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上甘岭战役第二天,志愿军炮兵张瑞臣操纵一门重型榴弹炮,两天两夜未合眼,打出了三百多发炮弹毙敌近四百人。
1953年,朱老总亲自接见了一名年轻的志愿军副排长。别看这名军官一脸稚气,可他却是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他就是张瑞臣。
张瑞臣是河北泊头人,1947年刚满18岁的他毅然决然地参加了解放军,由于他表现出色,第二年就被批准入党。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张瑞臣随部队入朝作战,担任69军200师599团2连的司号员,在一次战斗中光荣负伤。
由于他曾经有过操炮的经验,伤势痊愈后,又被分配到了炮兵第7师20团8连炮一班当1炮手。
别看张瑞臣年龄不大,但是他头脑灵活,又有一股狠劲,废寝忘食勤学苦练之下,竟然将装分划、定表尺、打方向机、对瞄准镜、填炮、打炮等这些复杂的动作全都领会到位。
一段时间后,炮一班要完成一枚重型榴弹炮的试射任务,张瑞臣奉命在大山深处荒无人烟处完成该项任务。
“连长,这么多炮弹,不用来打美国鬼子,实在是太可惜了。”在张瑞臣的软磨硬泡之下,连长最终同意兵行险招,让张瑞臣在实战中完成试射任务。
1952年9月,美国鬼子向志愿军阵地发起了冲锋,充分做足功课的张瑞臣游刃有余,不仅完美检验了榴弹炮的性能,还一口气打死了40多名敌人。
张瑞臣也因此被战友们叫做“神炮手”,他的名声甚至传到了营里团里。
10月15日,上甘岭战役打响的第二天,张瑞臣接到命令带着7名战士,向537.7高地发起攻击。
在长期的战斗实践中,张瑞臣总结出利用敌人炮火时间差的机会发炮,不仅能够有效减少伤亡,还能明显提升杀伤率。在他的指挥下,1炮给予美国鬼子以重击。
但在发炮过程中,张瑞臣他们不慎暴露了自己的位置,美国鬼子发了疯一样向他们采取了密集攻势,甚至还派出了轰炸机进行精准打击,五名战友先后牺牲。
刚才还有说有笑的战友,此刻只能阴阳两隔,张瑞臣气的浑身都在发抖。他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让美国鬼子血债血偿。
正常情况下,一门大炮必须要有八个人才能正常运转,可是现在张瑞臣身边只剩下了两名战友。他知道我方兵力极为紧张,因此并未向上级请求支援,而是决定坚守战位,人在战位在。
张瑞臣身为指挥员兼主炮手,他一个人扛起20多公斤重的炮弹,不停往炮膛里放。没过多久就累得直不起腰来,可是依然丝毫不敢停歇。
就这样,张瑞臣和两个战友们坚守了一天一夜,击退了十来次美国鬼子的进攻,几十名敌人倒在了他们发射的大炮之下。敌人甚至以为志愿军阵地上有几十上百号人,才有如此大的战斗力。
在长时间的战斗过程中,张瑞臣的双手早已被磨破,右手在一次装填炮弹过程中被严重烫伤,虎口处鲜血直流,手背上几乎只剩下皮包着骨头。
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两名战友先后被敌人子弹击中,受了很严重的伤,暂时失去了战斗力。这就是说,炮位上只有张瑞臣一个人在战斗了。
面对凶神恶煞的美国鬼子,张瑞臣丝毫没有退缩,他一个人承担了装填、瞄准、拉火、发炮的重任。为了最大限度发挥炮弹的威力,他每次都是等待美国鬼子走近了一些再发炮,因此用有限的炮弹量取得了最大的杀敌效果。
击退敌人的问题暂时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张瑞臣已经两天两夜滴米未进了,他早已经饿得虚脱。
敌人发起进攻时,由于精神高度紧张他还觉察不出来什么,现在处于敌人进攻的间隙,他感觉浑身被掏空了一样,身上也开始冒虚汗。
张瑞臣壮着胆子站立起来,走出战位来到了战死的美国鬼子尸体中间,他不断扒拉着他们的口袋与随身挎包,搜索出一些压缩饼干、牛肉干之类吃的东西,三下五除二塞到嘴里,解了燃眉之急。
张瑞臣终于恢复了一些活力,他有了更多精力观察着周围的一切。敌人发射来的炮弹引燃了附近8班的战斗工事,附近还有不少炮弹,如果火情延伸至那里,后果不堪设想。
8班人员全部冲锋去了,张瑞臣看到了这个情况,他绝对不会坐视不管,而是用最快的速度到达了火情一线,采用铁楸挖土掩埋、树枝抽打、阻断可燃物等方式,第一时间将火情控制住,避免了一场危机的发生。
张瑞臣在帮助8班处理完火情之后,再次迅速回到了自己的战位。此后,他咬牙忍着右手的剧痛,面对数次敌人的进攻,用左手又发出了不少炮弹,次次做到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并让敌人伤亡惨重。
就这样,张瑞臣连续发射出去300多发炮弹,打退了敌人几十次进攻,让近四百名美国鬼子命丧大炮之后,最终因体力不支晕倒了,好在战友及时将他送回后方医院抢救。
事后,战友们得知了张瑞臣的事迹,都说没有见过用左手装填炮弹的,纷纷夸赞他是连队的神炮手。
当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张瑞臣已经牺牲的消息在一定范围内传了出去,至今依然有一些媒体称他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
事实上,张瑞臣被紧急抢救了过来。上甘岭战役结束后,他被上级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记特等功一次,并火线提升为副排长。
没过多久,张瑞臣就又重新返回了战场,再次开启了美国鬼子们的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