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本袁家故旧,为何不听袁绍招呼擅立汉献帝,还对其拔刀相向?

品史学家江樵 2024-10-28 09:10:52

袁绍从未料到,自己玩了一辈子鹰却被鹰啄了眼。

他将董卓召入朝廷,给了其发展壮大的机会,没想到董卓却直接撕破了脸和袁家对着干。

董卓擅自做主,找袁绍商议废立国君之事,袁绍自然不会同意:

绍曰:“今上富于春秋,未有不善宣于天下。若公违礼任情,废嫡立庶,恐众议未安。”

接下来,名场面就来了。

卓案剑吆绍曰:“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

董卓手按佩剑威胁恐吓袁绍,别不识抬举。但袁绍表示,自己也不是吓大的:

绍勃然曰:“天下健者,岂惟董公!”横刀长揖径出。

袁绍也拔剑放了狠话,然后退出。这就是“吾剑也未尝不利”的由来。

袁绍董卓由此彻底决裂。

董卓本是袁绍叔父袁隗的门生故旧,董卓之所以能出任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并成为西北一霸,都得益于袁隗对其的提拔。

所以董卓和袁绍的关系应该来说是铁得很。

那么为什么袁绍会管不住董卓?袁隗袁绍会逐渐丧失对董卓的控制,并最终被其反杀排挤出了朝堂?

因为董卓和袁隗之间,本来就是相互利用的关系。但到了后期袁绍走的是权臣路线,而董卓走的是豪强霸主路线,双方都是冲着最高权力去的,自然会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

袁绍董卓为何拔刀相向?

一开始董卓是依附于关陇势力的代表人物张奂。

张奂和董卓都是凉州老乡。

张奂靠着平定边疆的军功起家,从都尉做起,直到后来任少府、拜大司农,位居九卿的高位。

158年,朝廷调张奂担任使匈奴中郎将,负责平定幽、并、凉三州叛乱。在这里,董卓受到了张奂的赏识,被任命为军司马。

得到张奂关照后,董卓地位快速提升。

167年冬,叛乱的羌人进犯三辅,张奂派军司马董卓、尹端大破之,斩其首领,俘虏万余人。168年,张奂班师回朝,被任命为少府,随后又拜大司农。张奂得到朝廷的嘉奖封赏,董卓也跟着节节高升,后来他因为功劳被任命为郎中。

随后董卓出任并州雁门郡广武令、益州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

张奂是个正直且有能力的人,制约住董卓应该问题不大。假如张奂不倒台,董卓在其手下,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李广式的边关名将,随后再称霸一方,过上有名有利的圆满人生。

但世事无常,很快董卓的好运就到头了,他因为过错而被免职。

为何会这样呢?因为他的老领导张奂栽了。

张奂因为不愿和宦官同流合污,被司隶校尉王寓诬告结党营私,后来张奂便以结党罪被免官回家。

董卓作为张奂的手下,自然受到牵连,丢了差事。

董卓这个人,极为灵活。他很快又巴结到了袁隗,袁隗当时任职司徒,是三公之一。

董卓随后被袁隗征为掾吏,后出任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

当时袁隗就是和宦官作对,而董卓之前就是遭到宦官排挤。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董卓自然得到袁隗的重用。

袁隗正在下的,就是一盘战胜宦官、外戚,然后成为权臣的大棋,就缺地方实力派支持呢。于是袁隗和董卓一拍即合,大家开始了狼狈为奸的日子。

董卓因军功而成长为地方军阀

在东汉末年,左右朝局的有三股势力:外戚、宦官、门阀士大夫。

其中外戚的代表人物是何进,门阀士大夫的代表人物便是袁隗袁绍。

外戚是最接近皇权的群体。因为其本就依附于皇权,离不开皇权,所以历来君主出于平衡的考虑,对这个群体或多或少都赋予了一些职权。可到了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坏了规矩。汉光武帝刘秀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对外戚持打压态度。但从汉章帝之后,皇权衰微,大权旁落,外戚势力再度出手掌握了大权。

士大夫群体范围较广,包括官僚也包括学者,他们忠于儒家思想,并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经济资源,享有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发展成为较大的势力,并最终演变为左右朝局的门阀。

外戚时靠谱时不靠谱,而士族体量越来越大有尾大不掉的隐患,君主总得想办法来制约平衡吧?

于是宦官便走上了前台。

宦官作为皇帝的仆人,本来与朝政无缘,但因为当时外戚实在太过于跋扈,甚至利用内外朝制度将君主和朝臣隔绝。君主若想夺回皇权,就只能依靠宦官了。

但随着皇权的日渐衰微。外戚、门阀士大夫、宦官都不再安分守己,他们都开始蠢蠢欲动。

士大夫和宦官的斗争:党锢之祸

大将军何进出身卑微,本是集市上的猪肉佬,因为妹妹何氏被汉灵帝看上,才得以登堂入室。出身低微的何进,不打算再走西汉外戚卫青霍去病建功立业的老路。

因为当时皇权不再强势,何进认为若学习卫青霍去病,极有可能就是给弱势国君当炮灰而已。于是何进选择了与士大夫联手。

士大夫的劲敌宦官势力,当时还保持着强势,他们跟着汉灵帝嚣张跋扈过一阵,汉灵帝去世后,宦官势力便迅速走下坡路。但宦官们接着又实现了转型,他们依附于何进的妹妹何太后,成为其垂帘听政的工具。

因为何进早期曾受宦官的帮助,所以在杀掉宦官头子蹇硕立汉少帝刘辩为帝后,双方矛盾反倒越来越趋向缓和。

这样士大夫们可就不干了。他们之所以支持何进,就是想让他与宦官两虎相争,袁隗、袁绍才能够渔翁得利,如愿以偿成为权臣啊。

袁绍劝何进:“从前窦武想诛杀内宠而反为所害。现在将军有大舅这样的重要地位,兄弟都统率重兵,这是天助的时机啊。将军应当为天下除害,名垂后世。”

绍以为中官亲近至尊,出入号令,今不悉废,后必为患。

窦武就是因妇人之仁而被宦官反杀的,如今你何进就不怕?

在恐吓何进的同时,袁绍还提出愿意支持何进上位。何进一直都依靠士大夫,在袁绍等人恩威并施之下,何进不得不下决心除去宦官。

不出所料,最后结果就是两败俱伤:何进被宦官杀掉,而袁绍也在董卓等人的支持下将宦官杀得干干净净。

袁绍如愿以偿干掉外戚和宦官之后,离权臣只有一步之遥。  

只可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袁绍的身后还有董卓。

拱火的袁绍

随着地方豪强的崛起,袁绍老一套的宫斗办法统统失效了。

184年黄巾军起义影响深远,它将东汉在地方的管理体系彻底摧毁,从而让地方在短时间内形成了权力真空。在这种形势下,各地豪族开始了野蛮生长,他们拥兵自重,重构了管理系统,最终形成了更为强大的割据势力。

地方豪强渐渐得以垄断了所在区域的资源,几乎截断了朝廷获得资金人才的大动脉。于是地方豪强势力越来越强,而朝廷则越来越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朝廷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派刘焉、刘虞、刘表、刘繇等几位刘姓宗室到地方担任州牧。但这并没有产生多大效果,因为一来这些宗室大臣实际能力和影响力有限,二来朝廷弱到连这几位宗室州牧都管不了。

汉灵帝鸡不了别人,只得回过头想办法鸡自己,自己打造出一支西园军。在背负骂名卖官鬻爵搞到一些资金后,汉灵帝接下来便召来地方武装编入西园军,将别人家的菜种到自己园子里去。

征天下豪杰以为偏裨。

虽然这样能一时强化朝廷的军事力量,但因来源复杂,很容易沦为一盘散沙。

但汉灵帝并不在乎这点,他想先将朝廷军队的框架搭起来,然后慢慢消化。

或许这个计划有一定可行性,但汉灵帝早早地就死了,只留下完成了一半的烂摊子。

接着何进接过了汉灵帝的摊子,他继续召集各地豪强率军队入朝。

何进这么做,肯定不是想继承汉灵帝遗志将东汉朝廷做大做强,他另有自己的考虑:

1、用以攻击宦官势力。不断涌入洛阳的各地武装,有助于何进取得对宦官的绝对优势。

比如何进想将宦官们赶出朝廷了事,于是便用董卓吓吓他们。

何进对宦官说:“天下匈匈,正患诸君耳。今董卓垂至,诸君何不早各就国?”

2、用以迫使何太后放弃权力。何太后和宦官势力纠缠在一起,让何进感到没处下口。于是何进用地方武装来给何太后施压,迫使其不再维护宦官势力。

帝崩,大将军何进谋诛中官,乃召并州牧董卓,以惧太后。

3、培育自己的势力。何进试图发挥大将军的职权,征召天下兵马为己所用。

因为何进之前就多次干过这种空手套白狼的事。何进通过诛杀宦官头子蹇硕而夺得其手下兵马,“因领其屯兵”。后来何进又故伎重施,杀了骠骑将军董重并领其部队。

到了后来,何进可以指挥的军队包括左右羽林、北军五营、西园禁军、皇甫嵩的三万精锐、丁原的并州兵、其他招募已到达洛阳的地方武装,以及何进自己的部曲。

何进这么整便将洛阳城内的均衡打破了。不仅让宦官感到惊恐,让袁绍也紧张起来。

就你能请外援吗?我看我也行。

于是袁绍便极力劝何进征召董卓入朝。

洛阳成为各地军阀的秀场

其实袁绍何进等人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共同联手强化皇权,制约地方势力。  

可他们为了一己私利,征召地方武装入朝,彻底打破了外戚、宦官、士大夫三方相互制约的局势。

就好比一个无能的富家子坐拥富可敌国的家产,为了让人瞧得起自己,他招聘了一堆牛人为其打理产业。但这样做确定不是引狼入室吗?

无论是何进还是袁绍,他们将地方武装征召入朝,却缺乏相应的制约手段。

比如后来袁绍联手王允扳倒董卓,除了找几个猛人搞刺杀外,就是用貂蝉来使出美人计。除此之外,仅有为数不多的军队调动:

向皇上推荐护羌校尉杨瓒行使左将军的权力;同时还举荐执金吾士孙瑞担任南阳太守,并且命令他借讨伐袁术为名,带领兵马出道武关,实则为多路夹击董卓做准备。

当然这些行动里,大多数还没有成功。

在地方豪强强大的武装部队眼里,这些举动就跟小儿科差不多。

而这些地方武装一旦入朝,就会对皇权构成极大的威胁。

居心叵测的地方武装,进入了洛阳城之后就不再走了,他们谁都想在朝廷里为自己分得一杯羹。而其中最为贪婪的,便是董卓,他全都想要。

董卓在洛阳城里玩起了大鱼吃小鱼的游戏:利诱吕布杀害执金吾丁原,吞并了吕布等并州人的军队,完全掌握了洛阳的所有军权。

也就是说,汉灵帝出于巩固皇权而征召地方武装入朝,反而是为董卓快速扩充实力铺了路。要是没有各地武装入朝,董卓在洛阳仅靠一开始的三千人,恐怕难以独掌朝纲。

当然袁绍也不是没办法,他想了一个号召天下诸侯勤王清君侧的招。但这样有效吗?

在袁绍号召的讨董联军进攻下,董卓内忧外患,最终被吕布所杀。各地诸侯在邀功请赏后便作鸟兽散。留下的朝廷,宦官、外戚、士大夫势力都被董卓差不多清理干净,朝廷连自保能力都没有了。

在贾诩的建议下,西凉兵统帅李傕、郭汜再一次杀入长安,彻底让东汉朝廷接近于崩溃的边缘。

也就是说袁绍并没有制约协调地方豪强的办法,他联络诸侯和朝臣干掉了董卓,却没有实力撑起局面,反倒给了更多人比如李傕、郭汜扰乱朝廷的机会。

袁绍、何进出于一己私利的需要,征召地方武装入朝的同时,也引入了董卓这个搅乱一切的混世魔王,可袁绍何进又没有约束办法,导致后面局势彻底失控。

局面彻底失控

所以对董卓乱政,不必过多指责何进。这实际上是外戚、宦官、士大夫三方共同的问题。

袁绍想成为权臣,何进想外戚干政,而宦官们则想控制中枢。

每一方都从自身利益出发,干着损害皇权的事。但从客观上来看,他们共同打破了皇权,却又都无力建立起新的秩序。

但问题是,这三方势力都得依靠皇权而存在。皇权一旦衰微,他们统统都成为无本之木。

在新兴的地方豪强势力面前,他们只知道相互斗争,却不知彼此联合共同巩固皇权。

最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东汉朝廷在三方斗争中彻底衰败,地方豪强势力快速崛起,三国乱世的帷幕由此被拉开。

0 阅读:15

品史学家江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