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涓配得上名将称号吗?

读史局 2022-10-18 14:51:01

“一招不慎,遂叫竖子成名。”这是庞涓死前对孙膑说的话,果然如其所料,孙膑凭借此前的一招“围魏救赵”直接斩获魏军10万精良部队。

公元前341年,孙膑再次凭借马陵之战消灭10万魏武卒,魏军主将庞涓自杀身亡,让强魏一夕之间元气大伤。

自此孙膑在历史上一炮而红,其所使用的一招“围魏救赵”也成为千古阳谋,至今无法可破。

作为孙膑手下败将的庞涓真的不值一提吗?庞涓生前担任魏国上将军多年,是否是名不副实?

庞涓:一心想出名,却没心机

庞涓挖掉孙膑的膝盖骨致其残疾,世人纷纷指责庞涓心胸狭隘,嫉妒孙膑的才华。

但其中也暗含着庞涓深深的自卑情节,与师弟孙膑相比,孙膑是名将孙武的后人,即使家道中落也想受尊崇。

庞涓却只是生于河西的贫民之家,祖上毫无荣光,要想让人高看一眼全都需凭自己奋斗。

他人生的转折点或许是拜鬼谷子为师,在深山修习多年,孙膑也进山拜师研修兵法,两人才成了师兄弟,或许后来的悲剧在这时就已经潜滋慢长。

孙膑为人低调谦逊且谨慎,头脑聪慧悟性很高,深得师父鬼谷子的赞赏,相比之下庞涓就显得粗糙放旷许多,天天将“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让师父都为之无奈。

在深山隐姓埋名多年,庞涓再难忍受山野的寂寥,渴望下山建功立业,于是拜别师父走出深山,走之前还和师弟孙膑相约,待孙膑下山一定要去找他。

庞涓本就是魏人,出山后便只想到魏国谋事,此时正值魏惠王执政,魏国经过前两位君主的治理,传到惠王手中堪称天下第一强国。

但惠王此人并未沿袭前人的英明神武,此生只有三大爱好:炫耀、狩猎和美女。

庞涓来到魏国,首先他鬼谷子学生的身份就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当时国人谁人不知鬼谷子神机妙算博学渊源,门下弟子研习各家学说,出山后很快便一鸣惊人。

魏惠王此人好大喜功,魏国本就是天下第一强国,现在再有个鬼谷子的学生率兵打仗,天下谁人敢不敬魏。

其次,庞涓下山的时机比较巧妙,魏国经过吴起变法后强大起来,但吴起离开魏国后,魏国大将青黄不接,老丞相公叔座虽出将入相但已老迈不堪重用。

魏国朝廷急需新的将领,庞涓的到来,深得魏惠王之心。

因此庞涓便留在了魏国,打算一展鸿图大业。

留下来下一步便需要展示自己的能力才能让国人心服口服,此时的魏国早已多年无战事,周边小国自保都来不及谁也不想触怒魏国这尊大佛,其他大国忙着自身发展,不被触动根本利益轻易不会出兵作战。

新人庞涓急需一个机会证明自己,让自己能够名正言顺地留下来,既然没有战事那便只能找事了。

庞涓上奏惠王,自己仅需要少数兵吏,便可让韩、赵称臣。魏、韩、赵曾经三家分晋,三国都是老晋人,魏国虽然强大,但始终觉得自己矮一头,如果能轻易让曾经的国人臣服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魏惠王当即拨了5千兵吏给庞涓,公元前357年,庞涓带兵围困韩国军事重镇宅阳,威胁国都新郑,韩国派使者求和并主动割让深入魏国边境的城池给魏王,并对魏王称臣。

魏王喜不自禁,连连夸赞庞涓有大将之才,同年,赵王对魏王称臣。

公元前356年,魏将庞涓对周边小国侵扰不断。

直至鲁、邹、陈等小国纷纷进贡称臣,对魏王俯首帖耳为止,魏王沉浸在诸王来贺的尊崇里无法自拔。

至此,庞涓每战必成,职位自然也水涨船高很快坐上了上将军的宝座,出将入相是庞涓的人生目标。

此时魏国的丞相依旧由公叔座担任,庞涓有将才却缺少为人处世的交际手段。

平时只埋头训兵作战,从不与朝中诸臣结交联系,这也导致他只有军功没有党派的窘境,这也造成了他后期迅速倒台却无一人为其求情埋下伏笔。

魏国举办逢泽会盟由上将军庞涓全权负责,庞涓此时身居高位,只待老丞相公叔座一死,自己坐上公叔座的位置,出将入相的人生目标就达成了。

恰逢此时公叔座与秦献公河西一战被俘虏,虽被赢渠梁派人送回,但身体早已不堪重负,名望影响也江河日下,现在军事上魏王唯有倚重他庞涓。

逢泽会盟第一天由庞涓代表魏王迎接韩、赵、燕、齐、楚各国国君,这让庞涓内心十分满足。

魏国举行逢泽会盟的原因,一是魏惠王想向春秋时期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等一样称霸一时,彰显自己的中原第一大国的形象。

二六国会盟瓜分弱秦增加国力,当时的秦国刚刚传到秦孝公手中,商鞅还未入秦。

此时的商鞅还在公叔座府中做一名小小的文书管事,公叔座多次举荐商鞅,魏惠王却有眼无珠,看不到商鞅的才识最终导致人才流失,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逢泽会盟诸国对魏国提出的瓜分秦国纷纷同意,待各国君主回到自己国家后,都对此事避而不谈,当事人魏惠王也只顾围猎游玩或与宠姬耍玩。

公叔座死前再次向魏惠王力荐商鞅,仍未得到采纳,庞涓在公叔座死后,公然一副丞相的派头。

但谁也没想到魏惠王将王族公子卬提拔为丞相,公子卬别无他长生平最会迎合惠王,对众大臣逢迎讨好的事没少干,也就凭着这项技能赢了庞涓。

庞涓一介赳赳武夫最讨厌结党营私拉官结派的手段,自然与百官之首的丞相一职擦肩而过。

图谋一统天下,不料命丧马陵

公元前354年,上将军庞涓向魏惠王上奏,企图吞并赵、韩一统三晋,进而达到一统天下的最终目标。

这个建议正中魏惠王的下怀,魏惠王统治期间没有大事发生,全凭祖宗基业的荫蔽,他急需在自己的任期内留下名垂千古的作为供后世瞻仰。

君臣一拍即合,上将军庞涓说出自己的规划,当时魏国可用的大将仅剩下吴起时期留下的老将龙贾,龙贾常年驻守河西抵御秦国动不得。

剩下的将领就只有丞相公子卬以及太子申,这两人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使酒囊饭袋,却偏偏皆能言善辩哄得惠王开心。

此次庞涓为防止两人瞎指挥,直接命两人率领8万大军屯兵巨野,为防止齐国救援赵国,庞涓判定即使齐国出兵救援也不会太多,8万大军对抗齐军足以。

庞涓自己则带20万大军直插赵国国都邯郸,此时老赵王刚死,新赵王刚十八九岁,主少国疑正是灭其国的绝佳时机。

庞涓对此战有十成把握,一则:魏国步兵魏武卒名震天下所向披靡,攻城略地从未得败。

这次攻城庞涓决定派10万魏武卒不信拿不下来小小的邯郸城。

二则:赵国虽地处中原救援便利,但周边国家皆自顾不暇谁来救援,燕国国力一向衰弱尽量避免参与中原大战,楚国虽国土辽阔但此时深陷与吴国的战争难以抽身。

秦国虽变法图强但身居西域与赵国相隔较远,不会特意救援。只有齐国最有可能派兵救援,但齐国到邯郸的路上,公子卬和太子申率领8万大军截击,即使不成也会大挫其锐气。

在庞涓看来拿下邯郸易如反掌,自己也会因此次战功名垂青史,拿下赵国后便是韩国,一统三晋是庞涓和魏惠王君臣的近期目标,至于统一天下的宏愿自然也不远了。

想到这些庞涓不由地心头一热,仿佛后人已经将他和孙武、吴起这类大将相提并论了一般。

幻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齐国果然如庞涓料想的一般,举兵救援邯郸但令他没想到的是,齐国在上将军田忌的带领下没有来邯郸救援,反倒去攻打魏国国都大梁。

这一招围魏救赵就是孙膑的复仇手段,庞涓回援大梁途中在桂陵遭到齐军埋伏,10万魏军折戟沉沙,魏军大败。

经此一战庞涓在魏国声望大不如前,但好在还是上将军一职,恢复数月后庞涓再次领兵攻打韩国都城新郑,没想到这次齐国再次救援韩国。

齐国军师依旧是孙膑,为报仇庞涓杀红了眼,庞涓留一部分军队继续攻打新郑,自己带领主力转攻齐军。

齐军营造出连战连败的假象,将庞涓引向死亡之地马陵,马陵是一片丘陵峡谷地带,表面看地势并不险峻但内里却别有洞天,峡谷狭窄深邃与函谷关有异曲同工之妙。

是绝佳的设伏地带,孙膑自是不会放弃这么好的地势条件,早就在出口处设下埋伏,前期的连战连败只不过是为了将庞涓引到此处罢了。

庞涓果然中计,带领精锐的魏武卒身入马陵,最终遭到齐军伏击,10万魏武卒当场殒命,庞涓深知即使自己回到魏国也是图遭君臣厌弃,便抽刀自刎,留下一句:“一招不慎,遂叫竖子成名”的一眼。

至此孙膑大仇得报,一身轻松从此隐居著书不再出仕。

庞涓在历史上留下名号,少不了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死,恰巧这两场战争都是孙膑为军师主导的。

这两场战争的战败一是因为孙膑对庞涓的了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二是因为庞涓自身粗糙不顾细节的性格,没有及时认清齐军的假动作。

但这两次失败也不能否定他前期的努力,他在魏国兢兢业业如若不是小人公子卬的百般刁难,他的名气应当更大。

收复周边小国扩大魏国土地都离不开庞涓的功劳,魏国身处中原四面都是中原诸国牵一发而动全身,绝不可轻举妄动。

如果庞涓入秦,西部和北部广袤的少数民族之地供其驰骋,相信他绝对不止今天的成就。

历史没有如果,发生的事实无法改变,也正是因为庞涓与孙膑的仇恨,历史小说中往往将庞涓刻画为反面角色,并不凸显他的正面军功。

0 阅读:46

读史局

简介: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