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中的悲慨】悲的实践性分类,悲欣交集、悲慨交加和有悲无喜

书画艺术之窗 2023-09-28 10:54:21

人们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入种种境,生种种迷的过程,有时会迷失根本,有时会迷失目标,有时二者皆失,有时迷而能返,有时则以妄为真,迷而不返。于是人们的实践性展开便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克服了内在之曲和外在之曲后实现了合于道的目标,因而悲欣交集。第二种是暂时未能克服或未能完全克服内在之曲和外在之曲,导致合于道的目标一时无法实现,从而悲慨交加。第三种是在克服内在之曲和外在之曲的过程中,因种种困难和压力迷失或放弃了合于道的目标,从而有悲无喜。

作为二十四品中的悲慨实际上选取的是第二种情况,这是因为,第一种情况是一种完成态,一个目标的实现固然会带来暂时的欢喜,但精神的自由和无限(这又是因为道不可终)很快便会要求人们去努力实现下一个目标。第三种情况当其彻底迷失也是一种完成态,当其迷而知返则又会成为前两种情况的一部分。

悲慨交加则是正处于一种未完成的过程和状态。一方面,外界的巨大压力和困难使得合于道的目标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因合于道而产生的精神力量无穷无尽并力图要实现目标,二者之间便会形成一种势均力敌、旗鼓相当的对抗,这种对抗越激烈,人的精神特性和道的特性便越能得以充分的彰显并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从艺术表现上来说尤其如此。

在徐渭的《鱼蟹图》中,鱼龙跃出于激流其实象征着徐渭个体精神对不公平的外部环境的抗争,在这种看似平衡甚至永恒的对抗中却更能体现出精神和道的无限性。但这种平衡又是一种相对平衡,其背后的寓意则是有形的外部压力和困难终究是有限的,而精神的力量则是无限的,画中题诗“素鳞飞出墨池空”,犹言墨池不空而空,因为只有合于道的精神才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真实内核和依据。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书画中的悲慨】悲慨产生于实境之直与现实之曲的对立统一

「美学标准二十四品」欲有所不能得,意有所不能平,故生悲慨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