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被熊孩子气得吐血,恨不得丢了他的时刻?估计每个当妈的都试过,但有人还真的这么干了。众人纷纷指责这位母亲时,揭开事件背后的隐情,从对她的责备、质疑、敌意,再到理解、共情和感同身受,甚至压抑和绝望,让我们看到了整个社会对于“女性与母亲”身份的物化规训及不公遭遇的控诉、质问。作者:立正妈妈,国家人社部 高级儿童情商管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 儿童阅读推广人。........................................“差不多得了,回去吧。”副驾上的丈夫一直催促安娜。刚才冲上脑门的怒火也稍微降下去了,恢复理智的她,刹车、猛打方向盘、掉头,往回开…
两分钟前,安娜刚把儿子丢了,丢在了那个据说有狮子出没的森林里。起因就是长途旅行中,7岁的儿子路过茂密的大森林时,突然吵着要下车拍照。无论父母如何解释,出门就已经耽误太多时间,赶不及外婆家的家宴了,他都不依不饶,大发脾气,对着母亲的座椅又踹又推,甚至挣脱安全座椅,扑到开车的母亲身上。还好紧急刹车,不然分分钟出事故。本来长途拨涉开车就已经疲惫不堪的安娜,经历了这惊险的瞬间,彻底被惹怒。直接开门把儿子揪出来,暴吼道:“要拍照是吧?你自己慢慢拍个够。”然后开车,扬长而出。
安娜本意只是想惩罚下不懂事的儿子。车开出去两分钟,她就后悔了。在丈夫的催促声中,调转车头,原路返回。但,儿子却不见了。
不想找,找不到:失踪的儿子,丢失的自我“儿子不出来就是要给我们一个惩罚,那是他能干得出来的事。”刚开始,安娜显得冷静又坚定,她自认太了解自己的儿子了。
但天渐渐黑了,森林里隐约响起猛兽的吼叫声,不管安娜和丈夫用什么方式来,都得不到孩子的回应,他们开始慌了。尽管安娜不愿意,但在丈夫的坚持下,也不得不报警求助。可是,面对警察的询问,安娜却说谎了——她声称儿子是想小便才下的车。但警察很快根据现场的两次紧急刹车痕迹,戳穿了安娜的谎言。
担心儿子安危的丈夫,面对安娜一次又一次的撒谎,忍不住原地爆炸,训斥安娜身为人母,却毫不关心儿子,两人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崩溃的安娜,独自一人冲进去森林里寻找儿子,歇斯底里的嘶吼声响彻整片森林。所有人都在指责安娜,却没有人知道她心里的苦。她并非真要丢弃儿子,只是忍无可忍,想要给儿子一个教训。她一再撒谎隐瞒,是因为害怕事情闹大,会被大家指责。她愤怒辩解怒吼,是因为内心的悔恨和恐惧几乎将她吞噬。她担心做错事,是因为太怕会被贴上“坏妈妈”的标签。她知道,当妈妈这些年,哪怕她倾尽所有,但都有可能因为一个疏忽,而背负上终身骂名。
她的付出,她的隐忍,她的委屈,她的崩溃,无人过问。没有谁会在意这一路上她遭受了什么,正如没有人会过问养育路上她承受了什么。大家只会在发生问题时,指责“你是个坏妈妈”。情绪失控的安娜,在丈夫拉住她的那一刻,说出了震惊所有人的心里话:“我内心深处,有一部分,不愿找到他,永远不想。”
难以理解的丈夫,怒斥她不爱儿子。“不,我爱他,我讨厌的是只当他的妈妈。”“自从卢卡斯出生后,我再也没有开心过。”“我所有的生活都围着他转,我起床睡觉都在想着他。”“他所有事情都是我在照顾,上学,参加活动,看病……”“是的,你带他去看过病,七年来,两次。一次是我差点丢了工作,还有一次我摔断了腿,不得不让你带去。”
当所有人都告诉安娜——“尽管付出超负荷的努力,尽管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事业,但做一个妈妈是值得的。看着孩子睡得安稳,开心地扑到她的怀里,甜甜地喊一声妈妈,就能享受当妈妈的快乐。”安娜并不觉得,她不曾感受到快乐,只觉得筋疲力竭。儿子出生后,她就舍弃了心爱的工作,原因并非是出于初为人母的爱意。而是因为“每天工作八小时后,再完成照顾儿子的生活,会让我疯掉。”可是,全天候围绕儿子的生活让她感到空虚。丢失的自己,让她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养育看似是两个人的事情,但当孩子出生后,被牺牲的却往往只有女性这一方。患有“多动症”的儿子,时常会惹出各种事端,而安娜只能一直跟在背后收拾残局。努力跟身边人打好关系,希望儿子能够被集体接纳。对比焦虑紧绷的妈妈,爸爸是宽松的、和蔼的,也是经常隐身的。他不知道养育的艰难,对儿子也没什么要求,总觉得他“还是个孩子”,健康快乐就好。面对妻子要求管束孩子的行为,形成规矩意识,丈夫总是唱反调之余,还会指责妻子过于严苛。
“好人”很好当,只需要笑眯眯,有空陪玩一下,顺着孩子的所有要求就行。但“恶人”却需要承担了所有的养育重任之余,再承担孩子的白眼、脾气,甚至怨恨。安娜内心是矛盾而痛苦的。社会要求她做个完美的妈妈,为孩子的方方面面负责,她有责任守住教育的底线。可是如果她制定规则,严厉管教,旁人又会认为是她过分焦虑,过分约束,剥夺了孩子的快乐。最可怜的是,一旦孩子出了任何问题,母亲又会作为第一责任人被千夫所指。这个社会,会表扬一个偶尔送孩子上学的父亲,却总苛责一个天天照顾孩子的母亲。在这次事件中,坐在副驾的爸爸只会在担心之余,埋怨妻子。而安娜却得承担儿子在车上的“暴行”,承担惩罚教育儿子的责任,还得面对儿子丢失后,来自全世界的道德惩罚。
母爱伟大:一场全民接力的道德绑架正如影片中的安娜所言,这是一场惩罚。而这个“母职惩罚”,从孩子出生后,就伴随着“母爱伟大”,一起裹挟着她。《惩罚》这部影片在获得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和最佳女主角两大奖项之余,也在网上掀起了一场对“安娜弃子”不配为人母的网暴。
影片中的安娜,是无数母亲的缩影。当妈就该情绪稳定,就该包容孩子,就该教育好孩子,就优先为孩子服务和奉献,就该为了孩子甘愿牺牲,就该失去自我,但凡哪里做得不好,所有人都有资格来指责她。被“母爱伟大”捧上圣母的神龛上的同时,也被套上了“为母则刚”的枷锁。当丈夫不解地问道——
“你讨厌做我的妻子吗?”安娜绝望地回答——“我很久没做你的妻子了,我只是你孩子的妈妈。”或许,早在她因为丈夫喜欢孩子而决定怀孕,在为了那声“妈妈”而决定牺牲所有时,她就弄丢了自己。轮到安娜反问——“如果回到八年前,我说我不会怀孕,你还会爱我吗,只是我?”这次,丈夫沉默了。面对这份震耳欲聋的沉默,安娜的心跌到了谷底。“如果时光倒流,即使要失去你和孩子,我也不会怀孕。”觉醒的安娜突然意识到,一步步主动牺牲自我、自由,这种放弃了自我的人生,并不是她想要的。
“如果回到过去,你还会选择成为母亲吗?”2020年,《人物》也发起的问题征集中,这道题收到了1019份回复,其中427位女性回答了“不会”。生孩子是一群人的推波助澜,可是养孩子却常常是妈妈一个人的孤军奋战。在那些兵荒马乱的养育岁月里,她们需要的不是以“母爱伟大”等赞美和虚名,而是压力和疲惫被看见、被理解的情感支持和认同。难怪网友纷纷说:北影节展映这么一部片子也挺有勇气的,年轻人看完更不想生孩子了。因为它展示出来的女性生育困境,真实得让人窒息。
影片的最后,儿子找到了。安娜看着张开怀抱奔向孩子的丈夫,看着失而复得的儿子,也看着围绕孩子的生活又回来了。情绪复杂的她,在这一刻,内心是喜是悲?影片定格在这,留给观众无限的思考空间。
有人说——“《惩罚》的片名非常准确,且包罗了电影想表达的不同方向。父母用冷落惩罚儿子,儿子用“失踪”惩罚父母,男权社会用生育惩罚女性,因果循环用破碎惩罚家庭。一旦天平失衡,覆巢之下无完卵。”一句“当妈的都这样”,是最狠毒的母职惩罚。被神化的母爱,只盲目鼓吹为母则刚的责任,无视母亲个人权利的丧失,实则是一场全民接力的道德绑架。没有哪个女人生来就强大,她们亦是普通人。一边为安抚嗷嗷哭的孩子,一边悄悄拭去自己眼角的泪花。
《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一书的作者曾说,书名不是一句叛逆的口号,而是希望更多人看到“我不想”的呼声背后,女性被忽视的需求。“我爱他,我讨厌的是只当他的妈妈。”安娜的哭诉,也是所有妈妈的心声。当我们不吝啬地赞美母爱的无私奉献时,更希望这个社会不单纯用“伟大”、“超人”等词语去冠名母亲。别再盲目鼓吹妈妈的强大,而忽略疼痛的真相。减少这些冠冕堂皇的束缚和枷锁,不要求她们独自硬扛养育的重任。而是将她们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平等相待,共同创造一个平衡的养育环境。这才是对母爱最好的赞美,对妈妈真正意义上的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