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古代人是怎么过夏天的?

文史意林 2021-06-22 23:02:26

古代没有电扇,也没有冰箱、空调、wifi,难道古人就度“夏”如年吗?其实不然,老祖宗们的脑洞可大着呢,古人的夏天更亲近自然,更有情调,他们也能把夏天过得有滋有味!

1、古人夏天的冷饮

其实在古代冷饮也早早出现了。大约在3000年前的商代,富贵人家就已经开始在冬日凿冰贮藏于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

春秋末期,诸侯喜爱在宴席上饮冰镇米酒:夏天将酿制好的米酒滤去酒糟,进行冰镇,清凉味甘,身心皆爽,可以驱暑避热。《周礼》中也有提到:“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楚辞·招魂》中有“挫糟冻饮,酎清凉些”的记述,赞赏冰镇过的糯米酒,喝起来既醇香又清凉。

由于凿冰、存冰不易,夏季取出来的冰块也并非寻常百姓可享。不过,到了隋唐时期,随着深井贮冰法等新方法的诞生,天然冰块的存储效率大大提高,民间开始有商人藏冰。唐代开始出现“冰商”,也就是商业性的藏冰户。冬天藏冰,入夏拿出来卖。文人士大夫还自己动手制作冰食,杜甫有诗云: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尽管如此,“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作为一种如此昂贵的商品,普通百姓很少有人消费得起。真正使“冰爽一夏”的福利为民间享用,要归功于硝酸钾。唐代末期人们发现它的用途时,它的名字叫“硝石”。本来是为了生产火药才开采的硝石,却意外发现它在溶于水后会吸收大量热量,制冷效果足以让水结冰。而后,冰块的使用逐渐变得平民化了。

南宋时候街市上不乏“冷饮专卖店”,出现了“雪泡”类饮料,如绿豆水、卤梅水、漉梨浆、梅花酒等,还有用水果、牛奶、冰块等混合调制的“刨冰”。而且宋代人夏天时候的大排档还不少,果汁饮料十分流行。杨万里曾作诗一首: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

元代的商人做出了类似冰淇淋的降暑品,他们在冰中加蜜糖、珍珠粉以及牛奶,做出“冰酪”。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受元世祖赏赐,尝到了当时的皇家冷饮“冰酪”(由果汁、牛奶、冰块等调制而成)。后来,马可·波罗把“冰酪”的制作技术带回意大利。意大利对这一技术严加保密300年后,被法国人高价买走,此后不知怎么地又传到了英国。英国人改造后,制出了我们今天常吃的“冰激凌”。

清代冷饮花样繁多,以"冰镇酸梅汤"最负盛名,清末,已经出现一种饮料,称为“荷兰水”,也就是汽水了。

2、古人的夏天穿着

古代人一般穿丝和麻葛制品,比现在的棉和化纤制品凉爽。当然电视剧不可信,观察一下古人描绘夏天的画可以知道大概款式还是长袖长袍,农夫平民是长袖长裤,有的将袖管裤管卷起。

北齐的学士在炎热的夏天工作时,穿的是透明纱衣。

花蕊夫人也在《宫词》中写过“薄罗衫子透肌肤”。唐时期周昉画的《簪花仕女图》中,仕女们同样都穿着纱衣和抹胸装,清凉又不失端庄。

3、古代有钱人的夏天居住环境

早自先秦时期起,王公贵族们就开始想方设法打造夏日凉房,当时流行一种精心布置的地下室,称之窟室,夏天的重要餐饮活动都会在此举行。

汉朝时,发展出了奢华的“清凉殿”,每当夏季来临,殿内石床上放置盛满冰块的玉晶盘,再由侍者对着扇扇子,多重降温,制冷效果极佳。

十六国时期有“温宫”和“凉殿”,以备冬夏更替使用。

唐代时,皇帝在宫廷中建有专供避暑的凉殿,殿中安装了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这种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同时,还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之目的。

宋代的人显然更会享受,宋代凉殿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而且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使冷风带香,芬芳满室,堪称“空气净化版空调房”。

除了机械制冷设备以外,宫廷中还备有大量的藏冰。每当寒冬季节,都有专职官吏负责采集天然冰块,贮存于冰室之中,炎夏期间取出,以供皇家之用。

明清时期的有钱人家在厅内凿一口深井,并用盖子盖好,上面凿孔,夏天冒冷气,冬天冒暖气,颇为实用。皇室则对移动的冰盒、小型风扇运用普遍,还兴建避暑山庄,天气炎热时移驾至此,工作娱乐两不误。

这就是清代的低配版空调房,环顾房子四周好像也没啥特别的,注意!看下方地板的那个洞洞!这就是房间里冷气的来源。

据说房间里的这些洞洞还是冬暖夏凉呢。

4、扇子

扇子在古代,也被叫做摇风,凉友,古人的扇子一般是用竹子编织的。有钱人用的是用绢帛做成的扇子,这种扇子既用起来比较省力气,也比较有档次。有更高追求的人则会在扇面上写诗作画,极富情趣。

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人工风扇”即在一个轴上装上扇叶,轴心上拴有绳索,仆人手摇轴心上的绳索,扇叶被带动旋转则可生成凉风,当然布衣是享受不起这种电扇的。

5、瓷枕

众所周知,中国盛产瓷器,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英文单词china。古人很早就知道瓷枕能解暑,它是夏天寝具的最好选择。中医养生讲究“头凉脚温”,瓷枕的枕面上是釉,脑袋枕着这样的枕头上睡觉当然既舒服又健康。

有诗为证,“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久夏天难暮,纱厨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

6、蚊帐

古人在夏天防蚊虫也用蚊帐,但是他们用起蚊帐来可比现代人有情调。少女们在帐内悬挂茉莉、珠兰等香花,夜帐中沁人心脾、香气四溢。巧手的妇女还会用艾叶编成麒麟、鲤鱼等吉祥物挂在纱帐里,利用艾叶的气味驱赶蚊虫,简直就是天然环保的“蚊香”。况且,人睡在这么漂亮的纱帐里,一定能做个好梦。

7、香囊

古人还有配挂香囊的习俗,许多香囊中的药材都有驱蚊虫的功效,比如霍香、薄荷、菖蒲,功效不亚于如今的六神花露水。

8、凉席

在古代,凉席又称“夏簟”或“凉簟”。簟是一种竹制的席,亦指用细芦苇编织的席。古时候的席和簟是有很大区别的:席子性温,为冬天使用;而簟性凉,为夏天使用。三国时期东吴的张纯在其《席赋》中所说的“席以冬设,簟为夏施”就是这个意思。

夏簟祛暑降温、凉爽宜人,在宋元时更受欢迎,这之后人们干脆将夏簟直接称为“凉簟”,编织精美的“凉簟”甚至被称为“玉簟”。李清照《一剪梅》中写道:“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其中的玉簟并非是玉石做成的凉席,而是竹簟。

9、娱乐项目

赏荷、泛舟、垂钓、登高赏景等是古人常见的户外避暑休闲娱乐方式。古时南方人最喜好水上纳凉,还常与赏荷结合起来,“大暑赏荷”更是古人过三伏天的习惯。正如宋代诗人苏轼《夜泛西湖》中所描述:“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到了明代,“大暑赏荷”之风更盛,苏州人将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作为荷花的生日,这一天泛舟赏荷最为壮观。清代苏州文士顾禄撰写的《清嘉录》中记载:“画船箫鼓,竞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

除了亲水作乐,走到大自然中也是古人的最佳避暑方式之一。唐代诗人李白在《夏日山中》写道:“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李白难忍盛夏酷暑,来到山间,让山间的清凉与身体接触,这是何等的惬意。

除了遮阴纳凉的物理避暑之法,古人还提出了“心静自然凉”的心理“疗法”。暑天里人极易激动上火,所以古人认为热天要“静下心来”,要调整心态,以“顺四时”,这被古人称为“精神养生”。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消暑》中写道:“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这首诗描述的正是古人在避暑过程中达到的“心静身自凉”的惬意境界。

这种超然脱俗的意境,恐怕只有古人做得到,要是现代人,恐怕早躲进了空调房里了。

今天就为大家科普到这里,相信你已经涨了不少关于古人如何过夏天的知识了!

本文科普知识、图片整理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4 阅读:325

文史意林

简介: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