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村干部近些年越来越难,不仅仅是薪资待遇上,更体现在社会评价中,现在好像成了反面人物一样,那么是谁污名化了村干部?
村干部为农村发展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可以说功能性很强,在国家政策体系下起到维稳乡村社会、传递国家政策、带动乡村发展的作用,尤其在当下乡村振兴的推进中更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较之以往村干部的名声却显得越来越差,甚至成为了“反面”代名词,是“反派”的代表人物一样,提到村干部无论是网络中还是现实中的老百姓都对其没有好印象,把村干部与“村霸”、“贪污腐败”、“黑恶势力”联系在了一起。
于是很多村子的村干部工作是越来越难做,甚至于遭到村民对着干,从而引发了很多的干群矛盾乃至冲突。这也导致了在一些地区想当村干部的越来越少,每次选举连候选人都不一定能够凑齐。
那么,是谁“污名化”了村干部,让村干部成为了“反面”的代名词呢?其实原因很多甚至复杂,总的来说能够归咎于三个方面。
第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剧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话放在村干部身上其实很合适,造成村干部被误解,成为反面人物的主要原因大多在村干部身上,当然是少部分村干部,以前并不是村干部名声有多好,而是信息传播的速度慢,很多村干部那么做了坏事也是小范围传播,很难影响整个群体。
但是现在随着网络讯息尤其是自媒体的发达,人人都成为了媒介传播者,这就造成信息传播速度的范围与速度加剧,产生了质的变化,原先需要几天、几十天乃至几年数十年才能知道的讯息,现在只要成为热点,全国人民一下子都能知道。
我们知道,村干部这个层次的“干部”素质是参差不齐的,不仅是文化上文凭上,更是家教、素养上的,村干部在每个村仅有几个人,即是掌权人物又是焦点人物,因而只要有一点负面新闻出现就会被立刻关注,借助于当下的信息传播搞得人尽皆知,从而扩大到整个村干部群体,村干部名声自然是越来越差。
第二、干群天然的对立关系
村干部虽然不是真的干部,但是很多时候确实能够管到村民的头上,于是形成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谁愿意被管理?所以村干部与村民很多时候都是天然的对立关系,很容易激化矛盾,尤其是当下村干部需要上级考核,只能依附上级部门。
而现在的农村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改革,无论是移风易俗的婚丧嫁娶还是村内环境卫生升级改造,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以及民俗观点,村干部作为上级各个职能部门的“打手”,自然就不被老百姓待见,所以即便村干部一点小错也会被村民以及网友放大,从而成了反面人物。
第三、村级组织的不透明
当然,村干部的“污名化”更在于村民组织的不透明,民众不了解。目前来说虽然各村都有公告栏,甚至张贴出了“三资”村集体财产,但是对于村民来说各村财物到底是什么样还是一片模糊。
比如村集体的土地承包费哪去了?鱼塘的承包费、山林的承包费哪去了?村集体经营的公司、企业、农场收益为何每年都是负债?村子里的路烂了几十年为何迟迟不修,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猫腻?为何村子负债村干部还能住豪宅开好车吃穿不愁等等?
这些都无形中增加了村民的猜忌,不得不猜测村集体财产是不是被村干部贪污了,是不是虚报了账目?而这一点村干部心里最是清楚。
说实话,相比于以上,村民更关心的是自己选举出来的村干部能不能带领村民发家致富,能不能让村集体做大做强。然而大多数村里依然落后,村民依然贫穷,而这不能怪老百姓总是骂村干部不干正事,也不怪村干部总是被“污名化”了。
如今距离村干部下一届选举已经很近,那么,如果在农村,你愿意当村干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