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考生反馈,一说到写作,就头疼,再一看是GRE写作,就更头疼了!
然而,今年GRE改革,删掉了容易出分的Argument,保留了逻辑性更强的Issue。
以往可以靠着Argument拿一个不错的写作分数,现在只有issue部分了,想要上4分是难上加难了!
那接下来,就跟大家分析分析如何快速搞定GRE写作issue!
满满干货,全文阅读预计30分钟
Issue主要考察:考生对某一段推理过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
Issue出现难题的原因不外乎这三点:
1.审题。
第一关就绊住了很多考生,不能透彻地理解所给论述在表达什么,何谈根据该论述展开之后的写作呢?
2. 立意。
一篇Issue文章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证是否深刻,而这又来自对主题的把握,即我们熟知的文章立意。
优秀的文章需要准确把握Issue问题的核心、探索题目背后的假设、最终给出清晰有力的论述。而大多考生的文章,立意不高,受限于题目表象,未能挖掘出题目背后更为深刻的内涵。
3. 论证。
论证环节存在两个问题:
(1)论证整体无逻辑,各个分论点和论据陈述之间缺少紧密的逻辑联系,使得文章无法形成一个闭合的论证关系;
(2)举例论证。一方面,未能通过举例论证支撑论述;另一方面,即使文中涉及例子,但是也未能将对例子的说明和预期论证效果结合起来,只是盲目陈列例子,而忽略了其最终目的:加强论证。
那么我们如何解决这三个问题呢?下面通过案例分析,为大家提供一个Issue复习和练习的切入点。
我们举一篇比较有挑战的Issue题目作为范例:
As we acquire more knowledge, things do not become more comprehensible, but more complex and mysterious.
Write a response in which you discuss the extent to which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statement and explain your reasoning for the position you take. In developing and supporting your position, you should consider ways in which the statement might or might not hold true and explain how these considerations shape your position.
第一步,关注Direction。
我们拿到一道Issue题目,审题时,需要首先关注direction的具体指令要求。一旦文章脱离direction要求,无论表达如何,也难道3分甚至3分以下的噩运。
本题Direction对应题目通常是“下定义”或“作判断”,是在讨论某一件事情的“是”与“非”,要求我们在文章中表明:我们多大程度上同意这种“判断”或者“定义”,并且说明我们什么时候同意、什么时候反对。这种Direction对我们在行文的内容和立场上并无本质影响,我们可以同意、反对,有保留地同意、反对,这些立场都是可取的,只需要保证言之有物、自圆其说。
第二步,仔细审题,分析题目,列出提纲。
这一环节其实就是立意环节,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你的文章优秀与否。
我们根据题目,来看两个提纲示例:
【提纲一】
总立场:支持
分论点1:过多信息和知识会让我们难以理解世界。紧张——认知能力下降;研究表明:接触过多信息会导致IQ下降
分论点2:过多信息——分析问题,考虑的因素更多——问题更多方面暴露——事物变得复杂
分论点3:知道的越多,不代表知道的越好越深刻,反而会让事物更神秘
结论:随着人们获取知识积累,世界并非变得更加容易理解,而是更为复杂和神秘
【分析】
这篇文章立论很明显是局限于题目既定的框架,将题目涉及的三个方面,独立开来加以分析和讨论。如果表达完美、举例贴切,最高4分。为什么得不到更高的分数呢?原因在于它只看到了题目的表象,而没有深入分析“more comprehensible”和“more complex and more mysterious”之间的关系及其背后隐含的深刻内涵。
那么如何破题立意呢?
Comprehensible——可理解的
Complex——复杂的
Mysterious——神秘的
首先,复杂和可理解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事物是否能被理解和其复杂程度有关系么?显然没有。一个看似复杂的机器,实则是根据一个简单基础的原理制成;
而一个看似简单的摆设,其背后却也会蕴藏着相当复杂的原理。也就是说,我们获取知识更多,更多相应的事物会被理解,我们分析事物的基础也会更为复杂,但是事物本身并未因此变得复杂,只是我们的认知复杂化。
其次,comprehensible和mysterious有什么关系呢?
表面来看,两个词是含义相反的,但是深究就会发现,二者对应的对象并不一致,更容易理解的是现有问题,而神秘是来自通过新知识产生的新问题。也就是二者深层的关系是:更多知识,会让现有问题得到解决,变得更可理解,而同时会引发新问题,从而额让事物或世界显得神秘,但是随着获取知识越多,这些神秘问题也终将得到解决。
最后,如果深挖,就会发现这道题最终会探讨到世界是否可知,而这是一个极富哲学色彩的争议性话题,对此,只要表达清楚你自己的世界观即可。可以认为世界可知;也可认为世界中总有一部分内容,的确不可知。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升级版提纲1】
总立场:有保留地反对题目
分论点1:(同意)宇宙万物往往比我们想象的复杂,我们也经常遇到很多靠现有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
分论点2:(反对)随着知识积累,以前简单的,现在变复杂,并不是事物本身在变复杂,而是说明我们的认知完善。
分论点3:(反对)理论而言,我们终将穷尽宇宙奥秘。而题目中观点会让我们陷入不可知论的泥潭。
【升级版提纲2】
总立场:部分支持,部分反对
分论点1:新知识解决了问题,从而世界comprehensible;另一方面,带来了新问题,使得世界显得复杂,但实际上,是我们分析看待世界的方式更加全面、复杂。
分论点2:新问题的出现,并没有让世界变得complex和mysterious。理清楚complex和mysterious之间关系,复杂是本质,神秘是表象,神秘并非由于复杂,而是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
分论点3:comprehensible和mysterious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二者研究对象不同;另一方面,二者所处时间维度不同
分论点4:长此以往,世界到底是comprehensible还是mysterious呢?随着知识累积,原本不可知的也终会comprehensible,而因为发现事物更加complex而产生的mysterious,也终会随着更多知识的累积,变得comprehensible,只是需要时间的累积,利用更新的知识终会在未来解决这些问题。
结论:更多知识揭露了世界的complexity,也让其显得mysterious;但是,随着知识不断积累,加上我们认为世界终究是可知的,最终,事物都将会变得更comprehensible。
综上所述,我们在列提纲时,需要深入思考,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题目给定的框架。要深入挖掘题目涉及到信息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最终梳理出有深度的辩证思路。
第三步,根据提纲进行写作,即论证环节。
这一过程中需要明确如何恰到好处的利用举例来支撑文章。需要做到两点:
(1)内容和推理一致。事例部分的主要内容展开要和所支撑部分的推理过程完全一致,如此,才可最大程度发挥其强有力的佐证效果;
(2)语言照应。对于说理部分出现的关键词,在举例时,重复关键词,或者对关键词进行同义改写。一起来看下面的例子:
In order for any work of art—for example, a film, a novel, a poem, or a song—to have merit, it must be understandable to most people.
Write a response in which you discuss the extent to which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statement and explain your reasoning for the position you take. In developing and supporting your position, you should consider ways in which the statement might or might not hold true and explain how these considerations shape your position.
本题仍然是一道“是非类”指令题。
我们以一段分论点论述为例,分析什么样的举例论证才是具有说服力的。
“More importantly, the possession of merit does not necessarily require artwork to be intelligible. In fact, art’s merit is primarily embodied in the artist’s skill mastery, as well as by the representation of his/ her inner world. Such skills frequently remain exclusive to the artist due to its opaqueness; likewise, the artist's unique personal experience also alienates him/her from those who do not share similar stories. The artwork, therefore, is not always understandable to most people, but under no circumstance does this complexity hinder the artwork from achieving its intrinsic worth. Picasso's "Guernica'', one of many possible examples, sufficiently supports my claim. Prestigious for its adept expression of cubism and surrealism, as well as its vivid portrayal of the painter's mental agony and fury about violence, “Guernica" has achieved worldwide fame. However, the abstruseness of this work's expression precludes common appreciation; similarly, people with no experience under the devil’s trample fail to sympathize with the painter. Nevertheless, few dispute “Guernica's" arcane expression and theme, but applaud it as a highly meritorious masterpiece.
【分析】
本段有三层内容:
(1)第一句,中心句:想要获得艺术价值,并不意味着必须使作品简单易懂。
(2)In fact,...achieving its intrinsic worth.是对中心句的事理论证;
(3) Picasso's "Guernica'', >到结尾,是对中心句的举例论证。其中,举例论证紧密贴合了事理论证,增加了整个分论点的说服力。
1. 内容和推理一致
事理论证说了四层意思:
(1)艺术作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作品的技艺和作者内心世界的展现中
(2)作品的技艺通常高深难懂,普通人难以理解
(3)作品所体现的作者的内心世界也往往让没有经历的人不知所云
(4)这样的作品往往让普通人难以企及,但这并不阻碍其价值的实现
相对应地,举例论证也围绕这四层展开:
(1)毕加索的Guernica以其高超的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及画家面对暴力的痛苦而愤怒的内心世界展现而闻名于世
(2)Guernica的技艺晦涩,普通人难以理解
(3)没有经历过邪恶势力折磨的人也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
(4)但人们对于其晦涩的手法和曲折的主题,并无争议,反而将其奉为经典
2. 语言照应
用词上,事理论证中出现的关键词,“opaqueness”,“understand”在举例时进行了同义改写,如“abstruseness”,“arcane”,及“sympathize with”,“common appreciation”等。
另外,事理论证中的逻辑连接词but,likewise,也在举例论证中通过however,similarity进行了呼应。其次,这样的同义改写除了让二者在内容和逻辑上互相照应、相辅相成之外,也可以增加语言表达的多样性。
通过上文分析,相信考生已经可以得出结论,在今后的备考中,针对Issue板块,我们要从审题、立意及论述三个方面入手,增强文章的逻辑性,使其成为一篇优秀的Issue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