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时为什么很少引用课文内容?

苹果说文 2024-09-21 04:38:34

对于学习语文,学生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听起来头头是道,写起来搜肠刮肚,学过的课文也只是学过而已,一点作用都没有。学了不会用,即使用了也文不对题,恐怕是学生讨厌语文学习的通病。为了学生会用课文,我在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仿写课文中相关的句子甚至段落,尤其喜欢看到学生引用学过的古诗词和文言句子。可惜的是效果并不理想,教师反复提醒后,学生能东施效颦应付一下;如果教师不强调,学生是完全无意识还可以参照课文内容的。

课本中的文章太博大精深了,是我们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浓缩,是精品中的精品。教师在参考书的帮助下,囫囵吞枣式对课文了解了个大概,然后匆匆忙忙讲给学生听,学生听到的是千篇一律的段落层次、主题思想和艺术价值。可以说学生学语文就像参观了一个藏宝阁,但一个宝贝都拿不走。看多了,学多了,眼光就高了,总以为只有写出课文那样的文章才能算是文章,眼高手低成了学生作文的最大障碍。

看又看得见,得又得不到,写更加写不出,这种情况是很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语文不像学数学,数学学会了例题,学会了知识迁移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学语文不一样,从课文中学了一点写作方法,不光要能知识迁移,还要能运用创新才算完成学习任务。正因为语文讲究“所教的所学的不是所做的所考的”,让学生误认为“学不学一个样,学多学少一个样”,对语文学习没有足够的重视,最后导致最不该跛脚的学科成了最严重的跛脚学科。

所学的是最好的,甚至是绝篇,完全不是一般高中生能达到的高峰,读一读也许能让学生闻到一些香味,但要学生去模仿名家名作,难度太大了,他们确实提不起兴趣来。学生最擅长写“深夜了老师的窗前还亮着灯,下雨天妈妈给我送伞,白胡子老爷爷在月光下讲故事”等套作,思维固化相当严重。有些学生小学就学会了写“奶奶的老花镜”,到了高中还是照搬“奶奶的老花镜”,没有任何新意,不会参照莫怀戚的《散步》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写法,让奶奶的老花镜增添新意。

学的东西太深,像是孤品;学到的东西和能用的东西太浅,像是废品,要学的和学到的不统一、不协调,是语文学习的难中之难。学生对课本的学只是泛泛而学,即使是背诵的课文也是机械背诵,甚至是帮老师背诵。学生说:老师,课本我帮你背完了,该怎么奖励我?学生满以为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因为我帮你背书了,如果不是为了老师,那么枯燥无味的课文我才不背呢!这样的学有多大用呢?学不深当然不会用,学不深也就用不明。

学是输入,输入不深,大脑里装的东西只能简单重复,害怕深入思考;用是输出,用的时候总选择往舒适区靠,以完成任务为原则,当然不会去“为难自己”。这样一来,学了的新内容、难的知识永远是新的、难的,不愿意触碰,于是高中语文学习还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复,高中语文只是象征性地学习了三年。

1 阅读:3

苹果说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