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时期的司马家军功卓著,长久镇守大同,三代接连迎娶公主,如此尊贵的家族获得了“父子镇云中,三代尚公主”的美名。但在1965年的一座古墓中,考古专家却惊讶的发现,墓中琅邪王最爱的女人竟另有其人!
1
农民打井发现传奇古墓
受到影视剧与文学作品的影响,人们总认为“考古跟着盗墓走”,认为如果没有盗墓贼,考古人员是找不到墓葬的。其实,考古队之所以给人以“后人一步”的印象,是因为在明定陵考古失误后,中国考古秉承“不主动”原则。也就是如果不是墓葬、遗迹不是因基建工程而重见天日或被盗墓贼侵扰,考古队是不会主动进行挖掘的。
而这琅邪王墓穴的发现,也是因为当地农民打机井动土。石家寨大队在打井时发现了可疑的五花土与墓砖,当时人们“思想红”,社员们层层上报,得到了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与大同博物馆的重视。
经过探测,人们发现,这打井挖出来的墓葬,实在是太讲究了。坐北朝南,为砖砌,有墓道、墓门、前室甬道、前室、后室甬道、后室、耳室甬道、耳室等结构组成。墓室南北总长17.5米。
不仅规模大、规制高,这墓葬所用墓砖都是长33厘米、宽16厘米、厚65厘米的青砖,全部墓室用砖约5万块。这样的一大批青砖,对于生产力还不发达的古代就已是一笔巨额财富。不仅如此,人们还在砖面发现了铭文,这说明,这批青砖都是专门制造的,这更是彰显墓主的身份和地位。
经过辨认,这砖头上的铭文是“瑯瑘王司马金龙墓寿砖”,这十个字,不仅揭开了墓主人的身份,更是拉高了人们对此次考古的期待。
2
司马懿后人难逃盗墓贼侵扰
这司马金龙不仅名字霸气,身世更是大有来头。
据志铭和《魏书》记载,司马金龙是晋宣帝司马懿九世侄孙,其父司马楚之,原系东晋高官显贵。后来,东晋权臣刘裕揽权欲立,对当时的豪门贵族大开杀戒,司马一族被屠者众。遭逢大变的司马楚之在泰常四年(公元419年)归降于北魏。司马楚之入魏之后,屡立战功,南破刘宋,北伐蠕蠕,至和平五年去世,时年七十五。
司马楚之因功高深得太武帝之爱而封爵。作为司马楚之的第三子,文武双全的司马金龙在承袭了父亲的爵位之后,也成为了一名赫赫有名的大将军,驻守军事重镇云中,封征镇西大将军、开府、云中镇大将,娶武威公主。太和八年(公元484年)薨,谥康王。
身份如此高贵,那墓葬中会留给后世人什么样的文化奇观呢?
但真正打开墓葬,眼前的一幕却令人惋惜。墓室内一片凌乱,大部分随葬品不翼而飞,一些陶制器物大多被砸烂,而墓室中的一口大木棺更是被劈烂,棺材板杂乱一地弃置在棺床的东边。
甚至,墓主人的尸骸也不在棺材中长眠,而是被尘土掩盖凄惨的躺在后室,在千年岁月的侵蚀下,只剩一副残破的骨架。
对墓葬状况研究后,专家推测,这盗扰墓葬的人是在墓主人下葬后不久就挖穿了墓道,进入墓室后,用值钱的随葬品抢掠一空,而为了棺中的冥器,更是直接劈烂了棺材,将墓主人的尸骸拖出来随意丢弃。
根据尸骸的移位情况,人们猜测,这墓葬被盗时间离司马金龙下葬的时间不远,当时尸体没有完全腐烂,这才让盗墓者在劈开棺材后,比较完整的拖出了尸体。而这一波盗墓贼,很可能是从墓葬的修造者处得到了具体情报,这才稳准狠地盗掘了墓葬。
3
烂木头国宝记录千年前的秘密
可恶的盗墓贼不仅盗走了珍宝,破坏了尸体,更是损坏了墓葬的保存条件,为人们复原千年前的入藏场景带来了无数挑战。
但即便如此,墓室中还是发现了珍贵文物。
例如,墓室中有一件石雕棺床,这棺床由细砂岩制,长241厘米,宽133厘米,高51厘米,呈倒山字形,上部缠枝忍冬纹之间,雕有舞蹈及各式乐器的伎乐童子神兽等,下面边框是水波纹,长足,雕出四个肌体雄健、双手托举的力士,整体线条洗练流畅,雕饰精美之极,让人叹为观止。
单是这一件棺床,就被评为国宝级文物。
但文物中最令人感觉惊喜的,却是倾颓坍倒在棺床上的几块“烂木头”。在墓室后室东部棺床前方,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件严重朽毁、四处散落着带色残片。经过仔细搜索和拼对,这竟然是一组漆画屏风。
与文献中“十二牒”的记载对照,专家们认为这屏风应该是一种后面六块、两侧各三块的围屏,安放于石床之上,只可惜因为盗墓贼的破坏与地址变动的影响,这屏风损坏严重,只有五块屏板保存相对完好。
不过虽然损伤严重,但人们还是将这漆画屏风奉为珍宝。而原因正是因为这屏风明显的汉人特点与“画圣”风格。
司马金龙是司马楚之与河内公主所生,作为东晋汉人与北魏鲜卑人的“混血儿”,司马金龙墓中的这一套漆画屏风却有非常明显的汉人风格。
漆画从上到下分四层,每层均有单独主题,配以墨书题记和榜题,来标示人物身份和说明内容。内容依残存图像分辨主要为表彰帝王将相、孝子烈女的故事传说,比如舜帝恪守孝道、班婕妤、娥皇女英等,这些绘画的内容不仅是汉人故事,汉人形象,而且画风奇特,与东晋画圣顾恺之《洛神赋图》非常类似。
此外,这漆画屏风工艺细腻、绘法高超,上面的人物故事画是目前北魏画迹中有准确纪年的作品。种种条件汇总,彰显出了漆画屏风非凡的价值。这一组屏风堪称是与传统壁画、帛画、砖画并列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装饰性画表现技法的历史留存,对研究北魏时期的文化融合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这件屏风后来也被划定为首批禁止出国出境展览的64件(组)珍贵文物之一。
4
屏风后有温情脉脉也有卧薪尝胆
依照屏风的形态、规制与特点来看,这屏风并不是为随葬而特制的冥器,而是墓主人生前的珍爱的生活用品。
那身份高贵的司马金龙,为何要将这一套屏风后带进墓室,陪伴自己漫长的地下岁月呢?
专家们对照墓室内发现的其他文物,发现了两种可能。
首先,这屏风代表的,是司马金龙对发妻的脉脉温情。
司马一族投奔北魏后,功勋显著,地位超然,直至北魏分裂灭亡,司马金龙家族始终与北魏皇室保持着密切关系,司马楚之和他的两个儿子相继驻守云中,坐镇北边,其子孙也多任职一方。同时北魏皇室也通过下嫁公主来加强姻亲,司马楚之尚河内公主,司马金龙娶武威公主,司马金龙之孙司马朏娶华阳公主,所以,司马金龙家族有着“父子镇云中,三代尚公主”的美誉。
但通过墓志铭,专家们却发现,与司马金龙同葬一穴的却不是那位武威公主沮渠氏。
原来,司马金龙的发妻是钦文姬辰,她生年不详,卒于孝文帝延兴四年(公元474年),本姓秃发,与拓跋氏同源,其父投奔北魏后被赐姓源。钦文姬辰出身南凉王室,是南凉景王秃发傉檀的孙女,太尉、陇西王源贺的女儿。
司马金龙与钦文姬辰的感情很好,两人虽然未曾相伴到老,司马金龙后期还迎娶了公主,但他仍旧思念着发妻,并在离世时,选择与发妻合葬,并将寄托着与发妻美好爱情的漆画屏风带进了地下。
而另一种可能,时专家们在漆画屏风的残片中发现的。这漆画屏风很可能是司马金龙野心的见证。
北魏野心勃勃的冯太后以太皇太后临朝听政,把拓跋皇族彻底换血。司马金龙曾是先帝伴读,尽管逃过牵连,还被冯太后拉拢,封为了琅邪王,但为了自保,司马金龙掩去了光芒,只能如屏风画着的“如履薄冰”一样,低调为人。
但作为司马一族的后人,司马金龙怎能甘心一辈子夹着尾巴做人?压抑着心中血性的司马金龙渴望着恢复家族江山!
在屏风残片里,考古学家发现写了“晋公子重耳”、“赵襄子善赏”等残迹。昔日晋文公逃离晋国,流亡十五年,终成一番霸业。赵襄子功成名就后重赏身边有功之臣……
这些都是司马金龙内心的写照吧。
瑞知道说:虽然和自己的心爱的妻子合葬,虽然带着自己光复司马王朝的心愿长眠地下,但司马金龙仍旧难改憋屈的结局。考古人员在清理盗洞的漏土时,从中发现两个头骨及部分骨骸,经推测,这应该就是司马金龙和妻子的遗骸。佳偶已成白骨,皇图霸业也成黄粱一梦,只留下了几乎损坏殆尽的一组屏风,用艳丽的色彩、飞扬的衣衫以及精彩的眼波,讲述着千年前的荣耀、温情与遗憾。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