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8年,李嘉诚就预见了房地产泡沫的可能性,他呼吁投资者要保持谨慎态度。
近期,他突然以较低价格抛售房产,这引发了拥有多套房产者的担忧。
这种举动或许暗示着房价调整的现实已经临近,进而引发了人们对于"房价如葱"时代是否正在到来的质疑。
下面,我们一起分析一下现在的房产现状。
从目前来讲,没有任何一种金融介质能够替代房子去撬动民间的资本。
虽然网传国内的房子已经足够60亿人居住,但改革开放40年,第一批建造的楼房已然成为了老破旧,第一批购房者会利用手中的资金购买新房,去优化自己的生存环境。
而手中的老破旧就留给了那些想获得城市教育资源和城市配套的城镇和农村人群。
房子看涨的朋友也不要再存在幻想。人们对优质房产的鉴别能力逐渐提高,也就导致了同一城市中会出现房价两极分化的情况。
老破旧房子的价格会一直走低,以后会没有最低,只有更低,而优质的房产留给了那些富足的人,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
未来城市中会出现像现在北京和上海那样的穷人区和富人区。
财富在哪,资本也就留在了哪,到时候城市中的教育资源和基建配套也会向哪里倾斜。
首当其冲的是房产持有成本。
对于拥有多套房产的家庭,房屋不仅代表着资产,也是负担。
无论是出租还是出售,都伴随着众多成本,包括物业费、水电费、维修费以及各种税费等。
随着时间推移和物价上涨,这些成本不断攀升。
尤其在当前经济不稳定的大背景下,许多人的收入并未明显增长,相反,许多人正面临破产和失业的风险,这使得他们的经济压力越发沉重。
而近年来,我国持续探索房产税政策,似乎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
房产税通常基于估值或出租情况征收。
尽管目前房产税政策仍处于试点阶段,但一旦全面实施,拥有多套房产的家庭将面临更高的持有成本,尤其是在高房价城市,房产税的负担可能变得更为沉重。
这样的政策或许会催促多套房产的业主加速出售,增加房源供应,抑制需求,进一步加剧房价下跌,使得持有多套房产的投资者面临更大的挑战。
变现并不容易。
在过去的十年中,投机者通过低成本购房,再依靠高租金或资本升值获取稳定收益。
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和疫情影响下,这种模式已变得越发困难。
公开数据显示,包括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和合肥等城市的二手房市场成交量都出现急剧下降的情况,市场陷入了低迷。
这种现象的原因多方面,一方面,"房住不炒"理念已深入人心,多年来的房地产调控措施使得投机炒房现象逐渐减少。
大城市房价受到限制,投机者难以轻松获利,纷纷选择退出市场。
同时,一些小城市人口外流,购房需求减少,导致卖房变得困难。
房地产市场供过于求,大多数购房需求已得到满足,投机者已拥有多套房产,导致市场供需失衡。
另一方面,许多城市的二手房源积压,导致销售难度增加,各种促销策略成为常态,但消费者购买欲望不高。
青年的就业压力不容忽视,失业率上升影响了购房需求,许多年轻人无法承担房贷。
房产出租也面临困难。
尽管大城市的房产出租通常不成问题,但现在,一些房源也开始出现空置的现象。
个体户大量撤离城市,经济困难导致资金压力,加之租房保障政策的推行,都导致了出租市场的变动。
房贷风险也在逐步上升。
数据显示,因无法偿还房贷而被拍卖的房屋数量从2019年的50万套增至2022年的200万套。
这一快速上升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在疫情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许多人的收入和就业前景都变得不稳定,拥有多套房产的人们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房贷断供风险。
以袁先生为例,他在疫情前的年薪高达百万,曾将小房换成豪华大平层,同时还拥有两套小房,都需要贷款。
意外的公司裁员让他和妻子陷入了困境,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每月背负巨大的经济压力,只能不得已低价出售房产。
房贷断供不仅可能导致银行采取法律行动,还会对个人征信记录产生深远影响。
个人征信记录在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影响,影响贷款获得、机票购买、酒店预订,甚至可能影响子女的教育。
因此,对于拥有多套房产的人们而言,保持稳定的收入和按时还款至关重要。
如果情况不佳,及早出售房产或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将是明智之举。
综上所述,在当前房地产市场动荡不安的情况下,投资者应该审慎对待。
市场分析,持有成本和税收压力,市场流动性挑战,金融风险等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因素。
最后我想说的是炒房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房子想要白菜价以现在的行情来看,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实现。
就老百姓而言,如果是刚需的话该买房还是要买房。
对于那些手里头有多套房的业主来说,还要看房子坐落的城市,在城区的位置,还有城市的发展前景,周围的配套设施才可以考虑出不出手。
买房和卖房并不是由单一因素形成的,所以我们要多方面考虑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