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公孙胜两次离开队伍真的是与宋江理念不合吗?

名著侠客说 2024-04-17 05:38:05

中国古代的小说很喜欢将一些故事结合神神怪怪的事情写出来,四大名著无一不是如此,《三国演义》里面就有左慈、于吉等人用仙术戏弄曹操、孙策等描写,《西游记》就不用说了整部小说就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写出来的,《红楼梦》里面也有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前世姻缘,《水浒传》这部写江湖好汉的小说居然也有仙术妖法斗胜负的情节。而《水浒传》中,入云龙公孙胜几乎也是一个类似半仙的人物了。

说起公孙胜这个人物,在小说里也算出场较早的人物了,而且还是梁山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当初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公孙胜是发起者之一,而且还追随晁盖等人一起到水泊梁山入伙,参与了火拼王伦,一起把梁山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公孙胜也是梁山好汉当中少有的最后得以善终的人,这得益于公孙胜的识大局、得大体,可以说公孙胜非常知道进退,当然这和公孙胜本身是修道之人,有一个厉害的师父有很大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公孙胜曾两次主动离开队伍,第二次离开队伍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也是这次离开队伍使得他能够有一个良好结局。说起公孙胜两次离开队伍,倒也挺巧合的,第一次离开队伍是宋江上山后把父兄接到梁山的时候,第二次离开队伍则是宋江率梁山众好汉奉诏征讨王庆成功的时候。因此,网络上有不少朋友认为公孙胜离开队伍的原因就是看透了宋江的本质,或者说是与宋江在理念上有根本不同。但我们仔细去看小说里面的描写,似乎没有这方面的描述。

第一次离开队伍,那时候宋江刚上梁山不久,还到郓城县把父兄接上了山。此时,不仅公孙胜离开了队伍,还有一个人也短暂地离开了队伍,那就是李逵。两个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李逵离开队伍是去把老母亲接到梁山来,而公孙胜则是借着探母之机一去不回,若非后来宋江打高唐州遇上了会妖法的高廉派人去请公孙胜,估计公孙胜一时半会也不会回梁山。第二次离开队伍,宋江率梁山众好汉奉诏出征王庆,将王庆成功押至东京,此一去公孙胜再也没回来,并且在离开宋江时说:“向日本师罗真人嘱咐小道,令送兄长还京之后,便回山中。今日兄长功成名遂,贫道就今拜别仁兄,辞别众位,便归山中,从师学道,侍养老母,以终天年。”可见,公孙胜离开队伍的理由有二:第一,公孙胜的师父罗真人早就说了,要他回山中修道;第二,公孙胜想回家侍奉老母,给母亲送终。这里面,公孙胜丝毫没有对宋江不满之意,当宋江挽留公孙胜时,公孙胜还说:“若是小道半途撇了仁兄,便是寡情薄意。今来仁兄功成名遂,只得曲允。”更何况,在梁山,公孙胜还为梁山打败高俅立下汗马功劳,如果公孙胜对宋江不满,大可不必如此,就算要离开队伍也可以飘然而去,对宋江可以没有任何交待。

但事实并非如此,可见,公孙胜的离开并不是由于和宋江的理念不同。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如果我们从《水浒传》对公孙胜的定位来看,似乎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来。小说里面公孙胜是108将之一,对应的是天闲星。何谓天闲星?就是算清闲的,不会因为世事而忙碌的,哪怕是为了梁山大业。后来天降石碣,108将大排名,公孙胜的确是天闲星。因此,公孙胜在梁山的大小战役中,他参与的并不多,公孙胜虽然道术高,但是基本不出手,只在对方出现法师的情况下他才出手。他就像是梁山的大杀招,轻易不出手。

另外,公孙胜是道士,道士讲究清闲打坐修道,若一直在梁山,经常面对打打杀杀,就无法修道了。所以,公孙胜第一次下山了。

至于第二次下山,则是因为师父告诫过他,“逢幽而止,遇汴而还”,因为天命不可违。公孙胜若不在宋江成功征讨王庆之后就走,日后必定会参与征讨方腊,梁山肯定能少损失一些将领,但这样就违背了天命,在古代的小说里面是非常讲究天命的,这是原著的设定。

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公孙胜前后两次离开队伍,都和宋江无关,没有什么与宋江理念不同的说法。连公孙胜的师父罗真人都说过,宋江是忠义辅国,替天行道之人,公孙胜又怎么违背师父的看法呢?说他看透宋江,说他和宋江理念不合,书中并没有这样的文字。如果公孙胜与宋江所谓的理念不合,以他的本领,别说杀了宋江,就是举手之间,梁山也化为灰烬了。即便再不济,躲到别人找不到的地方也是可以的,公孙胜真想躲起来,以他的能耐,戴宗和李逵怎么可能会找得到。

诸君以为何如呢?

0 阅读:29

名著侠客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