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航海时代的背景下,明朝的海外贸易制度是如何发展的?

聪聪评历史 2023-02-25 03:32:02

引言:

从唐朝开始,就有了对外贸易管理这一说,宋元两代逐渐发展直至趋于完善,有了专门的“市舶政策”。发展到了明朝,就有了一些不同。明朝的海外管理制度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国家的海上防御需要来设置的。由于时代背景不一样了,明朝时期,海上侵害颇为严重,为了管理好国家的海防,让沿海的老百姓们能过上免受战火的生活,明朝一直以来都有极其严苛的“海禁法令”,限制沿海人民的私下海上贸易行为,以便于更好地管理海防。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保守陈旧的对外政策不会一直适用,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当调整海上贸易政策才是良策。可为什么明朝时候,“海禁”贯穿整个大明?中间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可以从明代的特殊政治环境和海外环境进行分析。

一、 大航海时期的明朝

从政治层面来看,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原来是一个底层社会人,身份并不高贵。后来他为了能够出人头地,拜在了郭子兴的手底下,跟着郭将军四处征战,渐渐地手握兵权,成为了当时响当当的人物。再后来,他打败了陈友谅、北元等几大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一统天下。他当上皇帝之后,治国手段非常严酷,杀伐果断,也制定了许多很有制约性质的规矩,对明朝后面的统治有很大的影响。

朱元璋

明朝的最后一个丞相是胡惟庸,他之后便再也没有了丞相一职。后边渐渐形成了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六部这些机构,他们各自有各自管辖的领域,可以直接汇报给皇帝。可以说,大部分的权力都集中到了皇帝一人的身上,但是与之而来的便是更大的责任。

明太祖自己基本上是事事都要操劳,时间长了弊端就出现了,皇帝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啊。但是祖宗定下的规矩又不能说改就改,于是只能继续任劳任怨,才能出众一点的皇帝,还可以应付,那又不是个个都是明君,于是就导致了后来明朝的制度没有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进,官场也乱了,贪墨之风盛行,整个朝堂逐渐腐败。

而军事上来看,明朝的军队管理采取一种“卫所制度”。当时,明朝的人口户籍之间是不可以转换的,制度非常严明。就好比说,一个人你参军成为军籍户口后,接下来你的子孙后代就都要去当兵,那这一大帮人谁来养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朝廷就给他们田地,让他们自力更生。这一政策刚开始那几年还是挺管用的,但是后面大家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并不想让自己的子孙们永远呆在荒芜的边境上生活,便有了叛逆之心,开始利用自己的权力大肆收敛良田,祸端渐起,慢慢扩大,直至影响到了明朝的整个军事实力。

前面说到的一系列政治腐败、军事腐败之后,最终受苦的还是老百姓。朝廷贪官横行,他们搜刮的不都是民脂民膏?军人盲目屯田,受害的还不是当地无辜的百姓?所以明朝的百姓们苦不堪言,有些实在过不下去的,就想站起来反抗。有人起兵造反,朝廷就要派兵镇压,这又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这些都是从哪里来?还不是从老百姓的身上薅,增加赋税又是苦了百姓。这简直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明代的对外贸易也受到了影响。从唐代开始,对外贸易就是国家商品贸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到了明代,最高统治者对海外贸易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明朝的海外贸易非但没有给国家财政带来好处,还对明朝的商品经济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明朝开国皇帝“重农轻商”的态度,使得当时的边境各执政官员不但没有推行外来贸易,还按照政策阻拦和打压外来贸易。盲目自大地认为海外的商人来到大明,不是过来做生意的,而是被大明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与相对发达的经济而吸引过来的,他们携带各种物品是来朝贡来的,不是做买卖。因此,明朝统治者规定,对于这些海外过来的船只,就算船上有大量货品,也不用缴纳关税,并且禁止海外商人过来进行商业往来。

当时,一些海外商人们抓住这个漏洞,纷纷装扮成外交使者,商船也伪造成来朝贡的船只,冒着来上贡的名义,私自夹带大量商品流入大明,还不用交税,以这种方式变相进行贸易,敛了不少钱财。更加离谱的是,人家来朝贡,大明皇帝为了面子,每次都回赠了许多物品,而且比这些“外来使者”给的要多很多,这样又净赚一笔!

在这种政策影响下,明代的海外贸易越来越腐败、变得不正常,没讨到一点好处的朝廷当局对海外商业贸易也越来越抵触。

朱元璋

二、 明朝的海外贸易制度的发展

1.海禁政策的推行

明朝自开国以来,就采取保守的对外政策,因此还制定了许多海禁政策。明太祖时期,朱元璋就曾有过“若邦有道,固封疆,物外求,则永为世福”的言论,说明他主张的是国防为上,外来的贸易经济往来会影响到大明的边防安全,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海禁法令”的颁布,是历史的必然。

明朝的海禁政策之所以那么严重,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东南海岸特别多外来侵犯,导致战争不断,所以朝廷就颁布海禁法令,几乎整个明代,都是禁止国民们进行海外贸易往来的。在明代中后期,有过一些松动,但也只是小范围内的局部开放,而且是有一定限制的。

另一方面是因为明朝的中央统治中心严重缺乏海域领权意识。明朝初期,皇帝为了更好地管理沿海地区的军事防御,还把一部分居住在周边海岛上的岛民强制搬回内陆定居。这一举措,让一部分岛屿没有人管理,反而成了后面倭寇的天然庇护所,就是贼窝。

2.明代初期的朝贡贸易政策

因为明朝的海禁制度实施,明朝初期,唯一的一种与海外往来的贸易模式便是朝贡贸易。这个时期,海外商贸管理还是服务于明朝的政治统治的,经济与政治没有分开管理,并非真正地为了发展国家的海外贸易。

这个时候,明朝的法律对海外贸易板块是非常严苛的。首先,禁止一切的民间海外商品交易行为,一旦发现,会处以刑罚;对一些禁止进出口的商品查得非常严格,一旦发现,以私售违禁物品进行处罚;如果有人告发别人私下进行贸易,重奖举报者等。这些法令的实施,严重限制了民间的个人海外贸易活动,使得一些手握权力的官员们,勾结往来朝贡的使者,借着上贡的名义,暗地里进行海外商品贸易。

3.地方的海外政策:局部开放

明朝中期以后,这时候其他的西方国家和日本等国家都已经开始进入海外贸易的鼎盛时期,各国之间频繁进行商品贸易往来,实现了文化、经济的友好交流。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明朝虽然还是不太愿意接受这种外来文化和制度,但迫于时代的发展而被动适应“大航海”时期的商品贸易变化。一些沿海的地方性政治主体看到了海上贸易的大有可为,于是开始有了不同的声音。

通过一些沿海的地方政府的努力争取,可以在不影响海禁目的的前提下,加重处罚,但可以破例放行的管理政策。就是明面上是把海防问题放在第一位,但实际上是默许地方的海外贸易的进行,从中他们既可以拿到好处,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所以,那个时候,虽然沿海地区还是会遭受战乱之苦,但是个人的海上经商一度发展得十分热闹,带动了南方一带的经济发展。但是商人依然没有受到国家正式法律的保护,他们的地位依然让人看不起,即使在那个世界大航海时期,也没有掀起什么浪花。

4.被动有限开放

进入明朝后期,当时的世界海上贸易经济已经进入鼎盛时期,明代朝廷当中有一些思想比较活跃的大臣就开始发出不同的声音,认为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可以逐步开放沿海地区的贸易往来,以此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一直根植在明朝最高统治阶层的保守思想不是说变就可以变的,面对新时代的发展,最终采取了有限的开放,但需要限制的条条框框也非常多。

虽然接受了外来商人的进驻,但在对待这些商人的态度上多半还是鄙夷的,一旦发现有什么不对的苗头就武力打压,在自己国家的领域上外来商人受到了海寇的侵犯,也不管不顾,即使自己国家的商人到其他国家去行商受到迫害,也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这变相的在打压禁止海上商贸,使大明在整个大航海时代没捞到什么好处不说,还给别人让了很多利益,为后世的西方列强侵犯奠定了基础。

三、 明朝的海外贸易制度的积极影响

从明朝的对外贸易制度的发展历程来看,不难看出,朝廷的对外政治环境、军事情况、外交偏好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海外经济贸易的管理政策,进而对国家的对外贸易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

前期在明太祖的海禁政策的影响下,渐渐地形成了以大明为中心的“朝贡”体系,由朝廷统一进行主导和控制,把商品往来跟外交管理挂钩,海外商人要想到我朝进行商业贸易活动,必须取得官方身份。这一举措,虽然对国民经济有所限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其他国家的海上贸易势力。而且,通过“朝贡”的形式,也变相地实现了各国之间的商品往来,让我国的很多商品被流传到海外,海外的很多商品也进到了国内,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后来的商品贸易往来。

海禁政策的施行,虽然限制了明朝百姓个人的海上贸易行为,但没有说国民不可以接受海外商品,老百姓们可以通过官方渠道来获得商品,再来进行商品交易。百姓们接触和了解了海外商品之后,更加刺激了他们进行私人贸易的行为,还促进了国家“铸币税”的发展。

明朝特殊的朝贡政策和与政治合二为一的对外贸易政策,在整个中外商业贸易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对后面的对外经济制度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有些封闭保守,但是也给明朝带来了相对稳定的外交环境,沿岸百姓也免去不少战乱。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结语:

回顾明朝的整个海外商贸制度的发展,可以发现,明朝的海上经济管理政策一直都是服务于国家的政治需要的,政治和经济没有分开管理。所以,海外贸易活动一直十分被动,以至于在后面世界性的海上大浪潮下,也没能从中取得很理想的成绩,甚至可以说是拱手相让了海上经济的主导地位,使得前期打下的良好优势地位也渐渐被取代。

一味保守不利于国家的长期发展,别的国家在进步,而自己则选择故步自封,还洋洋得意,觉得自己的政治文化和经济条件都是领先的,别人只有来仰慕的份儿,自己没有必要去学那些不入流的东西。以至于后面我国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以及思想文化等,都落后了。所以,如果当时明朝没有采取那么严苛的海禁政策以及限制海上贸易的发展,中国恐怕会提前好几百年强大起来。

参考资料:

《明太祖实录》

《大明律》

《大明会典》

0 阅读:9

聪聪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