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点击关注,并在本文下方留下您宝贵的评论和意见。您的每一份支持都会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创作出更好的文章,希望您能够给我这个机会,同时也是对我文章的一种认可。
前言1970年12月17日凌晨,原昆明军区42号大院内,住着昆明军区政委谭甫仁一家。这天,院内突然传出了几声枪响,谭甫仁及夫人王里岩均不幸惨遭杀害。
和平年代,在昆明军区内,竟然发生这样恶劣的事件,一时间引起全国震惊。
凶手究竟是谁?他为何要杀害谭甫仁将军呢?按照谭甫仁将军的级别,他身边是有警卫员的,事发时,警卫员究竟在干什么呢?他们为何没能保护好将军呢?
谭甫仁夫妇凌晨惨遭杀害
1910年4月1日,谭甫仁出生在广东仁化县的一个农村家庭,从小家境贫寒。尽管如此,父母还是省吃俭用供他读书,学习知识。
然而,在当时战火纷飞,饱受帝国主义侵略的悲苦时代,谭甫仁在学校读书期间,也接触到了先进的革命理论。
1926年,谭甫仁从高小毕业时,恰好赶上第一次大革命,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势如破竹,他的家乡也受到了工农革命运动的影响,搞得热火朝天。
谭甫仁毕业回到家乡后,也投入到了家乡的革命斗争中。1927年,国共两党合作破裂,第一次大革命失败,谭甫仁随江北农军北上武汉,并被编入了贺龙部下,参加了南昌起义。
后来,谭甫仁又在随起义军南下途中与主力部队失联,在寻找起义军部队的途中意外被国民党军编入军中,便在江西国民党军第27师某营继续当起了兵。
1928年1月,根据蒋介石“围剿”井冈山的命令,谭甫仁又随军来到井冈山。新城战斗中,谭甫仁被我军俘获,随即参加了红军。并在4个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后,无论是在历次反“围剿”斗争中,还是在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谭甫仁都始终坚定不移跟随毛主席干革命,并身先士卒,英勇作战,前往一线参与指挥战斗,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仁化,谭甫仁是进行革命斗争以来最有资历、军衔最高的一位领导人。和平年代,谭甫仁也仍然兢兢业业,时刻绷紧神经,认真工作。
1955年,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授衔仪式中,谭甫仁被授予中将军衔。
1970年12月17日凌晨,时任昆明军区政委的谭甫仁身中3弹,颈部、肩胛部、胸部被射中,胸部的伤口最为危急,从心脏旁穿透,顿时倒地不起,血流了一地。
暗杀昆明军区政委谭甫仁的噩耗传到北京,周总理十分震惊,但他随即镇定下达指示:
“要火速组织抢救谭甫仁。案子很可能是内部人干的,要抓紧时间破案,重点是军区机关内部;成立专案组,由周兴同志负责,公安部派人协助。”
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北京专家紧急飞往昆明进行治疗抢救,但由于伤势过重,谭甫仁将军还是离开了我们,时年60岁。
在这起事件中,除了谭甫仁将军,他的妻子王里岩也没能幸免于难,最终惨遭杀害。
谭甫仁将军的住处原本是有5个警卫员的,前门有2人,后边有3人执勤,保证首长安全。
然而,由于那时候“备战备荒为人民”,部队也在搞“千里野营拉练”。因此,有3名警卫员也被拉走了。
就这样,谭甫仁将军的住处就只剩下了2名警卫员,薄弱的警卫力量给了凶手更多作案空间。
深夜,凶手跳进了谭甫仁的住宅,直接来到谭甫仁和夫人的主卧。当时,谭甫仁恰好没有住在自己的房间,王里岩听到有人敲门,没有多想便打开了门。
这时,凶手谭甫仁已经拿着上膛了的手枪,逼问王里岩:“说,谭甫仁在哪里?”
王里岩回答说:“不知道。”
凶手被王里岩的回答惹得恼羞成怒,闯进房间就开始搜查。搜遍屋子,他发现王里岩说的是实话,谭甫仁果然不在。但凶手还是残忍地开枪射杀了王里岩。
凌晨五时许的军区大院,这枪声显得惊天动地。没找到谭甫仁,但已经杀害了他的夫人,况且枪声已响,肯定已经被人察觉,凶手立即打算逃走。
当晚,住在旁边另一间房间里的谭甫仁听到了枪声,他急急忙忙往外跑,并喊叫着警卫员的名字。
凶手见谭甫仁出来,眼睛一亮,终于找到了目标人物。于是,原本准备逃走的凶手又开始对谭甫仁紧追不舍。
其实,如果谭甫仁当时没有出来,凶手也不会一间房间接着一间房间找他。毕竟枪声已响,动静很大了。但这对于曾经出生入死的将军来说,躲在房间里不去看看枪击现场发生了什么不符合他的军人本性。
然而,虽然在战争年代上阵杀敌不在话下,但如今早已是和平年代,首长们早已没有了随身佩枪的习惯。出于本能,谭甫仁跑向了警卫员所在的屋子,并一个劲儿地敲门。
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警卫员房间的门却一直紧紧闭着。
这两个警卫员都是年轻的战士,他们为何都不开门呢?睡得再怎么死也不至于连枪声都没听到啊。
原来,其中一个警卫员在接受审查时,说道:“我当时其实已经醒了,也听到了枪声。但也正因如此,我害怕了。这么多年没有打过仗,没有上过战场,只当和平兵。听到了枪声却吓得浑身发抖,半天都没缓过来。两条腿一个劲儿往一只裤筒里面塞。”
另一个警卫员则更加荒唐。事发时,他正在和一个大自己30岁的保姆在一间房间里姘居。听到“砰砰”的敲门声,误以为是有人来捉奸。那个年代,这样的罪名可担不起,因此,他也一直没有开门。
就这样,身上没有任何武器的谭甫仁将军,在凶手的紧追不舍下,被逼到了窄窄的小天井里。无路可逃的他被凶手连开三枪后倒地不起。凶手随即逃走。
震惊全国的射杀中将案件水落石出1970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在发表了谭甫仁将军的讣告,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讣告中,并没有向外界披露死亡原因。这也引起了外界许多猜疑。一时间各种谣言甚嚣尘上。
尽管外界有各种声音,但相关部门根据周总理的指示,正在有序开展侦破工作。虽然是在保密状态下进行,但动静之大、所用人员之多、历时之长也是极为罕见的。
凶手行凶所用的枪支是从哪里来的呢?
一开始,所有人员都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然而,在一次全军区检验枪支期间,保卫部副部长王庆和要用枪时,突然发现锁在保险柜里的五九式手枪少了两支,同枪一起不翼而飞的还有20发子弹。
奇怪的是,房间里的门窗没有被撬动的痕迹,保险柜的锁也没有损坏。但枪弹却被人拿走了。很显然,这个人肯定有房间钥匙,还知道保险柜怎么开。这个人一定是自己人。
有了一个大致范围后,调查人员终于有了点眉目。在随后的案发现场调查中,又有了一条很有用的线索。
凶手穿军装,身高大约在1米8,身材微微发胖,手里有一把手枪,年龄在40岁左右。整个作案过程迅速,没有多余的寻找的声音。可以断定,凶手很熟悉谭甫仁将军的住处,甚至是整个军区大院的环境。
他很有可能就是内部的人。此外,经过技术鉴定,凶手射杀谭甫仁夫妇使用的手枪跟保卫部丢失的手枪是同一支枪,均为五九式手枪。
有了这些线索,凶手的范围已经大大缩小了。令人欣慰的是,调查人员在走访军区家属院时,意外从一个小朋友口中获得了一个重要线索。
住在该院的13岁男孩马苏红表示,“12月17日清晨5点多,家里小屋的门突然被推开,紧接着走进来一个穿着军装的胖胖的大高个,满头大汗爬上楼要找陈汉中。”
随后,调查人员向陈汉中的妻子证实,当天5点多确实有人来找陈汉中,并描述了一下来人的模样。与马苏红提供的身材特征一模一样。
后来,马苏红经过自己回想,向调查人员反映那人长得很像同学的父亲王自正。调查人员立即拿来王自正的照片让他辨认,马苏红一看到照片,便指着照片上的人肯定地说道:“就是这个人,就是他。”
由于事情发生时,王自正处于隔离审查期间。因此,调查人员又找到隔离室的管理人员询问12月17日那天,王自正的情况。
隔离室的管理人员说:“那天早上,王自正要求上厕所。过了一会儿,他捂着肚子又回到了隔离室。但实际上,也没有人看见他什么时候上的厕所。”
种种线索均指向王自正。为了进一步搞清楚事情的真相,陈汉中和李伯志一起来到了隔离室,对王自正说道:“有一点事,来一趟食堂。”
王自正下了床,突然从被子下面摸出了一支五九式手枪,转过身就对着两人各打了一枪,两人随即受伤倒地。
战士们听到枪声,急忙循着声音跑来,王自正已经跑到了厕所门口,看到战士们追来,他一边开枪射击,一边逃跑。
随后,他自知自己逃跑无望,便举起枪对准了太阳穴,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扣动扳机,当场自杀身亡。
经过技术检验,王自正的手枪确实是保卫部丢失的两支手枪中的一支,不过不是杀害谭甫仁夫妇的那一支。调查人员随后对他身上、住处和隔离室也进行了搜查,也没有发现另外一支手枪。
但调查人员根据对周边环境的观察和分析,判断另一支手枪可能被他扔进厕所里了。几天后,人们果然在已经晒干的粪堆中找到了那支手枪,经过技术判断,这支手枪正是杀害谭甫仁夫妇的那支。
在调查人员的不懈努力下,王自正确为杀害谭甫仁夫妇的杀人凶手。
杀人凶手王自正的最终归宿王自正究竟是谁?他跟谭甫仁夫妇有何怨仇,为何要残忍地开枪杀害他们呢?
解放战争时期,根据中央军委作战指示和安排,我军撤离豫北地区时,国民党军卷土重来,地主恶霸也组织了还乡团向我基层干部展开疯狂杀戮。
当时,河南内黄武拐村的一个富农分子纠集数人,枪杀了我军干部。其中,有一人就叫王志政。然而,随着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王志政等人为了躲避党和人民的审判,纷纷逃往外地。
河南解放后,王志政一直逍遥法外。原来,他改名换姓,改称王自正加入了解放军,并在我军从中原进军大西南的战斗中立下战功,并受到嘉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王自正又继续留在部队,并受到组织重用,先后担任昆明军区后勤部枪械保管员、军区首长卫队长。
1970年初,王自正刚刚担任军区保卫部保卫科副科长不久,他的老家便给昆明军区政治部发来了一份公函。
原来,当地进行了清理阶级队伍的运动,当年解放军转移后我军干部被富农分子残忍杀害的事件被再次提起,当地群众强烈要求要将还没归案的犯罪分子王志政抓捕归案。
还有群众提供了消息,称王志政当年逃跑到外地后,改名换姓,还编造了自己的出身,混入了解放军中,长期隐藏在解放军队伍中,他就是现在昆明军区的王自正。
昆明军区政治部收到举报后,立即下令对他进行隔离审查。在审查中,王自正虽然承认自己曾是那些人中的一员,但他坚决否认自己有动手、开枪的行为。顶多算个从犯,不能算杀人凶手。
由于这一案件的首犯已经被处死,虽然有群众检举,但事情已经过去了很多年,很多证据难以查清。王自正一口咬定自己没有动手,因此,他一直在接受隔离审查,就是结不了案。
王自正很清楚自己的处境,虽然专案组很难找到证据直接证明自己有动手杀人,但自己参与杀害共产党基层干部确有其事。只这一条就能被定个历史反革命了。
此外,自己当初参加解放军,加入中国共产党时,还刻意隐瞒了自己富农的出身、编造了个人历史,骗取了组织信任,并进入了主要部门。这一点,无异于让自己背上一个混入党内军内的阶级异己分子。
这些罪名,足以让他被揪出来接受人民的审判,甚至性命难保。
王自正越想越绝望,他不甘心自己最终会面临这样的结局。于是,他决定在自己被判死刑前,要拉几个垫背的。
于是,王自正在笔记里写下了好几个人的名字,其中都是昆明军区的首长们,如副司令员陈康、田维扬等。
王自正看着自己的暗杀名单,想了许久,又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还是得找头头,谭甫仁是一把手。不如杀他,影响更大,更能发泄心头之恨。”
而且,担任保卫部副科长的王自正,对军区内部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加之,他曾当过枪械保管员,对于枪支弹药的情况也十分清楚。在这里悄悄偷出两支手枪应该不用费多大力气。
就这样,王自正很快便在脑子里有了大致的作案计划。
然而,根据小孩马苏红的描述,王自正行凶当天还找了陈汉中。根据群众反映,他跟陈汉中并没有什么私交,更没有什么个人恩怨。但王自正为何要去找陈汉中呢?
原来,陈汉中是调查他过去历史案件的负责人。因此,王自正自然视他为眼中钉。调查人员据此推断,王自正在行凶后又去找了陈汉中,应该也是要找他报仇的,但由于他当时因外出不在家而躲过一劫。
结语1978年6月,王自正杀害谭甫仁夫妇一案证据确凿,这起反革命报复杀人案终于落下帷幕。
谭甫仁夫妇被杀害一事给军队带来了很大影响。1973年,邓小平重新复出,并奉命主持中央军委工作。根据周总理指示,邓小平全力整顿军队,尤其是警卫人员。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