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yings:
今天的文章很特殊。它是「世相来信」的一次特别策划——「余华来信」。
你即将读到的这封“信”,来自作家余华。
他想要分享一段关于“疼痛”的往事,发生在他的第一份工作期间。
近些年,社交媒体上关于余华的讨论很多。年轻人爱用他的表情包,分享他在采访中的“段子”,还喜欢挖掘他年轻时那些荒诞又意味深长的经历。他亲切得像一位年轻人的“赛博老友”,越是深陷生活的迷雾,我们越喜欢听他说说话。
因此,我非常想在今天分享这篇短小的文章。文中讲述的故事年份如此久远,却刺痛了此时此刻的我们。
余华在文中提出了一个问题:
他人的疼痛,对你我到底有什么意义?
余华也给出了他的答案:
“这个世界上可能再也没有比疼痛感更容易使人们互相沟通了,因为疼痛感的沟通之路是从人们内心深处延伸出来的。所以,我在写下他人的疼痛之时,也写下了自己的疼痛。
因为他人的疼痛,也是我的疼痛。”
以下是「余华来信」里分享的文章全文。
他人的疼痛也是我的疼痛余华
一九七八年的时候,我获得了第一份工作,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小镇上成为了一名牙医。
由于我是医院里最年轻的,除了拔牙,还需要承担额外的工作,就是每年的夏天戴着草帽背着药箱,游走在小镇的工厂和幼儿园之间,给工人和孩子打防疫针。
过去时代的中国虽然贫穷,仍然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免费给人民接种疫苗和打防疫针。我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
当时还没有一次性的针头和针筒,由于物质上的贫乏,针头和针筒只能反复使用,消毒也是极其简陋,将用过的针头和针筒清洗干净后,分别用纱布包好,放进几个铝制饭盒,再放进一口大锅,里面灌上水,放在煤球炉的炉火上面,像是蒸馒头似的蒸上两个小时。
因为针头反复使用,差不多每个针头上都有倒钩,打防疫针时扎进胳膊,拔出来时就会钩出一小粒肉来。
我第一天做这样的工作,先去了工厂,工人们卷起袖管排好队,挨个上来伸出胳膊让我扎针,又挨个被针头钩出一小粒带血的肉。工人们可以忍受疼痛,他们咬紧牙关,最多也就是呻吟两声。
我没有在意他们的疼痛,心想所有的针头都是有倒钩的,而且这些倒钩以前就有了,工人们每年都要接受有倒钩的防疫针,应该习惯了。
可是第二天到了幼儿园,给三岁到六岁的孩子们打防疫针时,情景完全不一样,孩子们哭成一片,由于皮肉的娇嫩,钩出来的肉粒也比工人的肉粒大,出血也多。
我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所有的孩子都是放声大哭,而且还没有打防疫针孩子的哭声,比打了防疫针孩子的哭声还要响亮。
我当时的感受是:孩子们眼睛见到的疼痛更甚于自身经历的疼痛,这是因为对疼痛的恐惧比疼痛还要可怕。
我震惊了,而且手足无措。那天回到医院以后,我没有马上清洗和消毒,找来一块磨刀石,将所有针头上的倒钩都磨平又磨尖后,再清洗和消毒。
这些旧针头使用了多年,已经金属疲劳,磨平后用上两三次又出现倒钩了,于是磨平针头上的倒钩成为了我经常性的工作,我在此后的日子里看着这些针头的长度逐渐变短。那个夏天我都是在天黑后才下班回家,因为长时间水的浸泡和在磨刀石上面的磨擦,我的手指泛白起泡。
后来的岁月里,每当我回首此事,心里十分内疚,孩子们哭成一片的疼痛,才让我意识到工人们的疼痛。
为什么我不能在孩子们的哭声之前就感受到工人们的疼痛呢?如果我在给工人和孩子打防疫针之前,先将有倒钩的针头扎进自己的胳膊,再钩出自己带血的肉粒,那么我就会在孩子们疼痛的哭声之前,在工人们疼痛的呻吟之前,就感受到了什么是疼痛。
这样的感受刻骨铭心,而且在我多年来的写作中如影随行。
当他人的疼痛成为我自己的疼痛,我就会真正领悟到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写作。我心想,这个世界上可能再也没有比疼痛感更容易使人们互相沟通了,因为疼痛感的沟通之路是从人们内心深处延伸出来的。所以,我在写下他人的疼痛之时,也写下了自己的疼痛。
因为他人的疼痛,也是我的疼痛。
这封「余华来信」的原文来自新上市的《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增订版),一本余华从 1989 到 2024 横跨 35 年的文章里精心选编的杂文集。书中包含 43 篇经典文章,带你走近更真实、更丰富的余华。余华亲自参与编选,以 2015 版同名杂文集为基础增订,删去 15 篇,新增 17 篇。
【写在最后】
读这篇文章时,我不断想起一句话:
“我想成为一个对他人的痛苦有更多想象力的人。”
疼痛难免。我们却常常惯于忽视自己的疼痛,也忘了怎样去体会他人的伤疤。
而在余华的笔下,人之所以能感知彼此的疼痛,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本质都生活在相通的语境里。如他所言,“我们都生活在现实和历史双重的巨大差距里”。
所以,从此时此刻开始,从回看这封“来信”开始,我们都试着练习吧。练习感受自己的疼痛,练习直视他人的伤口。然后,通过交流和倾诉,让你自己,也让我们感受到你的疼痛。
希望这里能成为你疲惫生活里的一个安全出口,也期待你在面对我们时,能找到讲述自己生活的欲望。
再次分享「世相来信」的信箱地址:
xsxdzlx@thefair.net.cn
期待你的来信。
撰稿:王雪琴
责编:梁珂
设计:葵子
在评论区分享一个你当下生活的疑问,
或是任何关于这封信想说的话,
在余华给你答案前,
或许你就能找到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