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为了应对印度肆无忌惮的“前进政策”,我国4万边防军悍然反击,仅用32天便将印军打得溃不成军,边境防线全线溃败,解放军一路高歌猛进,一度距离印度首都新德里仅300公里。
我军战士用56式班用机枪向敌人猛烈射击
当然,作为一场自卫反击战,我军将不知好歹的印度打痛后便有序地撤回境内,和平总是打出来的,自此印度在边境老实本分数十年,不敢越雷池半步。
同时,这场战争将我军的一些问题打了出来,这些问题可以说是积弊已久,但也是行军打仗必不可免的窘况。
战后,各军区首长对这一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最终使得我国西藏边防军的实力得到有效提高。
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究竟发生了什么?我军又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问题最后是如何解决的?一切还要从中印边境问题说起。
英国殖民者
对印自卫反击战自大航海时代开启以后,西方早期殖民者借助坚船利炮,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无数文明在这个血腥黑暗的时代被毁灭,许多人民沦为殖民者的奴隶,印度同样也是受害者之一。
英国殖民撬开印度国门,并建立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实现对印度的统治。
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威震七大洋的日不落帝国,自然不可能止步于印度,殖民者们将印度作为跳板和后勤保障基地,试图越过喜马拉雅山脉,染指我国西南边陲。
彼时的中国仍处于晚清的腐朽统治以及军阀混战时代,国力衰弱以及混乱局面使得政府有心无力,所以在中印边境向来是“有边无防”,只能眼睁睁看着边境线被英国殖民者步步推进却无能为力。
好在无论是晚清政府、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都坚决不承认英国殖民者强行掠夺的藏南土地的合法性,这为后来的新中国保住了对藏南的法理宣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在二战中伤筋动骨,不得不走下历史舞台,而英国过去控制的殖民地见宗主国式微,纷纷掀起民族解放浪潮,相继宣布独立,印度也就此独立。
或许是经过英国殖民者百年熏陶的缘故,亦或是印度本身就具有侵略欲望,新成立的印度共和国继承了英属印度的遗风,继续派遣军队向中印边境试探、侵略。
1959年8月和10月,印军在中印边界东段和西段制造了朗久、空喀山口事件,多位解放军驻防官兵被打死打伤,对此,我国向印度提出严肃警告,换来的却是印度的得寸进尺。
尼赫鲁
我国在中印边境问题上的忍让与克制,在印度看来是软弱可欺,令他们变得越发猖狂。
1961年至1962年,在印度总理尼赫鲁的指示下,印军在中印边界西段中国境内先后建立43个军事据点,其扩张规模甚至超过了过去英国殖民者的遗留。
当时,我国依旧希望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问题,可尼赫鲁却对此不屑一顾,甚至为自己的“大胆规划”洋洋自得,将自己视作拿破仑式的天才战略家。
士可忍孰不可忍,既然一再忍让换来的是敌人得陇望蜀般的野心,那么我们也只好诉诸武力,逢敌亮剑。
毛主席
1962年10月17日,毛主席在中南海召开军事会议,确立了对印度实施自卫反击的决策。
10月20日,我军在中印边境成立战时指挥所,在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中将、54军军长丁盛少将的指挥下,在西南方向投入2个师(实际4个团),西北方向1个团,总计一万八千余人参与战争。
当时我国与苏联交恶,主要兵力聚焦于北方提防苏联,同时还要警惕游弋在岛链附近的美军,所以此次对印反击必须速战速决,不仅要痛打,还得快打。
开战前夕,主席曾与总指挥张国华有过一次谈话,担心我军在战争中吃亏,甚至被印军击败。
张国华
主席的担忧不无道理,毕竟印度之所以敢于屡屡向我国挑衅,还有一层因素是受到美苏的双重支持。
美苏通过向印度输送武器装备、资金援助,怂恿印度与我国对立,一个深陷战争泥潭并被不断削弱的中国,是他们乐于见到的。
事实证明是主席多虑了,战争毕竟是人的战争,哪怕印度拿着美苏赠予的先进武器,但在我军高超的战术部署以及强悍的单兵素质面前,依旧不够看。
战争刚一打响,印军便溃不成军,我军前线战士如同天神下凡,甚至有过一个战士击溃印军一个炮连,缴获四门大炮的离谱战例,尼赫鲁引以为傲的瓦弄阵地以及固守于此的印度王牌部队,都被我军摧枯拉朽般解决,毫无还手之力。
投降的印军
战争仅持续32天,我军付出722人牺牲、697人受伤的代价,换来印度军队死亡4383人、受伤1047人的巨大战果,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就此落下帷幕。
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这一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边境10年的稳定。”
此后数十年,边境印军见到解放军都巴不得绕着走,边境驻军和百姓获得久违的安宁。
九曲入藏路茫茫虽然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最终以我军的大获全胜结束,但这场战争中暴露的一大问题却使我军困扰许久,那便是军队后勤难以得到保障,过去的朝鲜战争,十几年后的对越反击战,这一问题始终存在。
以朝鲜战争为例,尽管朝鲜半岛与东北接壤,无论是铁路运输还是公路运输,都可以将补给运往前线,但囿于美军绝对的制空权,昼夜不停地狂轰滥炸,使得我军的运输线时常遭到破坏,战场后方的危险程度几乎不亚于前线。
我国的铁道兵们不得不与敌空军斗智斗勇,才勉强能将有限的人员、物资运往前线。
长津湖战役中的冰雕连,英雄壮烈的背后其实是深深的无奈,他们原先的任务是负责截断美陆战一师退路,可由于冬季作战的棉衣未能补给到位,致使整个连队葬身于北国的漫天飞雪中。
朝鲜战争结束近十年,同样的问题又困扰着印度边境的解放军官兵。
青藏高原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朝鲜战场不同,青藏高原上并没有如蚊虫般恼人的敌空军,青藏高原本身便是驻防官兵面临的最大窘境,其严峻程度甚至远超隔壁自不量力的印度。
毫不夸张地说,倘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时,我军的后勤运输条件能有内地一半水平,解放军估计能够一路高歌猛进打进新德里,打得印度政府再次迁都。
虽然青藏高原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但其耕地却是少得可怜,在粮食补给方面基本只能做到自给自足,没有余力去供给驻防官兵。
因此,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粮食,解放军都只能通过漫长的运输线从内地获取,其效率可想而知。
解放军运输车队在泥泞道路上艰难行进
当时入藏的公路主要有两条,即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其中从西宁到拉萨的青藏公路全长约2100公里,由于路线过于漫长,所以公路沿途先后设立了18个兵站,兵站的主要作用是招待汽车运输团,为他们提供食宿。
尤其是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唐古拉四个兵站周边路段,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倘若到了冬季大雪封山之时,汽车寸步难行,没有这些兵站作接应,运输车基本上全军覆没。
如此恶劣的运输条件下,其实中央领导人对这场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早已未雨绸缪,在认识到无法和平解决后,一贯主张“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主席,便筹划着向西藏边防囤积战略物资,直到1962年战争前夕,前线已经准备好三万吨物资。
由于交通不便,还需要依靠骡马将物资运
不过以中印两国的体量,以及预设的战争规模来看,三万吨自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战争爆发后,又让赶往前线的战士自带一部分物资,并由西藏地方政府动员百姓参与运输工作,物资问题才堪堪解决,据统计,直到战争结束,我军大约消耗了十万吨的物资。
自十月份起,西藏便开始下起磅礴大雪,不少地方甚至出现大雪封山的状况,汽车运输条件极差,比方说一辆运油车前往前线,在途中就要消耗一半的油,甚至还出现过雪崩路滑军车跌入谷底的惨况。
尽管公路运输线羊肠九曲已足够险峻,但考验远不止于此,物资下公路后,再没有结实的机械卡车可以依靠,接下来只能通过人背牲畜驮运往前线。
庹文汉(后排左)
根据老兵庹文汉回忆,当时一台120迫击炮,光是底座就有几百斤重,一发炮弹47斤,全靠战士们一点点扛到前线。
几百斤的钢铁压在肉体上,巨大的压力将战士的肩膀磨得血肉模糊,甚至能将战士的军服嵌进肉里,最后需要动用手术刀来辅助脱衣,可往往战士们一天搬运的炮弹,可能不到一个小时就全部打光,运输量与消耗量完全不成正比。
而为了能让前线战士们专心投入战斗,西藏政府动员的藏族群众可谓是鞠躬尽瘁,根据老兵们回忆,一位藏族男人上一次山,肩上能背两发120炮弹,脖子上挂两发82炮弹,手上还能再提两发60炮弹,藏族女人也能一次背两袋50斤的面粉。
不仅如此,在经过长途跋涉以及繁重的体力劳动后,饥肠辘辘的藏族群众始终不愿留在部队吃饭,坚持要将粮食留给前线战士们,宁可为此忍饥挨饿。
前线的战士们同样不容易,由于深入印度国土上作战,各部队都是自带给养,有的是7日份,也有的是9日份,这无疑大大增添了战士们的负担。
特别是一些接受穿插迂回任务的部队,战士们需要背负七八十斤的装备在丛林、山地穿行,自带的干粮吃光后就只能在路边捡捡印军吃剩的罐头或者树上的野果勉强果腹。
反观印度一方,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土地肥沃,粮食自然是不缺的,运输条件也远胜于青藏高原,加之印度得到美苏的鼎力支持,得以购买大量英美与苏联的运输机和直升机,将军用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前线。
C-130运输机
战争期间,美军还明目张胆地派出12架C-130运输机将后方印军投放至边境东段参与作战,几乎是占尽先机。
饶是如此,吃着夹生饭、面糊糊,喝着冰雪水的解放军,还是凭借“一不怕死,二不怕苦” 的革命精神,将条件优渥的印军击溃。
新时代运输虽然解放军传统中始终强调“精神原子弹”的重要性,即一种敢于向一切敌人亮剑,并战胜敌人的战斗意志,但这并不代表我军就片面强调主观能动性。
恰如德国名将隆美尔所说,没有足够的军火物资,再勇敢的战士也无法战斗。
隆美尔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后,针对藏地的交通运输以及物资补充问题,政府投入了大工夫进行改善。
首先,政府加强了对西藏交通网络的建设与完善,以川藏公路为例,在1954年北线通车的基础上,东俄洛经巴塘、芒康、左贡至邦达的南线段也在筑路队的努力下,于1969年全线通车。
此外,以云南昆明为起点直抵拉萨的滇藏公路,同样投入建设,这条长达1930公里的西南生命线,于1976年建成,为物资入藏多了一种选项。
当然,陆地运输最具效率的手段当数铁路运输,早在上世纪50年代,铁路部门便开始对西藏的地理条件展开勘探,直到今天,青藏铁路、川藏铁路、拉日铁路如同三条蜿蜒的钢铁巨龙,守护着这片西南边陲。
其次,西藏军区方面专门设立运输部队,将军用物资源源不断送往边防,再也不需要劳烦藏族群众亲自上阵支援。
每年,青藏线上都会有数以万计的运输车次翻越5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途经400公里永冻地带,穿过多个无人区,最后将物资交到驻防部队手上。
不仅如此,军区还在西藏各处修建军用机场,大力开发空运航线,比方说2020年10月,西藏军区仅仅使用两架运输直升机,便将25吨过冬物资送往边防哨站,其运输能力、运输质量远非1962年可比。
弹指之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已经过去整整六十年,六十年过去,中国已经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而印度还是那个印度,六十年前的教训如今已被他们逐渐淡忘,边境上的试探死灰复燃,大有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味道。
就在去年,印度一位名为斯瓦米的资深议员对于冲突频发的中印边境问题,公然叫嚣:“印度已不再是1962年的印度,若中国在边境不撤军,印度就应该与中国开战!”
但请不要忘记,中国也不再是1962年的中国,倘若印度坚持一意孤行,勿谓言之不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