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以色列使用“让领导先走的”“斩首战术”屡获成功,让古老而又不断演变的军事策略成为热点话题。
支持者认为“让领导先走”可以减少平民伤亡,甚至吓阻战争狂人发动战争。
反对者则担心其可能被强者滥用,造成更大的破坏和人道主义灾难。
2024年10月,某国在联合国大会提议禁止斩首行动,但该提案被否决。
反对的国家包括美国、俄罗斯、以色列、白俄罗斯、朝鲜、伊朗、叙利亚等。
提案被提出和被否决,表明国际社会对斩首战术的态度复杂。
以下将从各个方面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一,斩首战术的历史演变和理论基础。
斩首行动是一种军事战术,旨在消灭对方首脑和首脑机关,来迅速结束冲突。
1,斩首战术并非现代战争的专属,自古以来,“擒贼先擒王”的思想就贯穿于军事斗争之中。
历史上斩首行动的案例不胜枚举,其核心目标都是通过消灭敌方首脑来瓦解敌方抵抗意志,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1259年钓鱼城之战,南宋军民使用弩炮击杀蒙古大汗蒙哥,围城几十万铁骑不战而退,并导致蒙古王子为争夺汗位发生内战,让南宋王朝多延续了20多年。
2,人类进入国战,总体战之后,斩首战术成功的案例极少。
人类进入总体战后,由于首脑和首脑机关一般都处于后方,且是重点保护的对象,斩首行动难度急剧加大。
试图斩首的很多,但成功的极少。
战争双方,只有一方的科技、情报和军事力量碾压另一方才能进行斩首战术。
二战中苏军兵临柏林,德国本土被打成一片废墟,希特勒才绝望自杀。
美国由于使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在原子弹斩首东京的威慑下,天皇被迫宣布投降,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二,斩首战术在信息时代的新发展:冷战后美国和以色列多次使用斩首战术。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特别是冷战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凭借远超对手科技、军事,情报力量,斩首战术又成为美国与弱国进行作战时的重要手段。
美国信息战专家认为,美国在与比自己弱很多的国家作战时,可以遵循“斩首原则”
所谓“斩首”,就是打击“敌方的头部,而不是他的躯体”。
因为现代战争,是国家之间的系统型战争。
一个战争系统通常由五个环节组成:
“指挥领导环”,即指挥系统;
“有机必需品环”,即电力等相关的工业以及弹药、食品等;
“基础结构环”,即交通航线等基础设施;
“野战部队环”;
“个体群环”,即人口;
按信息战原则,这五个环节中,力量最弱的是第一环,其功能和构成决定了它是整个作战系统中智力、技术和信息最为密集的要穴部位,因此历来是兵家追求的首选打击目标。
海湾战争中,美军就是按照这样的程序对伊军发动攻击的,先摧毁了伊军指挥机构和地面防空系统,再摧毁其电力、能源、通信、桥梁、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最后才与伊军作战部队开始地面作战,摧毁其人员和军队。
科索沃战争中这一特点体现得更加充分,南联盟军队基本上没有重大毁伤,北约就结束了战争。
通过摧毁核心环而不需要对外围各环进行打击就能快速达成战争目的,必然节省大量兵力兵器,而且也可在政治、外交和军事上获取主动,这便是美军“斩首行动”的理论依据。
三,俄乌战争中俄罗斯斩首战术失败的原因分析。
俄乌战争中,俄罗斯对乌克兰也是标准的斩首战术的打法。
精锐部队空降机场—夺取机场—重装备机降—冲进首都—结束战争。
俄罗斯斩首战术没有取得成功,原因如下:
1,情报泄露和准备不足:战前一个星期,美国情报部门就向泽连斯基通报了俄罗斯即将大举进攻乌克兰的情报。
泽连斯基虽然没有完全相信,但也加强了机场周围的守备兵力,另外俄罗斯空天军既没有提供电磁压制,也没有提供持续的遮蔽射击,导致了空降兵被乌军全部消灭,导致没有夺取机场,空降行动失利。
2,俄罗斯轻敌和执行不力,导致对基辅斩首失败:
轻敌、缺乏充分的准备、空中支援不足、后勤保障不力等,都导致俄军在初期进攻中未能迅速达成目标。
空降兵的行动失利尤其突显了俄军在协调和执行方面的不足。
3,对于民主国家而言,斩首国家领导人并不一定能导致国家立即崩溃。
泽连斯基的抵抗意志和民众的支持,使得俄罗斯的斩首计划难以奏效。
相比之下,斩首战术对于集权程度更高的国家可能更有效。
综上所述,斩首战术作为一种古老的军事策略,在现代战争中仍然具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对敌方指挥系统的打击更加精准和高效。
但是斩首战术要成功,力量必须要远远强大于对手,近期的抵抗之弧与以色列的战争中,伊朗、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胡塞武装只能对以色列进行导弹或火箭袭击,无法对以色列进行斩首战术,而以色列由于军事、情报、科技等远强于对手,因此斩首战术屡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