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硅,还是“黑科技”吗?
协鑫科技十年磨一剑,投入200亿,真正实现量产不过两年时间。现如今,颗粒硅技术或将被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攻破。这家小公司有多小呢?截至2023年第3季度末,净资产还不到6个亿。
这家公司宣称自己的颗粒硅核心技术专利为“发明专利”,原始取得。但离奇的是,公司法人代表、技术发明人陶刚义实现技术突破时,只有大专学历。公司真正的技术负责人,却来自一家国企。
内蒙古兴洋科技研发人员;来源:人民网
颗粒硅绝对是硅料巨头——协鑫科技的大杀器。赶碳号听协鑫工作人员讲过一个段子,曾经一段时间,协鑫江苏徐州颗粒硅生产基地的门岗,有项重要工作就是防范光伏猎头,严密监控生产一线的核心技术人员上下班期间被陌生人搭讪加微信挖角。
上述这个段子的真假并未求证,但一个事实是,协鑫在四川、内蒙古的颗粒硅生产基地并没有数字化控制中心,而是统一设在江苏徐州。作为一家大型光伏原材料研发与制造企业,管理全国这么多生产基地,竟然可以在江苏徐州通过“遥控”来实现。这不但实现了减员增效、提升了生产设备安全运行整体水平,还有一项重要的结果,就是通过先进的信息化管理,保护企业核心商业机密。
但是就在最近,有一家叫作兴洋科技的小公司,准备在颗粒硅领域“弯道超车”。
01头号专家,大专学历北交所拟上市公司——兴洋科技招在股说明书提到:
“公司在不断完善电子级硅烷气生产工艺的同时,结合自身现有的生产工艺,持续开展包括颗粒硅、含硅电子特气等产品在内的硅基材料的研发工作,公司已取得了颗粒硅、含硅电子特气等产品生产相关的技术专利”。
这意味着公司的颗粒硅是自主研发。
兴洋科技明确披露了公司的专利技术,“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已取得专利26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已经取得颗粒硅及含硅电子特气生产相关的6项发明专利及2项实用新型专利。”
其中,核心专利——颗粒状多晶硅生产工艺及硅晶种制造(专利号:ZL201510555764.1),申请日期是2015年9月1日,授权公告日期是2018年9月4日。
来自兴洋科技招股说明书
兴洋科技成立于2014年8月22日。这样看来,兴洋科技的成立之初的发展方向就已包括颗粒硅。
该技术的发明人是兴洋科技的法人代表、创始股东陶刚义。
2014年,有亲属关系的三人邵雨田、林富斌、冯江平,和陶刚义共同出资成立兴洋科技(注:邵雨田和林富斌两人是连襟,冯江平是两人的小舅子。)。公司法人代表一直是陶刚义。
2014年8月22日兴洋有限股权结构
邵雨田在市场上有很高的知名度,他是上市公司南洋科技的创始人,也是知名牛散,详见《》。邵雨田为什么会和陶刚义合伙成立公司呢?陶刚义又是谁呢?
2023年12月29日披露的《兴洋科技:招股说明书(申报稿)》这样介绍:
陶刚义,1972年1月出生,中国国籍,本科学历,高级化工工程师。陶刚义1996年8月至今,任台州市奥得宝鞋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后于2019年4月辞去总经理,仍担任执行董事;2007年10月至2012年10月,创办江西晶大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2014年8月至2022年7月,任兴洋有限董事兼总经理,2022年7月起,任发行人董事、总经理;2019年4月至今,担任浙江奕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
但是,在2022年11月29日披露的《内蒙古兴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开转让说明书(申报稿)》中披露,“陶刚义,1972年1月出生,中国国籍,大专学历,高级化工工程师”。
短短一年,陶刚义的学历由“大专”就变成了“本科”。因此,文章开头强调在2022年他是大专学历的发明人。
虽然学历有变化,但是两次披露的简历都没有披露陶刚义所就读的大学、所学专业,是否有在科研院所工作、硅料企业的工作经历。若仅是公告中披露的简历信息,很难把他和颗粒硅技术的发明人联系在一起。
不过,陶刚义对硅材料有兴趣,是事实。
媒体曾报道,2009年11月27日,江西晶大自主研发生产的直径180mm、每炉产量3吨的多晶硅棒正式出炉。文中提到:“尽管企业规模不是很大,但是公司始终以科技为先导,十分重视科研投入,专门成立了以董事长陶刚义为核心的研发团队,制定了35套工艺方案……”
可惜江西晶大并没有帮助陶刚义实现在多晶硅上的抱负。此后股权多次转让变更,还一度成为罗立国的合盛集团成员企业。
不管怎样,陶刚义经营的江西晶大发力的重点就是西门子法的棒状硅,而不是流化床法的颗粒硅。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知名牛散、资本市场老手邵雨田,选择与陶刚义合作,共同进军硅材料领域,进军颗粒硅呢?
02研发中心主任,自来天宏瑞科2023年1月,隆基绿能一次性采购了6000吨颗粒硅,其中向协鑫采购5000吨,向天瑞硅材料采购1000吨,从而成为当时颗粒硅使用量最大的企业。到现在为止,在中国市场中能够量产颗粒硅的企业,以协鑫科技为主,还有一家企业就是陕西有色天宏瑞科硅材料有限公司(简称天宏瑞科)。
种种迹象显示,兴洋科技与天宏瑞科在颗粒硅技术上交集颇深。
前文提到,兴洋科技在2014年8月22日成立。巧合的是,几乎同一时间,天宏瑞科成立。
2014年3月,RECSilicon与地方国资陕西有色签订技术转让协议,允许新工厂运用RECSilicon下一代流化床反应器(FBR)技术。天宏瑞科成立于2014年7月,比兴洋科技早一个月注册登记。
值得关注的是兴洋科技的研发中心主任杨林涛,就是来自天宏瑞科。
招股说明书显示:杨林涛,1986年6月出生,本科就读于江南大学,硕士毕业于西安科技大学材料工程专业;
2015年7月至2020年11月,任陕西有色天宏瑞科硅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硅芯车间主任;
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任西安隆基绿能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高级专员;
2021年11月至2022年7月,任内蒙古兴洋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2022年7月起,任内蒙古兴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
但是,天眼查显示:杨林涛在2018年11月7日成为天宏瑞科的监事,一直到2022年10月28日才卸任。
国有控股企业天宏瑞科的监事杨林涛,为什么会在任监事期间在隆基绿能、兴洋科技两家公司工作?还是说隆基绿能、兴洋科技的员工,可以在国有企业天宏现瑞科任监事?
其实,在2021年7月15日、2022年2月15日,天宏瑞科都进行过工商登记变更,但是杨林涛的监事席位一直保持着。
据权威媒体人民网报道,“西安科技大学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杨林涛是内蒙古兴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2015年从毕业后,他便一直从事多晶硅的研发生产。2020年,在对相关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他,选择来到内蒙古兴洋科技有限公司,全面主持公司技术研发工作。研究生学习材料工程,毕业后又在相关领域的大型企业工作了六年,之所以在此时选择来到兴洋科技有限公司,是因为他看准了这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即将投产的电子级高新硅基材料项目,这是国内芯片制造的卡脖子材料,他更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
兴洋科技表示,公司与核心技术人员和关键研发人员均签署了保密协议,预防公司的专有技术及在研技术、工艺的泄密,经过长期积累已培养了一支技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队伍。
兴洋科技披露了5名核心技术人员,除了陶刚义、杨林涛外,还有3位,如下:
(1)周新军,1970年6月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本科学历,毕业于河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2022年7月至今,任内蒙古兴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工艺组工艺工程师。
(2)王小雨,1983年8月出生,本科学历,毕业于内蒙古工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2022年7月至今担任内蒙古兴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控室代理主任。
(3)杜晓辉1988年3月出生,大专学历,毕业于内蒙古机电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机械中级工程师。2022年7月至今,任内蒙古兴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设备组组长。
以上核心技术人员普遍年轻,在硅基材料领域并无知名度。
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报告期末(2023年6月30日),公司共有研发人员23人,占员工总人数的9.54%,其中本科及以上人员10人,研发团队专业涵盖了化学、材料工程、机电一体化、工业分析等。
招股说明书还显示: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1,043.31万元、1,039.67万元、1,111.82万元和744.28万元,研发投入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三年公司的研发费用合计为3939万元,其中大部分投入了硅烷气体,而非颗粒硅。
综上,兴洋科技的研发配置(研发费用、研发团队)能把颗粒硅搞出来,着实优势,实在幸运。
03 颗粒硅还有门槛吗?目前,真正实现颗粒硅量产的两家公司协鑫科技与天宏瑞科,都和国外企业既有着深厚的渊源,同时又都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科技攻关。
公开资料显示:在2013年,协鑫科技利用FBR((Fluidized Bed Reactor法))技术顺利产出高品质颗粒硅产品并达到世界同类生产装置先进水平。2014年,FBR技术投入试生产,并于2015年初步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2017年,保利协鑫能源收购美国SunEdison旗下的FBR技术专利团队和设备,并在2021年实现了2万吨模块的生产。
天宏瑞科,则是与美国REC Silicon(以下简称REC )旗下公司REC Silicon Pte.Ltd合作。
天眼查显示,2014年7月,天宏瑞科注册成立,陕西有色天宏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和REC分别持股51%、49%。虽然目前天宏瑞科实现了颗粒硅量产,但是项目不达预期,新项目推进困难。REC亦认为,天宏瑞科的企业价值减去长期债务后,REC硅所持15%的股权价值在2021年约为负1310万美元,2022年则为负100万美元,最终REC选择了割肉离场。2023年11月24日,天宏瑞科股东变更为陕西有色天宏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持股85%)、陕西榆林能源集团汇森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15%)。
协鑫科技、天宏瑞科两家颗粒硅企业的经历还说明了:颗粒硅技术难度大、风险高:即便是有国外企业专利授权、团队支持,也不一定能生产出来高品质、低成本的颗粒硅。
但是,兴洋科技下场干颗粒硅的态度却相当坚决。
公司招股说明书提到:子公司内蒙古嘉洋科技年产16,000吨电子级硅烷配套12,000吨颗粒状电子级多晶硅项目拟分两期建设,项目总投资金额为17.70亿元,其中一期建设年产8,000吨电子级硅烷配套2,300吨颗粒状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线,拟投资金额11.93亿元,为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二期建设年产8,000吨电子级硅烷配套9,700吨颗粒状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线,公司将在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基础上投资建设。
若项目完成,兴洋科技或将成为第三家量产颗粒硅的中国企业、第二家量产颗粒硅的上市公司。
虽然实控人的背景是资本市场中的知名牛散,但在实业领域也布局颇深。兴洋科技真要干成了,或也能证明,颗粒硅将由此“飞入寻常百姓家”。当然,也有人认为,牛散邵雨田不过是为了造一个颗粒硅的概念,真正目的还是为了IPO割韭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