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临终前把儿子叫到床前:你不要送葬,拿枪打死穿红衣服的人

言话古今 2024-10-03 11:05:15

在我国近代史中有这么一个人,他是晚清时候的权臣,也是北洋军阀发的领导人,为复辟帝制甚至不惜出卖国家利益签下二十一条。

他的统治没有得到众人的信服,引发无数的混乱与动荡,导致国家的分裂与军阀割据,但对权力的敏感度却鲜有人能比,这个人就是民国第一任总统袁世凯。

为何会这样说呢?他临死前将儿子叫到身边,郑重嘱咐他不要送葬,打死葬礼上穿红衣服的人......

袁世凯的发展路

袁世凯出生于一个颇具声望的家族,家族历史上曾有功于清朝,祖父参与过镇压叛乱的战争。其父袁保中曾捐官,在地方上积累一定的声望,家庭背景十分雄厚。

袁世凯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与严格的家庭教导,不过求学之路并不顺利,他对四书五经并不感兴趣,反而对军事和武术情有独钟。

年轻袁世凯就在习武之道上显露出过人的天赋,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弓马骑射样样精通,常常以此自豪。

当时身处满清末期,动荡的局势让他无法实现自己的志向,屡次参军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逐渐成为人们口中的“纨绔子弟”。

1873年父亲去世,袁世凯回乡守孝,家庭经济状况也因此大受影响。为改变这种困境,叔叔送他去北京读书,希望在学业上有所成就。

几年后学有所成,袁世凯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多次落榜,心中愤懑不已。就如同当年的黄巢、洪秀全一样,心灰意冷的他最终放弃科举,转而投靠地方军阀吴长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袁世凯在山东崭露头角,镇压叛乱并积累大量的军事经验。1882年朝鲜突发变故,袁世凯随吴长庆前往朝鲜,在那里结识许多志同道合的军事人才。

回国后凭借训练新军的能力,获得光绪皇帝的青睐,成为北洋新军的统帅。

乱世之中只有掌握兵权才能拥有更多的政治话语权,袁世凯借助北洋新军的力量,逐步掌控清政府的军政大权,政治地位愈加巩固。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的政治野心愈发明显,与革命党人的博弈中既假装与义军作战,又暗中与孙中山谈判。

最终他成功推翻清朝,同时还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成为中华民国的第一任大总统。

膨胀的野心

袁世凯的上任并未能为国家带来真正的稳定,反而激化内部的权力斗争,革命的成果本应属于人民,他却将其视为自己进一步扩张的工具。

借助北洋军的力量,打击任何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势力,甚至在后来不再满足于临时大总统的职务,而是想要恢复帝制,自己来做皇帝。

为实现这一目标,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损害国家利益,导致民众的不满情绪高涨。

1915年,袁世凯迫不及待地宣布自己为“中华帝国”皇帝,此举立刻引发全国范围内的反对声浪,民众对他的愤怒达到顶点,各地军阀纷纷起义。

袁世凯的权力岌岌可危,在民众愤怒和外部压力的双重打击下不得不于1916年辞去帝位,此事也耗尽他的精力,短短数月后迎来命运的终结。

1916年袁世凯在病床上等到生命的最后时光,身体日渐虚弱,曾经的权势与荣耀在这一刻都显得微不足道。

临终前他召来自己的儿子袁克定,指示他在自己去世后不要去送葬,而是要带着武器去杀一个穿红衣服的人,遗言透出了一丝复杂的心思。

而这句看似荒谬的遗言,实际上蕴含着袁世凯的算计,亦或者说是对“红衣服之人”的忌惮,只有铲除他才能保全袁家的权势富贵。

阿谀奉承的段芝贵

这个“穿红衣服的人”是袁世凯曾经的义子段芝贵,袁世凯权力巅峰时期,段芝贵作为他的心腹得到过诸多宠信,既然如此为何又要让儿子杀死对方呢?

段芝贵擅长用卑鄙手段获取资源与权力,曾为袁世凯引荐过许多美貌的女子,因为这些事情获得袁大总统的信任,并逐步在权力中心崭露头角。

袁世凯重用此人,但并不代表完全对他没有防备,深知段芝贵的性格阴险狡诈,表面上对自己尽心竭力,背后却常常暗中操作谋划私利。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段芝贵发迹后对自己的父母并不孝顺,试想一下对亲生父母都不孝顺的人,让他孝顺一个外人可能吗?简而言之段芝贵就是一个养不熟的白眼狼。

在袁世凯病重的这段时间,段芝贵表面上恭敬有加,实则心中暗自盘算攫取利益。

在他看来,袁世凯的衰弱正是自己上位的机会,所以对于袁世凯的病情不仅不感到惋惜,反而心中还有些迫不及待。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袁世凯才会说出这样的遗言,生怕儿子不是对方的对手,还郑重交代段芝贵穿着红衣服来参加自己的葬礼。

袁克定对于段芝贵的态度截然不同,多年来目睹父亲在权力争斗中所付出的代价,早已知晓段芝贵对家族的威胁,所以父亲去世后坚决贯彻其遗言。

袁世凯葬礼当天,段芝贵穿着红衣前来参加葬礼,幻想着葬礼之后利用袁家的余威牟利,却不知暗中袁克定已经掏出武器,毫不犹豫地对他发动攻击,瞬间将其打倒在地身死道消。

段芝贵的死,虽然没能改变袁家衰败的命运,但却解决了民国一个祸患,也算为当时的社会做了一定的贡献。

20 阅读:10381

言话古今

简介:世界故事集,每日一更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