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信妻子种粮致富走出新天地

嘉祥说农业 2024-07-13 04:56:38

“张师傅,欠款刚凑齐,您的总算还清了。”6月29日,黄陂区李家集街道江秀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李卓秀刚拿到油菜和小麦的货款,便赶紧给河南农资商张师傅发去微信,等待2万元转账被接收后,她如释重负:8年多了,压在心头的巨石终于落地了!

“难,当时感觉天都塌了,好在终于把所有的欠款都还清了。”回想起8年前丈夫离世时的场景,今年58岁的李卓秀陷入沉默。2015年底,丈夫潘世江因病去世,留给她的,只有1800亩还未支付租金的土地,以及160多万元欠款。

是退租逃避,还是扛起重担?不服输的李卓秀经过一番思虑,选择了种田还债。这位普通农妇投身农业,在“摸着石头过河”中不断积累种植经验,坚持用科技手段高效种田,诚信守约依靠种粮致富,终于还完了这最后一笔欠款。

农技专家多方援手

农业“小白”成长为种植高手

2004年以前,老家在黄陂区祁家湾的李卓秀夫妇一直在武汉做蔬菜批发生意,因身体原因回到黄陂种植蔬菜。2010年经考察发现,李家集街道宋家集村附近的水土条件好,适合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夫妇俩便流转1800亩土地,2012年成立江秀蔬菜专业合作社,丈夫“主外”忙基地种植生产,李卓秀“主内”照顾家庭起居。

“从丈夫手中接过土地时,我连哪一块地是我们家的都不知道,更别说种田了。”李卓秀回忆,2015年10月,正值小麦播种时期,丈夫卧病在床,因没有种植经验,未提前预防病虫害,来年春天,小麦得了赤霉病,导致严重减产,1800多亩小麦只卖了14万元。“丈夫也在那年‘走’了”,双重打击下,李卓秀时常坐在田埂上就哭了。

希望总是还在的!在黄陂区、李家集街道农业服务中心专家的指导下,坚强的李卓秀开始尝试种水稻,第一年试种的100亩水稻赚了3万元,给了她很大的信心。2016年底,李卓秀决定将旱田改为水田种水稻,又欠下19万元的改田费用。

2018年,在政府和农技专家、合作伙伴的帮助下,李卓秀的合作社终于扭亏步入了正轨。早稻、中稻、晚稻、再生稻等有规划地科学选定优良品种,还试种了100亩瓜蒌,年总产值超600多万元。

从对农业一窍不通的“小白”,到现在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打药都“门儿清”的种植高手,李卓秀感激地说,很多农业专家、农资服务商、乡邻种植户都是她的“老师”,经常传授种植方法,让自己在不断摸索中走出种粮的致富之路。

这几年,合作社抛开成本和支付村民工资,年纯利润平均在40万元左右。“留下来年必要的发展资金,其他的钱我都用于还债。”李卓秀说。

8年诚信还债收获客户信任

凭借勤劳成为种粮大户

“还债的道路很艰辛,但更让我感动的是‘债主们’的包容和谅解,这么多年几乎没人来催债。”李卓秀感慨,“不少老朋友得知实情后,只字不提,就当欠款不存在,但我始终认为人要守信用,才值得被信任。”

7月9日上午,长江日报记者联系到张师傅。谈到李卓秀的还债故事,张师傅屡次感叹,真是不容易!

2013年,经朋友介绍,李卓秀夫妇与张师傅达成合作意向,张师傅负责供应肥料、种子、农药等农资,每年赊一点还一点,到2016年已积累了26万元农资欠款。

提起收到的最后一笔欠款,张师傅说他打心底里敬佩李卓秀:“这些年,多的时候还一两万,少的时候还一两千,我不催,她也没忘记。”

“当年丈夫留下来的160万元欠款里,有近一半是土地流转费,有70多万元。”2016年春节前夕,李卓秀找亲戚朋友借资,主动还清了村民的土地流转费。剩下的80多万元农资款,每年卖完粮食就还一些。“除了河南的张师傅,还有3位都是黄陂的农资商。”李卓秀告诉记者,“头两年合作社效益不好,每年每个人就还几千块钱,后面几年种地赚钱了,就每人还三四万,一点一点地把欠条上的数字变小。”

就这样,李卓秀不仅一直坚守还债承诺,凭借勤劳的双手成为种粮大户,还带动50多名村民就业增收,成为村民们诚实守信的榜样。李卓秀所在的李家集街道先后走出过“信义兄弟”孙东林,“孝义兄弟”刘培、刘洋等全国道德模范。

种粮也能致富

希望带领更多乡亲就业创业

7月9日一大早,两台植保无人机在稻田上空忙碌地盘旋,短短2小时,1700亩水稻就已完成了喷药作业。此时,在合作社厂房里,停放着旋耕机、撒肥机、播种机等大大小小50多台农用机械,以及3台植保无人机,如今李卓秀的合作社已实现全程序机械化运作。

“地上走的,天上飞的,合作社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了。”望着眼前绿油油的稻田,李卓秀告诉记者,“看到这些‘能飞能跑’的家什在田里轰鸣,我就觉得日子会越过越好。”

“这是合作社置办的第一台机械,能翻耕、耙地、播种,一直用到现在还没坏。”望着眼前这台“久保田”拖拉机,李卓秀触景生情,这是丈夫潘世江生前一直想买的。2017年,在大面积种植水稻的第一年,李卓秀深知机械化的便利性,即便背负着还债重任,依然咬牙买下了它。买拖拉机的12万元也是借的,当年水稻丰收后,李卓秀第一时间还了这笔欠款。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卓秀从农机经销商处得知植保无人机很是盛行。了解其功能后,李卓秀判断这就能解决水稻施肥打药的大问题。2020年,李卓秀抓住农机风口,购入了第一台大疆无人机,并叫回在外工作的儿子,培训后成为合作社的农机主力手。

“以前说农业靠天收,现在科学种田保丰收。”在合作社一侧,一座高约8米的机械厂房格外显眼,这是李卓秀在2019年开建的烘干中心和冷库中心。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后,再也不用为阴雨天水稻发霉而发愁。

“烘干中心是非建不可的,每次看到湿谷因水分过高被拒收,或是只能贱卖,又无奈又心疼。”李卓秀说,烘干中心项目报批时,区和街道给予了补贴一半资金的政策扶持。目前烘干中心设有3个仓库,能一次性烘干12万斤水稻。随着水稻烘干技术的提高,效益也明显提高。“我们的干稻谷收购价格比市场价高出3%左右,按照总产量算下来,每年就是一笔不小的增收。”

如今,李卓秀的合作社越做越大,不少附近的村民也在基地务工。“以前有活就干,没活只能在家里闲着,现在稳定下来了,心里一点都不慌。”农机手朱师傅说,在合作社干了8年,李卓秀再难也没少他们的工资,“一年到头能拿5万多元,比以前做散工时多了一倍。”

欠款还清后,“无债一身轻”的李卓秀正在规划继续扩大种植,学习更多科技种田的好技能。她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种粮也能致富,我希望带领更多乡亲们依靠种粮就业创收。”

来源: 长江日报

0 阅读:0

嘉祥说农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