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科学家,钱学森的至交笔友,超级稻之父杨守仁

文晓小书生 2024-06-26 12:59:27

文丨文晓书生

编辑丨椒麻鱼鱼

前言

在农业发展上,很多人知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却很少有人知道超级稻之父杨守仁。

杨守仁做为水稻超高产(超级稻)育种理论与方法的开创者,为全国乃至世界超级稻育种奠定了理论与技术基础。

抱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杨守仁为此付出一生的心血,可他为何一直默默无闻?他又有怎样精彩绝伦的人生?

育稻育才,一心为民

在1992年1月的《光明日报》上,杰出的科学家和航天科技领域的先驱钱学森发表了一篇名为《迎接21世纪大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的瞩目文章。

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中间层次的新学问”这一新颖观点,立即在全国范围内激起了广泛的讨论与关注。

杨守仁,这位资深的农业研究者,在仔细阅读了钱学森的这篇文章后,深感其对于超级稻研究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于是他亲自撰写了一封长信,向钱学森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与认同,自那时起,两位智者虽身处异地,却通过书信展开了长达七年的深度学术交流。

尽管物理距离遥远,但他们的科学对话却如烈火般炽热,充满了热情与深度。

在书信的往来中,他们共同探讨学术前沿,深入分析农业与航天技术的交融点,发现彼此的兴趣和研究方向竟有着诸多不谋而合的交集,这种默契让他们的友谊迅速升温,成为了知己。

杨守仁曾对他的助手坦言,想让更多的人能够吃上优质的大米。

作为超级稻育种栽培领域的先驱,杨守仁创立了籼粳稻杂交、理想株型、超高产育种三大理论体系,为我国超级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沈阳农学院院长张克威以一片诚挚之心邀请杨守仁留在沈阳农学院任教,一句“您还是留下来吧”让杨守仁深感沈阳农学院需要更多像他一样忠诚于祖国教育事业的人才,于是毅然决定留下来,这一留,便是半个多世纪的坚守,直到他生命结束。

言传身教,严谨治学

身为新中国农业教育的杰出贡献者,沈阳农学院的领军人物,在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的创立与发展中,杨守仁教授不仅担任了奠基人的角色,更是该学科的领军人物。

同时,作为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博士生导师,他始终秉持着对教育事业的崇高追求,杨守仁教授常常向青年教师强调:“身为教育者,务必以身为表,言传与身教并行,对待学问严谨求是,以身作则弘扬社会正气。”

他矢志不渝地坚守着“严师出高徒,松懈则误人子弟”的古老箴言,一批批既能深思又善实践的学子在他的悉心教诲下,逐渐崭露头角,成就非凡。

杨守仁对学生的要求极其严格,他坚持每个学生在各科目的考试中都要达到80分以上的高标准。

每个周日,他更是雷打不动地要求学生们到实验室集结,上午聆听他精心准备的课程内容,下午则深入到试验地,亲身参与科研实践,锤炼技能。

除非遭遇特殊情况,否则在长达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中,学生们几乎没有假期,这种近乎严苛的教学方式,无疑为学生们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也培养了他们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身教之威,远超言传,杨守仁的自律严谨,使得后学者无不心生敬仰,成为教育界的楷模,尽管年已古稀,他仍旧坚守课堂,直至83岁高龄,仍为博士生解析当代水稻名著的重点评论。

他对教育事业的矢志不渝,对学术研究的精益求精,以及将理论紧密结合实践的坚定信念,令学子们由衷地赞叹不已。

杨守仁谆谆教诲学生:“你们务必深入实践,作为农业大学的学生,既要精通农业科技理论,又需熟练掌握农业生产技能,因为在生产实践中,有着许多书本上难以触及的宝贵知识。”

杨守仁深知水稻事业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注入,他珍视人才如同珍视自己的生命,不惜以个人的力量为年轻人才提供坚实的支撑,在他的悉心培育下,学生们如同羽翼逐渐丰满的雏鹰,最终展翅翱翔于广阔的天空。

老兵不死,只会凋零

杨守仁坚持“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美德,专注教学、科研和著作,他积极编修教材、出版专著,如《作物栽培学》和《水稻专题讨论文集》等,并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赢得学术界赞誉。

杨守仁团队在水稻育种领域成就显著,1996年育成“沈农265”超级稻,亩产超800公斤;1999年,第二代“沈农606”实现超高产与优质,连续三年百亩连片单产稳定超800公斤,标志中国水稻育种重大突破。

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前身为杨守仁1957年创建的稻作研究室,他广纳英才,悉心培育后备力量,形成了一支以张龙步、沈锡英等为代表的优秀研究团队,使沈农稻作室成为全国稻作科研的佼佼者。

研究所内,杨守仁的半身铜像慈祥微笑,目光如炬,仿佛注视着弟子和年轻学子,传承着他的教诲。

塑像前,屹立着三棵银杏树,它们的枝叶繁盛,郁郁葱葱,这是杨守仁在1988年亲手种植的瑰宝。

这些银杏树根深叶茂,每到盛夏,它们的绿荫宛如一把巨大的伞盖,为人们遮蔽炎阳;而到了秋季,金黄的叶片又如稻谷般饱满,将树冠装点得金碧辉煌。

结语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人们倾尽一生的心血与智慧,为我们铸就了今日衣食无忧的盛世,因此,我们更应心怀感激,珍惜每一粒粮食,不让任何一粒辛勤的汗水白白流失。

参考信源

0 阅读:1

文晓小书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