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到底赢没赢?上甘岭老兵含泪自述,隐瞒70多年的真相

博古通今说历史 2024-02-02 21:45:59

开始于1950年后期的抗美援朝战争,对于中国的意义十分重大。英勇的志愿军战士,在国内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国人,将战火阻隔在了国门之外。

经过这一战,中国不仅给自己的和平发展打出了一片空间,还打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让那些轻慢我们的国家从此不敢轻易东顾。

然而,对于这场战争的争议,也从未停止。一些人坚持认为,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果是平局,双方谁也没能奈何谁。最终的停战协议,是在“美国人没有取胜”的情况下签署的,而不是中国胜利的情况下。

而且,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争中的伤亡数字,也超过了美国。所以,这场战争算不上是中国的胜利。

关于这一点,想必只有战场上的战士们最有发言权。在亲历了这场战争之后,他们对中美两军的胜负,到底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在2000年,来自浙江省瑞安市的志愿军老兵马发泉,曾经讲起过几个十分独特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对胜负的意义,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入朝作战

1950年10月底,第一批志愿军部队跨过鸭绿江,揭开了抗美援朝的序幕。这支以东北边防军为核心的部队,先后打了5次荡气回肠的战役,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畔赶回了三八线以南,开了一个好头。

美国人的火力,确实非同小可。放下那些无处不在的火炮、坦克不说,光是那每天数千架次的飞机,就已经足够让人头疼。在其狂轰滥炸之下,前方部队损失很大。为了及时补充,中国各地都展开了宣传,号召优秀青年参军,保家卫国。

浙江省瑞安市算不上革命老区,但是这里的群众,对于参军的热情却非常高。前前后后,共有四千七百余人报名参军。在马发泉的家族中,共有七个人,包括他的两个堂兄、姐夫、外甥、媳妇的叔叔,还有两个同村的远房亲戚,全都去了朝鲜。

18岁的马发泉也想为国家尽一份力。但是他是家里刻意留下的“老疙瘩”,妈妈根本不同意他去参军。然而,马发泉的参军热情难以抑制,他不顾母亲反对,毅然去报了名!这一下,妈妈纵然不舍,也无法阻止他了。

1951年3月,马发泉履行完了手续,正式成为了一名志愿军战士。经过了训练和筛选,他进入了第12军35师104团三营机枪连,担任机枪手。他比较幸运,和自己媳妇的叔叔分在了一起。在日后的战斗中,他们相互照应,度过了不少难关。

在朝鲜,他真正见识到了战争是什么样子。美国人的机枪子弹,如同雨点一般射过来,好像一道密不透风的弹幕;美国人的飞机,一直在头上尖啸,还不时来几次扫射,扔下几枚炸弹。

美国人的大炮,好像永远有打不完的炮弹,隔不了几秒就会轰鸣。每一次战斗,都会有战士牺牲。有的连队,甚至是团一级的战斗单位,都被打光了好几次,也补充了好几次。战争的残酷,真是触目惊心。

马发泉的几个亲戚,都受过不同程度的伤。那两个远房亲戚比较幸运,只是轻伤;他的外甥和姐夫,都因伤致残;而他的二堂哥马永根,腿部受了重伤。回国治疗后,虽然也算是“痊愈”了,但是走路仍然不太便利,总是摇摇摆摆的。

而对马发泉打击最大的,无疑是他大堂哥马良续的牺牲!

1951年10月,朝鲜战场上的炮声再度隆隆响起。刚刚入朝不久的马发泉,第一次走上了战场。他们的连队奉命,去攻击541高地。当部队到位时,马发泉眼神一动,只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带着几个战士就冲出了战壕。

他定睛一看,原来是身为侦察班班长的大堂哥马良续。他们得到任务,要到541高地前方,去探明敌人的火力配备。

侦察的任务,向来都是最危险的。马良续带着7名战士,借着夜色的掩护,悄悄来到了美军的阵地前方。他掏出了一把大剪子,几下子就把铁丝网剪开了一个大窟窿。他用手向身后一挥,几个人悄悄地钻了进去。大约过了一刻钟,他们开始顺着原路返回。很显然,任务已经顺利完成了。

但是,他们的行动被敌人发现了。硕大的探照灯,“唰”地一下照了过来,正好锁定了侦察班。紧接着,敌人密集的机枪子弹就扫了过来。马良续立刻指挥其他战士隐蔽,但是他自己却处在了一个相对开阔的位置上。

这时,一枚迫击炮弹飞了过来,在他的身旁爆炸。马良续被强大的气浪吹出了老远,摔在地上牺牲了。

在后面的马发泉,亲眼看到了大堂哥的牺牲。虽然他们不是亲兄弟,但是血脉同气连枝,也是骨肉至亲。一个亲人,就这样被敌人打死了,马发泉立刻便血灌瞳仁,想要冲出去,将大哥的尸首背回来。但是,他刚要动作,就被一旁的班长制止了。

班长说,现在出去,就会暴露我军的火力点。部队的纪律如同钢铁,不许任何人随意出击。马发泉眼含热泪,看着大堂哥那近在咫尺的遗体,不禁心如刀绞。他只能暗暗咬碎钢牙,沉声说了一句话:“等到总攻的时候,咱们再算总账!”

这一场战斗,志愿军不出意外地获胜了,但是马发泉却并未感到高兴。除了大堂哥的去世之外,他还在冲锋的道路上,看见了不时出现的同伴遗体。战争的残酷性,他的体会太深刻了。

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种残酷而被吓倒。每一个战士的牺牲,都让他对敌人产生了刻骨的仇恨。如果最后不能取胜,他觉得自己就对不起这些牺牲者。

1952年12月,上甘岭战役打响。在美军司令官范弗利特的指挥下,美国对上甘岭、五圣山等地的志愿军阵地,进行了猛烈地轰炸,将山头的标高削掉了两米,山体都几乎炸酥。

志愿军不得不撤入坑道之内,暂避锋芒。等到晚上,他们再发起突击,夺回白天失去的阵地。

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和艰苦,前方的损耗非常之大。面对这种情形,马发泉和很多战友一样,咬破手指写下血书,请求到上甘岭战斗。

血书上他写道:“我向领导保证:守纪律不后退,人在阵地在,重伤不叫苦,轻伤不下火线。”几十个殷红的血字,表现出了战士们重如泰山的决心。

很快,马发泉就和自己的战友们一起,来到了上甘岭地区。他们是整整一个满编团,刚刚经过了休整。这些战士以连为单位,分散进入各个坑道,给守卫部队作补充。

上甘岭战役的困难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敌人强攻不成,便使用各种火力,封锁上甘岭上的补给路线。不管是粮食还是饮水,全都送不上来。马发泉曾经回忆,当时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极度地干渴。

科学研究表明,人只要不喝水,能挺住三天就是极限。但是,上甘岭上的志愿军战士们,几乎每天都活在这个极限之中。有的时候,马发泉会用干干的舌头,舔一舔冰冷的石头,靠着冷凝出的一些水汽解渴。实在坚持不住的时候,就只有喝尿了,马发泉就有过两次喝尿的经历。在当时的环境之下,想要坚持下去,只有使用这些极端的办法了。

真正让马发泉难以忍受的,还是自己战友的牺牲。他们的部队坚持到最后,大多数连队的幸存者,还凑不到一个排。损失严重的,就只剩下两三个人了。

在一次战斗中,马发泉的班,在十分钟内就牺牲了8个战士,其余的也都受伤了。他自己,也被敌人的一块弹片击中了额头。如果弹片的位置稍微地变一变,他可能也就成了千千万万的烈士之一。而他的二堂哥,也正是在这次战斗中,腿部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进而落下残疾的。

多年之后,当马发泉老人谈及上甘岭战役时,曾经拿经典的战争电影《上甘岭》作类比。

他表示,这部电影虽然力求真实,但是还没拍出真正的残酷性。“如果真的把战争场景全部表现出来,恐怕就没人敢去当兵了。”这位老兵如是说。

当然,战争给马发泉留下的记忆,也不完全是残酷的。战友间互帮互助的情谊,往往更令人感动。虽然他们都受了伤,但是真看到了战友陷于危险,战士们都会舍生忘死地互相救助。有一次,一位朝鲜的同志在战斗中中弹,动弹不得。

眼看敌人的炮火又打过来了,马发泉一挺身,将这个人从战壕里背了出来,撤入了坑道;还有一次,马发泉受了伤,正在包扎。而他的战友汪秀法,却被敌人的炮弹掀翻,身体正好卡在了洞里。马发泉顾不上包扎,立刻抢上前去将战友拽了出来。

还有一次,马发泉奉命掩护前来慰问的师部文工团下火线。在穿越敌人的封锁线时,一个女同志负伤了。马发泉背着这个女同志跑了很长的路,直到来到安全的地带。这次救援,让那位女同志芳心暗许。

她对马发泉说,等胜利后,自己一定要嫁给他。对于战友的好意,已经有家室的马发泉只能是婉言谢绝。但是,同志间的情谊,却显得更加浓烈。

马发泉出外当兵整整三年,这期间最为想念的,就是自己的母亲。然而,一次“乌龙”事件,却让他的母亲伤心欲绝。

那是在第一次战斗之后不久,马发泉的二堂哥也受了伤,被送回国内治疗。结果,二堂哥听说,有自家人牺牲了,于是很本能地认为,这个牺牲的人就是马发泉。

结果,二堂哥没有管住自己,将这个并不确定的消息写成了信,寄给了马发泉的母亲。

听说儿子牺牲,马发泉的母亲悲痛欲绝。她在家里设了灵堂,将儿子的“遗物”全都给烧了。从此后,这位母亲每天都要烧纸、上香祭奠儿子,几乎疯魔。

1952年6月,伤势渐好的马永根回到战场,与马发泉在阵地上相遇。当时,他大吃一惊,说道:“原来你还活着!我寄信回家告诉妈妈,说你牺牲了……”

一听这话,马发泉很快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立刻拿起他在战场上缴获的卡宾枪,让随军记者给自己拍了一张照片。

他将照片寄回了家乡,并且还附上了一封简短的家书,上面写着:“妈妈,我还活着!”但是,他的母亲却并不相信这些,仍然在家烧纸烧香。直到1954年,马发泉回家探望。

母子相见,老妈妈泪眼婆娑,一把抱住了儿子。一场折磨了这位老人两年的噩梦,这才算醒来。

然而,多年过去之后,当马发泉想起母亲的泪眼,心中却多了一份感慨。他想到,自己能够回来是幸运的,还有多少英雄,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了朝鲜的崇山峻岭?他决定要用自己的余生,去告慰这些英灵。

2000年,马发泉作为瑞安市的代表,参加了纪念志愿军出国作战50周年的活动。

在朝鲜的开城烈士陵园,他看到了一座数百人合葬的大墓,墓碑上只有“烈士之墓”四个字。而在当时,社会上正在掀起的西方文化热潮,对我们自己的英雄很少提及。马发泉很心痛地意识到,当年的战友们,正在渐渐地被人遗忘。

为了让人们能记住这些英雄,马发泉和一百多位瑞安老兵商量,要筹建一座抗美援朝历史教育馆,永远地把英雄事迹宣传下去。

作为一个退休的老人,马发泉等人没有资金,也没有权力,年纪又大,疾病缠身。尤其是马发泉自己,已经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等一系列老年病,还在体检时查出了肿瘤。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筹建纪念馆,实在是勉为其难。不过,正如当年打上甘岭战役一样,他坚持不懈,利用各种机会拓展宣传,筹集展品。到了2010年,建馆所需要的二百万元资金总算是到位了。一年之后,纪念馆正式落成。

如今,这座纪念馆成了全国唯一一所民办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其馆藏图片一千一百多幅,实物二百多件,其中还包括美国的战斗机、中国的高炮。

虽然资金运转并不富裕,但是该馆仍然坚持免费对外开放,多年来接待了八十多万人。每次访客到来时,马发泉都会穿上军装,去当义务讲解员。

2019年9月,在浙江省建军92周年表彰大会上,马发泉荣获“最美退役军人”称号,成了瑞安市的骄傲。

可能有人很不理解,战争留给马发泉等志愿军老兵的,都是残酷的印象,为何他们还要如此辛苦地去纪念那段历史呢?

那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打碎了侵略者继续奴役中国的迷梦,给中国迎来了和平发展的契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美国侵略者在战场上,几乎没有一次可以实现自己的战略设想。

他们纪念的,其实也是自己的骄傲。

抗美援朝最终的结果,不是中美两国打成了平手,而是中国从美国人手里,抢回了整个北朝鲜,抢回了和平!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志愿军所取得的成绩,不是胜利又是什么?

我们如今要做的,不是质疑先辈们的成绩,而是要继往开来,延续他们的辉煌。只有这样,才能告慰那些英雄的在天之灵。

参考资料:

温州日报《朝鲜战场上的温州英雄!》

浙江日报官方媒体《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听瑞安志愿军老战士马发泉倾情讲述》

0 阅读:1

博古通今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