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反复收拾,家里却越收越乱?掌握诀窍,走出不停整理的怪圈

大手牵萌娃啊 2024-04-10 00:33:24

“我家孩子又让我尴尬了一把”,中午一空闲下来,坐在办公位对面的赵姐又忍不住吐槽她家的宝贝儿子。

刚放松下来的大伙儿,听她这么一说都来了兴致,好奇地看着赵姐,等着她接着说。

“行政部的小刘突然说要来找我取东西,说是时间紧,让我送到楼下,她拿了就要走。我也没多想,家里更是没收拾。可见面后他却说要上楼接杯水,我当时一下子就头皮发紧,要知道我家乱的哟,又也推不掉,只好带着人硬着头皮上楼……开门扫眼过去,到处都是绘本和玩具,我家孩子正在拆零食,撕开了大口子,没拿好,掉了一地。我们就这么六目相对,尴尬的我真想找个地缝啊。”

看着赵姐用双手捂着脸,用动作配合描述的样子,大家都乐了。

“不能吧,赵静,你平时不挺爱整理的吗?每天一到办公室就看你拿个抹布开始忙活,”一旁的小棠笑着打趣她。

赵姐肩膀一搭了,歪着头,叹口气,“没办法呀,我家神兽是你前脚收他后脚又全翻出来了,真是收拾几小时,变乱几分钟,我这手速真跟不上神兽,特别是每次理了半天,屋子还是乱的,我的心更凌乱,特别沮丧。”

看着原本还眉飞色舞调侃自己的赵姐,慢慢地变得像泄了气的皮球,大家都理解地安慰到,“几个有孩子的家不是乱翻翻的呀。”

01

在萌仔小的时候,我也有过这样一段经历,虽然不断地向孩子强调,用完的东西要放回原处,可仍然可以看到孩子随手扯出来,被遗落在不同角落的东西,每天如此,便感到疲惫不堪,可即使冲孩子发过火,也无法改变家里乱糟糟的状态,心静下来想想,才发现教会孩子学会整理才是对改变家庭环境最省力的方法。

孩子学会整理,他才有意识“东西哪里拿,哪里放”,也只有他学会了整理,父母的“收拾”,才不会陷入不断循环的状态。

02

或许你也有着这样的困惑,我跟孩子说过很多次,也给他提了要求,但孩子不配合或者做一下就跑去干别的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当父母用呵斥或命令的方式表达要求时,常会让孩子觉得收拾房间是一种“惩罚”,或是一件“麻烦”。

03

调动孩子的整理意识,也是有诀窍的。

关于时间选择:

尽量选择时间宽裕,孩子和父母情绪稳定的时候,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毕竟父母让孩子整理房间的目的,更多的是不断提升孩子整理的意识,而不是一来便强调整理的质量。

而孩子有着趋向轻松愉快的天性,有时间、有心情的状态,能减少催促或亲子对抗中的紧迫,消除孩子把整理当作任务的痛苦感。

父母的参与:

我们在强调孩子要学会整理这项技能时,常会忽略了父母的加入,对孩子心理上的影响。如果在整个整理过程中,父母只做一个施令者,那么孩子只是一个被迫接受者,他们也在心里默默观察父母,并把自己正在进行的活动与父母“不行动”的举动进行比较,产生不公平感,从而想要逃避整理。

父母加入其中的话,状况则不一样了,孩子会觉得这是个共同的家庭活动,自己有能力像父母一样地去做事情,并帮助到父母,心里产生的是自我认同感。

尊重孩子的想法:

在整理的过程中,我们很少顾及到孩子的意见。

可既然要让孩子乐于接受整理的习惯,那么考虑到他们的想法,“整理”变得更好进行,并更容易坚持。

比如,孩子更喜欢把毛绒玩具的收纳箱放在沙发旁,那是他经常玩耍的地方,更方便随手取到,也便于放回,那么孩子自己的选择就比父母要求他放在书柜边更有效。

再比如,孩子天冷的时候习惯,回到家就把手套取掉,那么父母可以在进门处放一个小箱子,方便他放取。

收纳的方式有很多,分类的方法也各有不同,但只有从孩子自身的实用角度出发,与他们的日常习惯相匹配,孩子才会觉得这样的收纳很容易达到要求,不会因为任务过大,时间过长,而畏难。

轻易可以实现的收纳方式,会让孩子在生理习惯之上,再“叠加”出新的整理习惯,这样才能创造出便于整理的环境。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0

大手牵萌娃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