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历史上的1962年,似乎注定是一个多事之秋。
当时的中国刚刚度过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曾经席卷全国的大饥荒已经使这个新生的共和国极度虚弱。
而1960年的中苏决裂带来的严重挫折,还有以美国为首的未有穷期的国际禁运和经济制裁,让新中国更加雪上加霜,内外交困。
这一切的一切,毫无疑问助长了正在逐步蚕食中国领土的印度政府的嚣张气焰……
世界屋脊
1962年9月20日,有恃无恐的印军入侵克节朗地区,对我边防部队发动围攻……
至10月中旬短短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边防军已经有47名忠勇将士被猖狂挑衅的印军打死打伤。
1962年10月2日,在向中印边境大举增兵的同时,自恃有西方反华势力撑腰的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新德里公开声称要“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狂妄叫嚣要将“中国军队全部清除出去”。
尼赫鲁,这个数次拒绝中方和谈倡议的印度总理,一厢情愿地认为,目前正值国力衰弱、四面楚歌的新中国,根本不敢也没有能力与印度在雪域高原上大动干戈。
尼赫鲁
他完全可以用武力夺取这大片觊觎已久的雪山戈壁,而不必考虑中国可能的军事反击。
不得不说,这位自我编织迷梦的大国总理,实在是低估了中国领导人捍卫领土主权和尊严的决心……
1962年10月18日,北京中南海紫光阁,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召开中央常委会议,作出了对印自卫反击作战的重大决策。
面对巨幅作战地图上标明的43个印军入侵据点,毛泽东以他惯有的豪迈气势,大手一挥:“扫了它!”
毛泽东主席
自古道,强将手下无弱兵。此次反击作战的东段战场总指挥——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一位身经百战的沙场悍将,面对来势汹汹的印军,同样是豪气冲天,语出惊人……
鉴于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与印度军队交过手,中央军委曾作出“慎重初战”的指示。
军委的想法是,在对印军战力不甚明了的情况下,最好把病猫当老虎打,初战专攻一个点,只求围歼敌人一个营。
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保守但绝对稳妥的作战方案。
张国华将军
但意气风发的张国华司令员却并不这么看。他认为,吃掉敌人一个营不痛不痒,既对战局起不了决定性作用,也达不到震慑敌人的效果。要打就要把当面的印军王牌第7旅连锅端!
张国华的自信是有理由的。他曾经对印军作过精心的分析:
其一,当面之敌虽然是参加过二战的印度王牌军,但战斗力比不上解放战争中蒋介石的主力;其二,他们长期没打仗,而刚刚平定西藏叛乱的我18军从来就没有放下过手中的武器;其三,他们从来没来过高山,我们却在此常年驻守。
意气风发的中国边防军
在前线指挥部作战会议上,经过深思熟虑的张国华亮出了自己与中央军委大相径庭的观点:
只打一个点,部队拥挤,敌人还可能出动增援部队对我形成两面夹击。不如采取中央突破,向敌纵深穿插,羌登、卡龙一块打。
但前指的大多数将领认为,既然打这种比中央军委预案规模大得多的大仗,战役发起时间就要推迟两天,好让部队作更充分的准备。
阴法唐政委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拖延下去容易暴露我军作战意图。
张国华司令员
还是张国华一语定乾坤:“不能再等了,要让敌人还没穿上裤子就当俘虏!”
最后,18军的作战方案上报军委。军委的大多数成员认为张国华的想法太过冒险。
唯有毛泽东表示支持张国华:“他是前线指挥,让他打嘛,打不好重来!”
事实上,这位高瞻远瞩的世界级大军事家,早已为这次反击作战定下了基调:
运筹帷幄
“这一仗,我们不打则已,打,就要打出威风来,起码要保证30年的和平。”
可以说,在发起这场将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战争之前,同样是打算用战争手段换来持久和平的领袖和将军不谋而合地走到了一起。
后来的事实是,张国华将军这种灭此朝食的英雄气概,对这场自卫反击战的大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战争中遭到毁灭性惨败的印军,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与中国军队一决高下的勇气。
一边倒的战争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