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股份董事长 秦英林
作者 | 邱鑫浩
来源 | 邱处机
漫长的冬季,终于过去了。
近期,猪企龙头牧原股份发布业绩预告,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扭亏为盈,归母净利润预计达100亿元至110亿元,其中第三季度贡献最大,盈利达90亿元至100亿元。
实现扭亏为盈的不仅是牧原,天邦、温氏股份、新希望等猪企也纷纷实现盈利,笼罩行业已久的阴霾终于散去了。
猪周期是养猪行业长期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下行期一般为1-2年,但这次从2021年开始的寒冬却格外漫长。牧原、新希望、温氏股份因此纷纷暴亏,傲农生物、天邦食品被戴上“ST”的帽子,而正邦科技也因为熬不住,被申请破产重组。
随着2024年猪肉价格的上涨,猪企们终于迎来了春天。而作为行业龙头的牧原,更是以规模和成本的优势,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财报显示,牧原股份2023年生猪出栏量为6382万头,行业第二的温氏股份出栏量为2626万头。在成本方面,牧原到今年8月已经降至13.7元/公斤左右,国内另外一家能够把养殖成本降至14元/公斤以内的猪企是神农集团。
“每一次猪周期波动都是行业的一次升级,周期低谷和疫情会让弱势企业和农户彻底退出,但对优势企业来说是盈利和发展的机会。而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未来是有可能打破猪周期,实现猪肉价格平稳的。”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曾经谈到。
一
“学士猪倌”
2009年2月24日,中南海国务院会议室里正在召开一场《政府工作报告》建言献策会。
几位代表发言后,话筒转移到了一位河南企业家手中。不过还没等他开口,坐在对面的温总理便先声夺人:“我听过你,你是那个南阳的“学士猪倌”吧,不得了啊,把猪都出口到国外去了,真是为国争光啊!”
这位企业家,就是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
1965年4月,秦英林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马山口镇河西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养育5个孩子,还要坚持供他们读书,秦家的日子一直过得清贫。
秦英林上高二时,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则消息:中国出现了第一个靠养猪致富的万元户。为了改变家里条件,秦英林便鼓动父亲也去养猪。
不过当秦父买回20头小猪后,一场瘟疫让这些猪仔毁于一空。看着父亲唉声叹气的样子,秦英林很是自责。
““那段时间,我到处都注意养猪知识,甚至报纸上的小广告都不会放过,晚上也经常躺在床上,拿着手电筒看养猪的相关书籍。”秦英林后来回忆道。
养猪失败对秦英林的触动,还影响了他高考的志愿填报。本来秦英林得到学校唯一保送河南大学的名额,但他不顾家人、老师的反对,最后毅然决然地报考了河南农业大学的畜牧兽医专业。
“我要上农大,去学习畜牧养殖技术,将来要养猪!”这是少年秦英林当时朴素的想法,他没想到自己未来竟然会成为中国最大的“猪倌”。
不过秦英林也走过弯路。大学毕业时,因为虚荣心驱使,他进入南阳国营肉联厂端上了铁饭碗。但是三年后,随着体制人员“下海潮“的兴起,秦英林还是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于1992年11月,辞去国企的工作,带着妻子钱瑛回到了老家马山口镇河西村,开始养猪。
用哥哥的储蓄和弟弟的彩礼当作启动资金,秦英林的开局并不光鲜。为了节省资金,他住在猪场,亲自承担起大部分建设工作;为了了解猪仔的生长习性,他甚至帮它们掏出粪便;当瘟疫再次来临时,他又不得不求爷爷告奶奶,筹集资金重新上路。
当跑通养猪流程后,1995年,凭借“大学生养猪“的光环,秦英林从南阳的银行贷款150万元,一口气引进1万头猪,开始了大规模养殖。
牧原的成长有几次关键的节点。
2006年,上海爆发瘦肉精事件,300多人同时中毒入院,猪肉安全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这时,从不使用瘦肉精的牧原生猪开始走进全国人民的视线,《东方时空》还特意对秦英林做了专题报道。
曾经也有猪贩子找过秦英林,让他使用瘦肉精,但秦英林一口回绝,“谁用,我开除谁!我们养的是猪,要给自己爹妈吃,给自己的孩子吃,给天下老百姓吃的。养猪一定要先养良心,只有良心养好了,你才能做好任何事情。”
从此绿色天然、瘦肉率高的牧原生猪一炮走红,中联肉食、天津宝迪、上海五丰等大型肉类食品公司纷纷成为秦英林的忠实客户。
养猪行业是个重资产行业,对于一体化自育自繁自养的牧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牧原的发展离不开资本,而牧原获得资本的支持,也离不开自身的信誉和社会责任担当。
2006年,农业银行进行上市股改时,牧原本来有机会通过完善手续免去2540万元的贷款,但秦英林坚持完成还贷;2009年,因为持续暴雨,河南几个县市十几万农户家里的小麦都发芽卖不出去。关键时刻,秦英林按照正常价格收购了所有芽麦,最后通过把芽麦做成烘干的饲料颗粒,解决了危机……
秦英林的实力、诚信经营和社会责任担当,赢得了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信任与支持,为牧原后来的融资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第一个站出来的是农业发展银行,先给我们3000万,又给8000万,后来再给了3个亿。我说我没有那么多抵押物,但银行告诉我,没事,你有信用!”秦英林后来提到。
除了农业发展银行,2010年,中信银行、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也陆续主动向牧原提供累计6亿元的信用贷款,用于支持牧原新养殖场的扩建。同年,牧原开启股份制改革,引入中金资本的2亿元战略投资,开启了大规模的扩张。
这里有一个显著的变化。2010年,牧原生猪出栏量仅为36万头,营收4.45亿元。但到了2013年,生猪出栏量就暴涨至130万头,营收达到20亿元,净利润也达到3亿元。
携带如此亮眼的业绩,2014年1月28日,牧原股份成功在深交所敲钟上市,市值一度突破300亿元。
而拥有牧原股份近55%股权的秦英林夫妇,也在那年首次成为了河南首富。
对于牧原成功的原因,秦英林一向都很谦虚,后来在一次夜话访谈中他就表示:
“猪养得比牧原好的人比比皆是,为什么我们能上市?为什么我们的成长过程那么快?上市后,我反思许久才意识到,真正支撑我们发展的,就是当年坚持还银行贷款的行为!”
二
超长周期
中国养猪行业大概每四年都会经历一个波动的周期,故事和情节非常类似:
猪肉价格下跌——养殖户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量减少——肉价再次上涨——养殖户倒过头来大量补栏——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剧增——猪肉价格再次下跌。
虽然牧原6000多万头的出栏量堪称翘楚,但相比中国每年7亿头猪的需求量,行业集中度还是不高。在中国2600万养猪场户中,有99%是年出栏500头以下的中小场户。
他们就像股市中的散户一样,容易随着猪价的波动杀跌追涨,进而推动着猪周期的循环往复。当然“囚徒困境”下,那些上市公司也不能免俗。
而最近一次的猪周期,则堪称是史上最长的猪周期。
2018年8月3日,沈阳市沈北新区发生一起非洲猪瘟疫情,到次年年中,疫情已经扩散到25个省份,共爆发143起。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直接引发供需关系倒转,猪肉价格迅速爬升,相关上市公司业绩和股价迎来史诗级上涨,牧原的市值也因此一度突破4000亿元。
利润的驱使下,不说那些散户,就连行业的几大巨头也纷纷开始扩张产能。比如新希望曾定下“2021年确保2500万头出栏,挑战3000万头,2022年确保出栏4000万头”的目标,正邦更是喊出“2022年生猪出栏量超过1亿头,挺进世界500强”的口号。
不过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猪价又进入下行周期,各大猪企的利润开始承压。进入2021年后,又纷纷陷入亏损。
上一轮牛市过后,许多猪企自信心暴涨,都认为自己会“比同行活得更长、撑到新周期到来的那一天”。但是他们没想到这轮下行周期如此漫长,傲农生物、天邦食品因为亏损被戴上“ST”的帽子,正邦科技也因为熬不住,被申请破产重组。而新希望则在过去三年扣非后合计亏损134.81亿元。
在现实的压力下,正邦、新希望等猪企纷纷减产,或下调销售目标,行业扩产逐渐趋于理性。
进入2024年,猪肉价格一扫之前的低迷,开始上涨。到8月20日,全国猪肉交易均价爬升到26.46元/公斤,较年初上涨44%,各大猪企终于迎来复苏的曙光。
以牧原为例,其三季度商品猪销售均价为18.89元/公斤,同比增长23%,环比增长也有18%,大幅优于去年同期水平。据牧原近期业绩预告,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扭亏为盈,归母净利润预计达100亿元至110亿元,其中第三季度贡献最大,盈利达90亿元至100亿元。
温氏股份上半年养猪业务同样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3.27亿元,同比增长128.31%。
过去三年,在养猪三巨头中,新希望因为逆势扩张,日子最为难熬。今年上半年新希望还亏损超过12亿元,不过其预计第三季度盈利达20亿元,足够覆盖上半年的亏损。
陷入重整阶段的ST天邦,也因猪价上涨缓了一口气,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生猪养殖均实现盈利,其预计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3.01亿元—13.51亿元,而去年同期则巨亏15.66亿元。
对于周期性行业的玩家来说,顺周期扩张有时候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如果你不扩张,别人就有可能通过规模扩张获得成本优势,进而导致自己失去定价权。
这次缓过气的各大猪企们,不知道还有多久,就又要踏入那个循环了。
三
成本为王
那到底有没有对抗猪周期的办法呢?
“把成本降下来,就不用怕猪周期。如果我国养殖水平能与丹麦齐平,那么每头猪至少还有600元的成本下降空间。”秦英林曾在公开场合指出。
丹麦是世界养猪强国,人口不到600万,但却一度在全球猪肉出口市场占据30%的份额。其中的秘诀正是智能化、自动化管理——养1万头猪,只需要3个劳动力。
为了降低成本,牧原把养猪的全部流程进行拆解,共分为饲料-种猪-健康管理-养殖四大环节,然后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极致的技术突破和钻研。
在公司最新的投资者交流会上,牧原指出,到今年8月,公司生猪养殖成本已经降至13.7元/公斤左右。在国内,能够把成本降至14元/公斤以内的猪企,除了牧原,就只有神农集团。
“我们还能降到10.7元/公斤。”秦英林提出这一目标时,震惊了同行。
要知道过去5年,牧原销售最低值出现在2022年3月份,仅有11.67元/公斤,2022年第一季度也是牧原有史以来亏损最为严重的季度,亏损额达52亿元。
所以如果牧原的养殖成本真的能降至10.7元/公斤的水平,那秦英林真的就可以无惧周期了。
早年牧原刚成为河南名企时,就有不少人鼓动秦英林多元化发展。在那些时间点,也确实有不少业务比养猪赚钱。
但秦英林不为所动,他只想把养猪这件事做好,就一生足矣。
就像“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一样,秦英林也一直在修炼一招:
那就是成本为王。
(全文完)
【邱处机简介】
福建龙岩人,今年31岁,现在常驻北京。公众号专注于撰写商业牛人的成长经历和认知升级,让我们一起向他们学习,不断成长,不断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