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国史4:宋的转型》

郑胜辉 2024-02-13 07:39:08

郑胜辉学习与思考第2118天

关于作者

迪特·库恩(Dieter Kuhn),德国著名汉学家,专精宋史,尤为擅长物质文化史与科技史。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和柏林大学工作与任教,现任维尔茨堡大学汉学系教授。著有《中国丝麻纺织技术史》《地位和礼仪:从远古代到公元十世纪贵族的中国》等。

关于本书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四卷。作者秉承“唐宋变革观”,将唐代旧制度和旧社会结构的瓦解,与宋代“士大夫”与“道学”、“理学”等新社会阶层与新学术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出现相结合,帮助我们理解宋代中国历史的重要转型。

核心内容

这本《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是哈佛中国史系列的第四卷,如其名所示,本书把对宋史的研究,聚焦在两个关键词上,一是“转型”,二是“儒家统治”。

《哈佛中国史》这套书,我们已经给你讲过3本了,分别是《秦与汉》《南北朝》,还有《唐朝》,这三本的作者都是美国人陆威仪。这本书,终于换了一位新作者来接棒,他就是迪特·库恩,德国著名的汉学家,曾经在英国的剑桥、德国的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任教,而且他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就专门以宋代为主,这本《宋的转型》,就是他的代表作。

虽然作者换人了,但是迪特·库恩这本书的思路,跟陆威仪,可以说是无缝对接,特别是跟我们上次讲的《唐朝》。还记得吗?在那本书里。陆威仪重点讲了唐朝的一系列重要变革,认为这些变革,把中国历史从“中古时期”,带进了“近代早期”。那么今天要讲的这本书,正是这个观点的延续,你看在整个这套书里,这本书的书名最特别,叫“宋的转型”。它不是讲一个或者几个朝代,而是把主题定在了“转型”上,正好跟上一本讲的“变革”,形成一个承接关系。给这本书写书评的首都师范大学李华瑞教授说,这就是外国学者的“唐宋变革观”,这也是这本书的主要线索。

我们用通俗的话来解释一下所谓“唐宋变革”,我们常说一个词叫“不破不立”,唐朝起到的作用可以说就是“破”,尤其是在唐中后期,一些属于上一个时代的东西被废弃了,像我们上一本书里说过的,均田制啊、府兵制啊、里坊制啊,这些都没了,政治门阀也没落了,那接下来登场的宋朝,它的作用就主要是“立”。唐朝破掉了旧的,宋朝就得立起来新的。这个“立”,这本书里认为,主要体现在儒学方面,儒学,它从一种思想和学说,变成了统治整个社会的一套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新的社会精英阶层“士大夫”,产生了一套儒家的升级版操作系统,也就是“道学”,对从社会生活到国防外交,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些一直持续到今天。作者说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很多特质,就是在宋代形成的。

下面我们就一起用“变革与转型”的眼光,来读这本《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首先还是先来简述一下历史:这本书的开篇,是从唐朝中后期的唐宪宗开始写的。唐宪宗的时代号称“元和中兴”,可以说是唐朝最后一次复兴,那以后的唐朝就每况愈下了,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藩镇割据,这个我们上一本书讲过,之外呢,内有宦官干政,外有治安问题恶化,盗贼风起,总之就是民不聊生啊。然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军阀混战。五代,梁唐晋汉周,前边都得加一个“后”字。“五代”这是一个习惯上的叫法,其实它们算不上真正的朝代,实际控制的地盘都很小,除了占据中原的这所谓“五代”,其他地方还有一些小的割据政权,前后有十个,就是所谓“十国”。五代的最后一代后周,发展形势不错,但是皇帝早死,然后就有了我们熟悉的历史事件,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当了皇帝,建立了宋朝。

为什么要交代这么长的背景呢?就是为了说明,赵匡胤他的成长环境。他出身在这种乱世里,深知军阀割据的危害,更知道军人掌握实权,可能对他本人构成多大的威胁,因为他本人就是这么上台的嘛,所以他开创的政权就拼命防范和打压军人。他的代表作就是有名的“杯酒释兵权”,一个饭局,把那些在军队里有实权的、可能威胁到他的老弟兄们全搞定了,而且没有杀人流血,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政治手腕。这之后,赵匡胤以及后来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他们建立了一个文官主导的新政府。

我们在第一本书《秦与汉》里说过,从秦始皇开始“皇帝”就是一个被神化的概念,从理论上说,皇权至高无上,但是从具体的权力运作上看,这么大的国家,又是在当时那种技术条件下,皇帝一个人怎么可能玩得转呢?皇权,它始终需要一个“政治同盟”,来共同实现统治。在汉朝到唐朝中前期,充当这个同盟的就是“门阀”“士族”,唐朝后期,士族没落了,到了宋代,皇权需要新的同盟者,这个同盟就是由皇帝任命的职业文官,他们就构成了新的社会精英阶层——士大夫。

士大夫,跟我们之前说过的士族,两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像,有什么区别呢?作者是这么解释的:

士族,是一个世袭集体,由血缘来界定,而士大夫,是一个身份集体,士大夫阶层,不是通过家庭出身和背景来构成的,而是通过他们掌握的儒家经典知识、对儒家伦理道德的理解、各种行政管理方面的才能。

也就是说,在之前的时代,一个人想在政府或者社会上获得比较优越的位置,那必须得有一个好出身,你必须得是生在“士族”“高门”,要么,你就得搞军事斗争,像南北朝的开创者们,还有唐朝后期那些节度使。

但是对普通人来说,不论是投个好胎,还是扯旗造反,这难度系数都太高了啊,所以之前中国的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是比较差的,虽然隋唐开始有了科举,但我们上一本书里说了,整个唐朝历史上,只有10%的官员是科举出身,可以说这条路也还是很窄的。这个情况,在宋代就彻底改观了。你不用出身多高,也不用造反,只要读好书,还是有机会改变命运成为士大夫的——知识就是力量啊。

成为士大夫,有多重要?举一个例子来说,宋朝发生过一件大事,王安石变法。这个变法是触动士大夫阶层利益的,所以士大夫们普遍反对,当时的皇帝宋神宗支持王安石,他就跟士大夫们解释说,变法怎么怎么有利于百姓等,但是当时士大夫集团一个领袖人物叫文彦博,他就直言不讳地告诉宋神宗,说陛下您是“与士大夫共天下,非与百姓共天下”。就像我们前面说的,士大夫集团事实上是跟皇帝一同,构成了宋朝社会的上层建筑,所以你说士大夫这个阶层力量大不大?

那么读什么书,学什么知识,才能有机会成为一个士大夫呢?答案就是:儒学经典。这个原因很好理解,儒家思想,尊尊亲亲这一套,有利于维护王朝统治啊,所以宋朝政府提倡儒学,并且把儒学作为选拔职业文官的标准。虽然儒学在汉朝的时候曾经是国家的指导思想,在之后时代里地位也一直很高,但是儒学对国家具体政务、对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影响,从汉末开始其实就下降了很多,所以说,儒学的复兴,也是在宋代。

注意,宋代的儒学,跟汉代乃至先秦的儒学,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了。作者认为,为了应对南北朝以来日益盛行的佛家和道家思想,儒家吸收了很多佛教道教的元素;同样儒家思想的改变,也反过来影响了佛家和道家,比如佛家讲究“出家修行”,但是这就跟儒家提倡的家庭伦理特别是“孝道”有冲突。在唐代就有佛教徒针对这个做了调整,编了一部《父母恩重经》,来表明佛家也是重视孝道和伦常的;道教也一样,宋代著名道士王重阳,提倡三教合一,进一步促进三种思想的交融。所以宋代的儒学,其实是更体现“三教合一”的,内外兼修,佛、道思想代表人的内在的信仰,儒学思想,代表人、特别是士大夫阶层,外在的处事原则。

所以说,宋代的儒学从一种比较形而上的哲学思想,变得细化了,儒家提倡的价值观,覆盖面也从知识分子,延伸到全社会。作者把这个过程叫做儒学的“意识形态化”。而在这,我们自己做一个比喻:在宋代,儒学完成了“系统升级”,更新了一个“2.0版本”,这个新版本,就叫“道学”。

注意,道学,跟道家思想不是一回事,不过道学也可以说吸取了道家和佛家的一部分元素。这本书的作者认为,道学的缘起,是唐朝后期,知识分子有感于国家的衰败,希望从古代的经典里边汲取营养,把古人的原则和理论,变成能应用于当下的具体规则。我们上一本书里提到的韩愈的古文运动,也是带有这种“到古人那儿寻找智慧”的意味。然后在宋朝初期,出现了几位儒家的哲学家,就是所谓“北宋五子”,他们试图把儒家的思想拿来解释世间万物,借用了道家所说的“道”,把宇宙万物的原理称之为“道”,并且从儒家的立场上解释,把这个“道”跟儒家提倡的“道德”联系起来,这就把儒家思想上升到一个普世真理的高度上。

然后,在北宋五子的理论基础上,就出现了自孔孟之后儒家系统里唯一一位官方认证的圣人,就是朱熹。朱熹提出了三个重要概念,第一个,是万事万物的原则,他把这个叫做“理”,道理的理;第二个,是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格物致知”,就是通过研究事物,来探索它内在的道理。关于这个我们多说一点,清末中国引进西方科学的时候,就把“物理学”翻译成“格致”,就是格物致知的意思,不过朱熹这个格物,对事物的研究,跟我们今天熟悉的物理、化学意义上的研究是完全两码事。

他是试图用儒家的理论来解构自然界的事物,所以它不能算是科学,而中国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始终不能脱离出“格物致知”的框架限制,所以宋代对天文、医学、药理都有很深入的研究,更有印刷术、指南针这些伟大发明,但是这些东西始终没能像西方那样,发展成一个科学的体系。第三个,是“诚”,朱熹提出,对诚信的践行,就是实践“道”,或者说“理”。

虽然这里边有很多不科学的地方,但是可以说朱熹把儒家这些分散的、形而上的、原则性的思想,整理成了一套系统的思维和行为准则。后来的人还根据他一生的思想和言行,编辑了《朱子语类》,所以他的思想细化成了操作守则,对宋代乃至后世的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朱熹对儒学经典,比如《四书》的注释,成了权威的教条,直到清朝,他本人也因为这些成就,获得了至高荣誉——配享孔庙,就是他死后,牌位被放到孔庙里,跟孔子一起接受祭祀。

但是作者也指出,朱熹的这一套,强调的是“道德”这个看问题的总原则,对于具体问题,并不是很管用,所以在他的时代,其实有不少人从实用主义角度批评他的思想不切实际。

从北宋五子到朱熹,这种改良和细化过的儒学思想,在宋朝的绝对统治地位就这么确立起来了,影响到社会方方面面,具体有哪些,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一个人掌握的儒学知识的多少,决定了他的上升空间。这个主要就体现在科举上。前边说了,在宋朝你想出人头地,特别是想走仕途,靠祖辈的余荫是不管用了,只能自己去参加科举,“考取功名”,而科举考的就是儒学。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儒学是当时最热的、就业前景最好的专业,所以知识分子都把精力投入到这个上面,唐朝时候的科举考生数以千计,到了宋朝,已经变成数以万计,甚至十万计了,而且从本乡到京城逐级考试的制度也完善起来了。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技术原因,就是宋代出现了活字印刷术,书本普及率大大增加,这也让更多的人有条件去读书、考试。

然后,国家上层倡导儒学,这个影响就蔓延到所有的社会阶层,蔓延到生活的各个角落。这些影响,有好也有不好,好的就是帮助社会稳定,培养人讲究礼节和礼仪,另外儒学这个时候吸收了佛教的一些思想,比以前更强调劝人向善这方面,这也是有益于社会风气的。不过不好的影响好像更多,特别是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

你比如说,儒家最核心的价值观是“孝”,因为儒家思想从根源上说是源于祖先崇拜的,习惯站在“是古非今”的立场。古人的、祖宗的都是对的,在这么一个大前提下,那“孝”也就变成一种无条件无原则的服从了,一切都得为“孝”让路。所以,在宋朝出现了《二十四孝》,那里边有很多我们今天看起来非常不人性的例子,最极端的就像“郭巨埋儿”。这在今天我们是完全不能理解不能认同的,但是在当时是被提倡和赞美的。

还有,儒家是强调等级的,跟中国古代其他所有时代一样,宋代也是一个阶级不平等的时代,而且绝大多数的人处在社会底层。但是儒家的观点认为,社会各个等级之间的不平等,那就是天经地义的。所以虽然我们能从宋代人的诗文里看到,他们对一些作为具体个案的社会底层人表达同情,但是从价值判断上,宋朝文人们不觉得社会上层和底层的不平等有什么不对,他们觉得就应该是这样,有的人就应该是“清而秀”,又清高又优秀,有的人就应该是“浊而蒙”,又污浊又蒙昧,怎么界定秀还是蒙?标准就是,“秀者通三纲而识五常”,也就是说,掌握这套儒家的价值规范,你就是秀者,否则就是蒙者,“造五逆而犯十恶”,一切遭遇呢,当然也都活该。

这套等级理念,最糟糕的地方还是体现在性别方面,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最大的一个陋习,就是女性缠足。这就是五代到宋朝兴起来的,原本只是一个舞女为了舞步轻盈好看,属于个人行为,但之所以一下就火遍全国了,作者认为,是因为缠足背后的思维方式,正好契合了儒家在两性问题上的看法。儒家认为在一个家庭里,女性就是居于从属地位的,就应该待在屋里不出来,缠足之后,脚残废了,没法在室外长时间行走,那当然也就不能出屋了。所以说,缠足的流行,不光是因为审美情趣的低下和变态,更因为缠足符合儒家思想里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定位。而缠足流行之后,原本是受害者的女性,当她们有了女儿,也会给女儿缠足,把她们变成残废,还把这上升为一种女性道德。作者认为这说明儒家思想,已经全面影响宋代以后的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了。

上面讲的这些,都是儒学思想对宋朝内部的影响,儒学的影响,还包括对外方面。宋朝不是当时中国境内的唯一政权,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宋朝是和其他民族共享唐朝的政治遗产。

在五代十国时期,中国东北部的契丹民族崛起,建立了辽国,时间上稍早于北宋。五代时候,后晋皇帝石敬瑭,为了争取契丹人支持,把中原北部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幽云十六州”——也有的书上叫“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了,这些地方都在长城以南,这样辽国就地跨长城南北了,长城也就失去抵御北方民族的作用了。而且这么一来辽就跟之前的匈奴、突厥这些民族不一样了,他们不是单纯的游牧民族,而是变成“游牧-农耕”二元国家了,在幽云十六州这些地方,他们也发展农耕。顺便说一句,因为割让幽云,好多人骂石敬瑭是汉奸,其实这个是有点冤枉他了,因为石敬瑭是沙陀人,根本不算汉人,所以叫汉奸不太准确。

后来又有西北的党项人,建立西夏政权。党项人的先辈本来是唐朝的一个军镇叫“定难军”,地盘在今天宁夏甘肃这一带,后来他们逐渐独立,在宋朝第四个皇帝宋仁宗的时代,正式建国,就是西夏。

从地理意义上说,辽、西夏和宋共同继承了唐朝瓦解之后的中国本部,这是以前秦汉唐这些统一的汉人王朝没有遇到过的局面。宋朝不得不摸索着学习跟这些异族的相处之道。宋朝从赵匡胤开始,一直是想收复幽云的,这样就可以把边境线往北至少推进到长城一线,安全就比较有保障,在宋太宗和宋真宗时代,宋辽为这事发生过比较大规模的战争,但宋朝都没打赢,幽云十六州要不回来。

在宋真宗时代,宋朝政府改变主意了,不再追求把国家安全的基础建立在军事上,而是尝试用一个更经济的办法,跟异族政权签订和平条约,以支付一定的金钱为代价,换取和平,这就是1005年著名的宋辽和平条约“澶渊之盟”。宋辽停战,还约为兄弟之国,以后大家不打仗,论哥们儿了,平起平坐。我们传统上站在民族情绪的角度上,觉得澶渊之盟,要给辽国送钱换和平,这是很屈辱很没面子的,但是用经济的视角来看,宋支付给辽的“岁币”,比打仗需要的军费要划算多了,而且还不用死人,所以可以说这是一种很理性务实的外交手段。

不过澶渊之盟对于宋朝政府,包括北宋和后来的南宋来说,有一个不太好的示范效应,就是宋朝越来越倾向于选择“花钱平事儿”的模式,不去分析具体利害就轻易妥协,后来跟西夏,以及南宋时期跟金、蒙古签订的一些条约,就没这么划算,而是很吃亏甚至丧权辱国的。

那宋朝跟人打交道,为什么总会倾向于用外交和金钱赎买,而不是用军事手段呢?这里有前面说的宋朝先天对军人不信任的原因在里边,一直抑制武将的权力,同时从另一方面看,这也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是反对战争的,认为战争是“霸道”,和平才是“王道”,所以整个宋朝一代,对战争不是特别积极。

但是辽、西夏这些异族政权在中原的存在,他们的首脑也称“皇帝”,还跟中原王朝的皇帝论哥们,这种情况还是挑战了儒家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天无二日民如二主”,皇帝只能有一个。而且儒家理想的世界结构,是“中国居于内,夷狄居于外”的。宋辽夏并存的局面,显然不符合这个构想。那儒家理论是怎么解释这个现实困境的呢?这就使儒家思想里的另一个观点被发掘出来:“中国人”这个身份,主要不是看血统,而是看文化,所以,即便你血统上不是中国,但奉行中国的文化礼仪,那你也可以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这个以文化而不是血统来界定身份的观点,是中国跟欧洲最大的不同之处,而且这个思想对后世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正面影响,那就是“异族中国人”这个概念被接受了,可以说我们今天“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共识,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不过这些是后人的认识了,在宋的时代,各民族生存斗争还是很严酷的,北宋跟辽在澶渊之盟之后没有大战,但是跟西夏以及西北少数民族摩擦不断。后来金国灭辽之后入侵中原,就有了“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在江南开创南宋,也是跟金国发生过几次大规模战争,包括我们熟悉的岳飞抗金。后来又有蒙古崛起,先是横扫欧亚大陆,接着又南下,在1279年,最终灭亡了南宋。宋朝自始至终重文轻武,导致这个王朝最终被异族灭亡了。

所以你看前面我们讲的,在宋代,儒学对社会的影响,那可以说是360度无死角的,包含了方方面面,从人才选拔、上层社会的构成,到学术思想、知识分子的自我身份界定,到市民的生活、家庭伦理,再到国防和外交,以及这个王朝从生到死的全部运势,全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就像这本书的书名概括的:儒家统治的时代。

说到这,我们可能会想到一个疑问,你既然说儒学对社会的种种限制和禁锢是这么无孔不入,那宋代应该是一个非常死板的时代啊,但我们都知道宋代的商业程度很高,宋朝的经济水平在当时全世界是首屈一指的,中国最早的纸币也是出现在宋朝,就不说这些,单看《清明上河图》就知道,宋代大城市的经济那是相当繁荣啊,这又是怎么实现的呢?这个问题作者没有直接回答,但是从他写到的一些点,我们可以归纳出来:

几个关键因素就是:技术、人口、城市化。技术首先是指农业方面,农业技术的进步,以及来自东南亚的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提高了农业产量。粮食多了,能养活的人也就多了,加上唐末五代的战乱终结了,宋朝处在长时间的和平期,人口增加,到北宋末年增涨到一亿人以上。人口多了,就有更多的人能从农业中脱离出来,分流到城市,从事商业、手工业,所以宋代的手工业比如瓷器、纺织,都达到了巅峰。

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都有利于经济发展,特别是从唐朝中后期里坊制解体之后,城市的居民区和商业区已经融为一体,经济活力越来越强,随着宋朝大量的非农业人口进入城市,经济也就越来越繁荣。最后还因为宋朝土地面积小,光靠土地税养不起政府,所以朝廷重视贸易,把贸易当做一个重要的税源。所以,即便在宋代,儒学试图把人的思想和生活都纳入条条框框,但经济还是保持了相当的活力。

总结

这本《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是哈佛中国史系列的第四卷,是德国汉学家迪特·库恩的著作。如书名所示,他把对宋史的研究,聚焦在两个关键词上,一是“转型”,二是“儒家统治”。

转型,是指经历了唐朝中后期和五代十国的动乱,传统的、由皇帝和“士族”“门阀”共同构成社会上层的旧模式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职业文官”——士大夫阶层。宋以后的中国,就由“皇帝+士族”的模式,转变成“皇帝+士大夫”的模式了。

儒家统治,是指,儒家思想变成系统的治国理政指导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规范模式,从官员选拔、学术思想、市民生活、家庭伦理、国防外交、商业活动,各个角度,全方面地影响着宋代的中国,甚至直接决定了这个王朝的生与死。

作者认为,今天中国和中国人的一些特质,就是形成于宋代的,所以可以说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塑造与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撰稿:曲飞工作室;脑图:摩西;资料来源:得到APP听书栏目

0 阅读:6

郑胜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