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格的格栅理论,已经被投资圈所熟知,但能准确把握这个理论的人,还是不多。
因为它需要我们运用各个学科的通识智慧,搭建一个庞大跨学科知识体系的网络,把需要论证的问题,放在网络中进行交叉验证。芒格说,要努力掌握更多股票市场、金融学、经济学知识,但不能将这些知识孤立起来,而要把它们看成包含了心理学、工程学、数学、物理学等等的人类知识宝库的一部分。世界总在随机漫步,市场变幻莫测,没有哪种单一学科思维可以有效解释其中的变化。但是如果通过多个不同学科和维度对同一个问题验证得出同样的结论,可能投资决策的正确率会更高。但是精力总是有限的,芒格支招:首先学好数理化,外加一门工程学,掌握好这四门硬科学的基本原理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精密逻辑思维 。在此基础上,掌握心理学、生理学、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医学、商学等等尽可能多的学科。当然他也说,“你不必成为所有这些领域的专家。你所要做的不过是抓住那些真正有用的主要思想,尽早了解这些思想,并把它们掌握好。”我们从罗伯特·G.哈格斯特朗撰写的《查理·芒格的智慧》这本书中,摘选了这篇文章,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思维格栅模型。这本书的导读中用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语言故事:《狐狸与刺猬》。古希腊诗人阿基洛科斯的一首诗中有句话,大意是:狐狸多知,而刺猬有一大知。诗人想表达的意思是,狐狸狡猾,有很多诡计来吃掉刺猬;但刺猬只需要一招就可以保护自己——将柔软的身体蜷缩在坚硬而多刺的壳里。但是思想家以赛亚·伯林从寓言故事里跳脱出来,他说,刺猬与狐狸其实可以代表两种人,两种处世哲学。狐狸是百科全书式的,知晓很多事,甚至经常“彼此矛盾”,而刺猬则寻求万事皆一以贯之。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并且将其理解运化到他们的决策程序之中。所谓的刺猬,是一个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的人,他将其所有生命重量,置于一个信念的支点之上,归于一个庞大的、中心化的系统,并坚信不疑,固若金汤。而狐狸知晓很多道理,即便这些道理彼此矛盾,其内心也可以泰然处之,因为狐狸对他所知道的“小”事也时刻保持着合理的怀疑。狐狸反对坚信不疑某个特定的教条、原则,比如刺猬知道的某件大事。狐狸多知,不囿于大系统和大主义;而刺猬一招鲜吃遍天,执着、不疑、不善变通。如果接触过芒格的格栅理论,就会发现他很像一只狐狸,因为他知道太多的“小”事,用一个又一个的桩子,一枚又一枚的钉子,一点点去搭建“思维模型的格栅”,在联结主义的思维训练下,构建出一个盛大的精神世界。以下为正文,聪明投资者(ID:Capital-nature)分享给大家。■ 聪投隐藏福利:把你对于格栅模型的看法,或者你的一些学习小秘诀分享到评论区,我们将精选5位优质评论,赠送《查理·芒格的智慧》一本~本文摘自《查理·芒格的智慧》(文章有删改)作者/罗伯特·哈格斯特朗1994年4月,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芒格为吉尔福·巴考克(Guilford Babcock)教授的投资研讨班的学生们上了难得的一课。一开始,芒格就恶作剧地说要在正式开始讲课之前,和听众玩儿个小把戏。他没有讨论股票市场,而是在谈“挑选股票是通识智慧的一个应用分支”。在后面的一个半小时里,他向学生提出挑战,扩大了他们在市场、金融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眼界,启发他们不要把这些知识当作相互孤立的学科,而是当作一个结合了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文学和数学的知识体系。在这个更宽广的视角下,他认为各个学科是相互交融的,而且彼此在交融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加强。一个爱思考的人会从每个学科中得到非常出色的思维模型,在重要的想法中相互借鉴,产生融会贯通的理解。在这个方向上深耕的人,正在逐步掌握通识智慧,而那些固执己见于某个学科的人,即便能够成功,也只是昙花一现。为了更清晰地说明他的观点,芒格用了一个形象的名词描述这种思维方式:格栅模型。(注:芒格在1994年提到的格栅(Latticework)这个词,可以理解为“网格”)。“在你的头脑中有很多模型,”他解释道,“你应该把你的经验,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获得的,分类安置在你的格栅模型中。”于是,格栅理论很快就在投资界传播开来,成为识别芒格方法的一个简单的标志。芒格经常应用他的思维格栅。比如,在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年会上,他经常引用刚刚读过的某本书中的话,为巴菲特的回答做补充说明。这种引述通常一开始看上去和投资无甚关联,但是经过芒格的一番解释,马上就变得相关了。查理·芒格对其他学科的关注是有目的的。他坚信,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型建立起的思维格栅,可以帮助投资者获取超额投资回报。如果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能得出同样的结论,那样做出的投资决策会更正确。这才是最大的收获——更全面的理解让我们得以成为更棒的投资者。而且,其影响还不止于此。那些致力于理解通识智慧的人,能更好地为人处世,他们不仅能成为好的投资者,同时还是好领导、好市民、好父母、好配偶和良师益友。高等教育的遗憾如何才能获得通识智慧呢?简单地说,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要从许多不同的知识领域获取那些有价值的概念,或者说模型,其次是学习如何识别其中类似的模型。前者是自我学习,后者是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从各种学科里汲取知识,看上去是个难以完成的任务。幸运的是,你无须成为每个领域的专家。你只需要学习基本原理——芒格称为“了不起的思想”,你要真正掌握它们,让它们为你所用。在这一点上,常会听到这样的质疑:“这难道不是高等教育该做的事情吗——教会我们近几个世纪发展出来的重要概念?”当然是。大多数教育者会满怀激情地告诉你,建立在大学文理科的基础上的课程表是最佳的,也许是唯一的培养人才的途径。很少有人对此抱有异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社会更偏重知识的深度而非广度。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学生和他们的父母在高等教育上投入了金钱,他们期望这笔投资能够在学生毕业后马上以提供好的工作机会作为回报。他们知道,大多数企业的招聘官要求员工能够马上用专业知识为公司做出贡献。这就无须奇怪,为何今天的学生除了专业知识,拒绝接受广泛的文理科教育了。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正如我说的,我认为这样做并不好。富兰克林:历史可以让你获取一切有用的知识在1749年夏天,《宾夕法尼亚公报》(Pennsylvania Gazette)的订户除了当天的报纸,还收到了一本该报出版人本杰明·富兰克林撰写的小册子。在这本题为“关于宾州青年教育的建议书”中,他表达了“本州年轻人没有接受过学院教育”的遗憾。康涅狄格州和马萨诸塞州的青年人早就可以入读耶鲁和哈佛了,弗吉尼亚人也有威廉和玛丽学院,新泽西州的学生可以就读新泽西学院(后来改称普林斯顿大学)。然而,作为美国最大和最富裕的城市,美其名曰“美洲的雅典”的费城,却没有一所高校。在这本手册里,富兰克林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建立费城公共学院。在那个年代,富兰克林的想法是很独特的。当时的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以及威廉和玛丽等院校,是用于培养神职人员的,它们的课程安排着重于经典著作的研究,而不包括让年轻人为将来进入商界和公共服务领域做准备的实用性课程。富兰克林希望费城公共学院能两者兼顾,既强调传统的经典领域(用他的话就是“装点门面”),也要实用。“就青年们的教学而言,”他写道,“如果既能教给他们有用的东西,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装点门面,那样当然很好。但是,知识是永无止境的,而时间却很有限,所以应该让他们从未来将要从事的若干职业出发,学习这两方面的最精要最有用的知识。”今天,富兰克林提议建立的费城公共学院已经变成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前文理学院院长,理查德·比曼(Richard Be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