这种边将间的嫌隙虽有相互制衡之利,但长期如此,弊端就显现出来。

阿布思原为突厥部下,率部南下归唐后屡立战功,后与安禄山不睦,安禄山阴谋兼并其部下,阿布思被迫反叛北上,后被程千里击败,献俘阙下。

天宝时期大受玄宗皇帝宠信的除了安禄山,还有杨国忠,他在天宝年间遥领剑南节度使,在唐军与南诏作战不利的情况下向玄宗谎报战功,并献俘下,以获取玄宗的宠信。

由此可见,天宝年间由于玄宗好大喜功,上层社会奢之风盛行,为了取悦皇帝,各边将多寻衅边邻,甚至有安禄山、杨国忠之辈欺君罔上,杀降献俘。

天宝时期的种种政治弊端与盛世危机从小小的献俘中便可以窥见一斑。

而此时的盛唐危机也为晚唐时期悲剧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安史之乱与献俘礼

天宝十四载,最为玄宗宠信的边将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叛,“安史之乱”爆发。

因为玄宗在位期间对安禄山的偏爱,导致反叛爆发之时,朝廷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以至于不到一年时间,叛军就攻打到了长安。

而此时玄宗才看清安禄山的真面孔,为了躲避战乱,他逃到了四川,后肃宗在灵武继位,驻守于西域、陇右、朔方等地的军队被内调平叛。唐军经过八年时间平定叛乱,在平叛过程中,还借用回纥军队。

可安史之乱却直接将唐朝的命运逆转,丧失了对外战争的主动权。

从肃宗到顺宗时期,政治上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对内唐军忙于平定“安史之乱”和抗命的藩镇在这些战争获胜后,唐军的献俘礼自然也有改变。

这几次献俘均是在“安史之乱”中发生的。这时唐朝大片江山生灵涂炭,元凶尚未剪灭因此献俘不复盛唐时的盛大,献俘多是献俘于庙或是告庙的形式。

但在平叛大将郭子仪入朝献俘时,肃宗对其进行了盛大的迎接,如此不仅仅是为了受俘,更多的是为了笼络和褒奖在外征战的大将。

尤其是郭子仪、李光这样的主帅,皇帝更是对其褒奖不断,加官进爵,而平叛大将进京献俘除了有邀功的动机外,更主要的是向皇帝表明自己的忠心。

这一时期,在处理俘虏上出现新的步骤,那就是“徇市”也就是在最终处斩前押着俘虏巡行示众,这么做显然是为了威百姓,彰显朝廷的胜利和威望,安定民心、稳固统治。

“安史之乱”之前,唐朝在处理战俘时并没有徇市,这主要是因为“安史之乱”之前主要进行的是对外战争,所献的俘虏往往是外国国君、贵族或部族首领,唐朝为了笼络四夷,往往宽大处理,因此不会市。

到了“安史之乱”时,内乱爆发,唐朝的统治根本受到极大威胁,因此对战俘处置十分严厉,以期震慑群小,以儆效尤。

唐朝平定了“安史之乱”后,在四川对吐著的防御上,争取了南诏背离吐蕃而与唐朝结盟,与吐蕃的战争中唐军也取得很大的胜利。战胜之后,也有献俘。

虽然“安史之乱”以史朝义的被杀而终结,但是却留下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军在平定一些叛乱的藩镇上取得胜利后也举行了献俘告庙。

从上可以看出,献俘之礼虽然在战争初期有利于军队的士气的振奋,但不得不说,在面对领导者好大喜功之时也非常容易让有心人利用其性格特点,最终产生相反的效果,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待的呢?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内的娱乐人物故事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0 阅读:1

俊杰读书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