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流》:奇观和人物交相辉映,领悟千姿百态的自然风貌

楠熙看文学 2024-08-18 22:21:00

关注作家出版社,发现更多文学好书

★ 作者游历了数十个国家,写下了精彩的山海游记,内容新奇,文笔优美,带领读者领略异域风光。

★ 书中配有数十幅精彩插图,图文并茂。

★ 作者在创作游记的同时,还对各地的山川地理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数据整理,故此该书还有一定的地理学术价值。

《山海流》 尹学龙 著 作家出版社

新书介绍

《山海流》是一本充满新奇感的海内外游记散文集。海明威与古巴、库克与太平洋、达尔文与比格尔海峡、印加帝国黄金泪、阿兹特克太阳石、马里亚纳群岛海战场、南非草原动物、横断山脉冰川雪峰、云贵高原溶洞、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底珊瑚礁……作者从大陆到海洋、从非洲到美洲,穿越时空,不断猎奇,其中穿插大航海时代、太平洋战争史迹,现场观赏的山海奇观和人物传奇交相辉映。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边体会山海间的生生死死,一边领悟山与海千姿百态的自然风貌,由此放飞心灵,感受宇宙的神奇力量。

作家介绍

尹学龙,1954年出生于山东平度(今属青岛),现居住北京。复旦大学文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曾任海军政治部办公室研究员、宣传部副部长、某师单位政委、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巡视员等职。文学作品发表于《北京文学》《上海文学》《散文》《散文选刊》《北方文学》《北京晚报》及《地名古今》等网络媒体。

文章试读

追踪海明威

上大学时就被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吸引:极简风格,迷人的海和硬汉形象,可以让任何人从任何角度读出意义。我收藏了余光中、张爱玲、李育超的中文译本,并有一种冲动,何时能看一看海明威写《老人与海》的地方?

查海明威传记资料,他早在1936年就得到了《老人与海》故事的原型,这一段时间,他住在美国迈阿密东南260公里外的西礁岛(Key West)。

我从迈阿密乘车去西礁,走的是连接32个岛屿、建有42座大桥的美国1号公路。海明威曾多次走过这条路线,不过他乘的是火车,后来铁路被飓风毁坏,才改建公路。此路如穿行海上,左边是大西洋,右边是墨西哥湾,两边海水似乎随时会漫上来。路过七英里跨海大桥时,看到北面被飓风摧毁的铁路断桥,沧桑感油然而生。

到达这个美国最南端的海岛小镇,已是离古巴比迈阿密还近了。小镇椰树掩映,彩屋就像积木拼装的儿童玩具。老邮局是红色,杜鲁门度假行宫是白的,位于白头街907号的海明威故居有意漆成绿白相间。它是一栋西班牙殖民时期的两层别墅,每层都有遮阳的铁制凉台;房间宽敞,有拱券形门窗和枝型吊灯。院子建有小镇最早的游泳池。海明威当年养的波斯猫与众不同——六趾,它们的子孙仍在椰子树下乱窜。这是海明威第二任妻子保琳的叔叔于1931年为他们购买的别墅。海明威出生于芝加哥郊区的清教徒家庭,在意大利参加“一战”后,携第一任妻子哈德莉到巴黎打拼,住在廉价公寓,常忍饥挨饿。后来因发表《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一举成名,离婚后与富家女保琳再婚,经济条件改善,得以在大萧条时期到这个度假胜地安家。这是海明威的人生转折点,他从此有条件经常出海垂钓。

位于西礁岛的海明威故居

故居里挂着他的多幅生活照。20多岁时很瘦,脸上干净,帅气。中年以后身材魁梧,像熊;头很大,配上激情似火的眼睛和浓密的络腮胡子,像狮子。他是一个地道的运动健将,爬山、游泳、拳击、滑雪、狩猎、垂钓,无所不好。有一幅照片最流行:他穿着T恤、短裤,光着脚板,蹲在船甲板上,两手举着背鳍朝下的大马林鱼,脸上充满得意之情。1934年,海明威定制购买了一艘游艇,从此频繁出海钓鱼。他和当地的渔夫交朋友,向他们学潮汐、信风知识和钓鱼技术。他常常带着书随船漂泊,捕鱼累了就看书,看书累了就在船上睡,醒了以后再捕鱼……

这是西半球的一片珊瑚海。由于墨西哥暖流的影响,它比东半球同纬度的海域水温高得多。海明威驾船出海,追逐着信风、湾流和艳丽的热带鱼,不知不觉到达巴哈马群岛的比米尼岛。他被这里原始的海岛风光迷住,干脆住下来,连续出海捕鱼,流连忘返。我乘美国诺唯真大型游轮去了比米尼岛附近的拿骚、天堂岛,那里至今人烟稀少,海水清绿,浅滩上到处可见肥大海参,码头港湾浅水区可见大鳐鱼游走。但那里的大西洋飓风令人恐怖。海明威在一篇通讯中说过,他驾驶游艇在这一带多次遇到风暴。有一次,海浪如山,船猛烈摇摆,致使他摔倒受伤,流血不止,不得不返回。我乘游轮进入大西洋时,天上云形诡异,海面平静得可怕。果然,刚返回迈阿密,海上便刮起了飓风。

海明威喜欢危险的动荡生活,只把家当成暂时休息场所。来西礁后,他还常去古巴钓鱼,去美国西部山区游猎,到西班牙看斗牛。有人统计,十年之间,他去西班牙17次,亲眼见到1500多头牛被杀死。1933年至1934年,他追随老罗斯福踪迹去非洲丛林,猎杀了狮子、野牛、猎豹等大猛兽。他在“一战”受重伤,体内取出200多块弹片;1937年西班牙内战爆发,他又奔赴战场,参加保卫共和国的战斗。他胆子大,不怕死。与朋友比试射击,以他人叼在嘴上的烟头为靶子,弹无虚发。战场上,别人都躲着炮弹,他却开车专往炮弹爆炸的地方去。

按说住在西礁岛这样的环境应当满足了,但海明威不知足。从1939年开始,他又搬到古巴居住了。

我从墨西哥坎昆飞古巴哈瓦那。从高空俯瞰加勒比海,碧绿,静谧,闪亮。

坎昆风光

不知为何,一走进哈瓦那老城,却感受到海明威的西班牙情结。他喜欢西班牙,掌握了西班牙语,交了包括斗牛士的许多西班牙朋友。而眼前的哈瓦那是一座典型的西班牙殖民时期古城,所有人都讲西班牙语;教堂、古堡、酒吧、旅馆、剧院,都保存了原有的风貌。哈瓦那作为加勒比海最大的天然良港和海上贸易之都,历来是冒险家、商人、海盗、奴隶贩子、罪犯的聚集地,欧亚非各种肤色人群混居,繁华与混乱并存,这正合海明威的胃口。佛朗哥掌权后,和他并肩战斗过的西班牙共和军人,或被杀,或逃到古巴;他也成了在西班牙不受欢迎的人。到古巴,正好寄托对西班牙的情思。

海明威早在1928年就到过古巴。他的故居有两处,一处是哈瓦那老城中的双世界酒店,他于1938年以前常来古巴时在此住宿;另一处是城东18公里外的瞭望山庄,他于1939年至1959年定居古巴的地址。

双世界酒店就在老城的中心,保持原貌并继续营业。酒店大堂及楼梯口悬挂着海明威的巨幅照片。用兑换的5元外汇券买一张票,可到他住过的511房间参观。电梯是古老的升降机,木条造的闸门,由一位男士手工操控。解说员是西班牙裔女士,英语流利。511房间并不大,保留了海明威用过的床、简单家具及打字机。窗外视野极好,古城全景一览无余。

哈瓦那景色

海明威在1933年写的一篇《古巴的来信》提到这个酒店:

“在哈瓦那有一个旅馆名叫双世界,从旅馆向外望去,总能看到美丽的景色。从东北角的房间向北面看过去时,能看见一座悠久的教堂,你有时还能在海港的入口处听到脾气阴晴不定的大海的吼叫声。”

他在西礁时结识了古巴走私贩乔·拉塞尔,便时常与其往来于哈瓦那和迈阿密之间,与偷渡者、人口贩子、酒类走私者等各种海上过往人物接触,成就了《有钱人和没钱人》一书。每到哈瓦那,从卡萨布兰卡码头下了船,到双世界酒店安顿好,就去附近酒吧喝酒。他天天喝酒,酒量极大,借酒刺激情绪,以酒交友。顺着他曾经的路线,出酒店前行数十米,便是带广场的天主教堂。向左拐进一条窄巷,可见他经常光顾的La Bodeguita Del Medio(街中供销社)酒吧。里面挤满了欧美游客,正在排队买莫基脱鸡尾酒。调酒师于柜台前现场调酒,杯子里先放薄荷叶,用杵子砸碎,再倒朗姆酒和苏打水、糖,加冰。传说这就是当年海明威教的。人们说海明威每从这里喝完酒以后,上来灵感,便回酒店写作。

海明威在世时,大批美国人涌入古巴投资经商,唯有他选择在古巴长期定居。有人问其原因,他回答:喜欢这里自由自在、不拘礼节的氛围和自然环境,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有条又大又深的蓝色大河,它有0.75英里到1英里深,60到80英里宽……这也是我所知道的最好的渔场”①。这条蓝色大河便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暖流——墨西哥暖流。原来他最惦记的是大洋中的这条湾流。他发现,西礁、比米尼和古巴,都是湾流中的岛屿。因湾流携带丰富的营养物质,吸引了大量鱼类。而古巴靠湾流最近,鱼类最多,尤其是有罕见的大马林(malin)鱼即蓝枪鱼。

那时古巴海湾的大马林鱼数量惊人,据他于1933年、1934年两篇通讯透露,他在古巴海域每年出海100多天,每天12个小时。两年共捕获并仔细观察了91条马林鱼。1933年,他捕获的最大一条重468磅。他运用从小跟随医生父亲学到的博物学知识,对信风、湾流及马林鱼的特性作了大量观察,但认为这还不够,“最起码还得捕上几百条的马林鱼……并且需要边观察边对每条鱼的每个细节做详细记录”。

哈瓦那柯希马渔村码头,《老人与海》老渔民原型出海的地方

我有时喜欢把《大双心河》与《老人与海》对照着读。海明威将前者列为《在我们的时代里》的最佳短篇小说,将后者列为他一生写的最好作品。两者都将钓鱼写得出神入化,从中可见海明威对这项活动的终生迷恋。耐人寻味的是,他在生活中喜欢和亲人朋友一起钓鱼,但在作品中却钟情于一个人独钓。《大双心河》钓鳟鱼的尼克在战场中饱受创伤,通过皈依自然逐渐找回了曾经的活力,写《老人与海》、钓大马林鱼的海明威又何尝不是如此?亲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伤痕累累的他,与快如闪电、半吨多重的大鱼缠斗时,必是其乐无穷并得到最快康复。

0 阅读:0

楠熙看文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