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自1949 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台海问题一直是我党心中的一根刺。在我国实现了大陆地区的完全解放后,就把目光对准了台湾,期间双方剑拔弩张。
受到国内外局势的影响,国共双方僵持不下,渐渐失去了热战的动力。
其中,更是有许多有志之士,致力于台湾的和平回归。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事情曾发生多次转机。
在 1965 年,毛主席派出了一名特使与蒋介石谈判,蒋介石对此也十分重视,提出了 6 个条件,称只要我党答应这些条件,他就同意台湾回归大陆。
在毛主席的欣然应允下,台湾几乎就要回归祖国的怀抱,可惜天不遂人愿,在最后关头还是没有成功。
那么蒋介石究竟提出了怎样的条件?
又是为什么使得这次谈判遗憾失败呢?
剑拔弩张的两岸1949 年初,在我解放军的迅猛攻势下,国民党反动派节节败退。蒋介石携家带口,仓皇退守台湾。
3月15日,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强硬的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必须解放中国的每一寸土地,其中当然也包括台湾。
这是就是我国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抓紧进行军事部署,成立了前线指挥部,由粟裕任总指挥。
1949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明确提出,1950年的任务就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全歼蒋介石集团的最后残余势力”。
正当我军摩拳擦掌准备收复台湾的时候,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国为了遏制中国参与朝鲜的事务,采取了种种军事威胁。
1950 年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美国海军进驻台湾海峡,甚至还派遣了空军护航,公然以武力阻止我军解放台湾。
6月28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严正指出:“美国对亚洲的侵略只能引起亚洲人民广泛的和坚决的反抗。”
同日,周恩来也发表严正声明:“台湾属于中国的事实永远不能改变,我国人民必将万众一心,为从美国侵略者手中解放台湾而奋斗到底。”
在我党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以后,解放军的战略重点转移朝鲜战场上,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
其实,在这个时候,两岸双方已经开始了私底下的沟通。
在 1950 年初,蒋经国命李次白前往大陆,试探中共对台政策。蒋经国当然知道,此时来谈判肯定希望渺茫,但假使能够缓和我党的态度也是极好的。
李次白毕业于黄埔6期,哥嫂都是中共党员,妹妹嫁给了陈毅的胞兄陈孟照。
当时攻台箭在弦上,陈毅对李次白的到来并不在意,他让李转告蒋经国,现在谈和平为时尚早,也许以后可能有机会吧。
经过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浴血奋战,中国终于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死死的把老美压制在了三八线上。
再加上和美国的正面交锋,也使得我们亲眼认识到了中国和美国在实力上的差距。因此,在朝战结束后,我党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
1955年3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采取和平的方式解决祖国统一的问题。这标志着中共对台政策开始进行重大调整。
4月,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赴印度尼西亚参加万隆会议。
参加会议前,毛主席特别嘱咐周恩来,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向国际社会点明,只要美国能彻底地退出台湾,那么提出和平解放台湾就一定是可能的。
1956年7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和平解放台湾的指示》,向台湾人民,向世界各国展现了自己的和平解放台湾的决心。
一波三折的沟通我国“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提出后,立即受到了国内外舆论的好评。
此时时任中央文史馆馆长的国民党元老章士钊先生主动请缨。他说,他认识一些香港的朋友,也许可以做做蒋介石的工作,实现第三次的国共合作。
章士钊一直以来都是我党的好朋友,而且在国内各界都声望极高。
经慎重考虑,毛泽东、周恩来同意了章士创的请求。为了展现我方的诚意,在毛主席的授意下,章士钊还给蒋介石带去了一封由党中央起草的信件。
信中倡导国共实现第三次合作,并提出了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办法。
信的结尾还写了一句诗:“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
奉化是蒋介石的老家,更是蒋家历代祖先的深眠之地。这句诗深深地表达了中共领导人欢迎蒋介石在祖国统一后回故乡看看的诚意。
在我党的秘密安排下,章士钊前往到香港会见了国民党的地下情报人员许孝炎。
许孝炎在表面上是《香港时报》负责人,暗地里则是负责国民党文化宣传工作的。他与章士钊不仅是同乡,更是抗战时期的军政要员,交往甚密。
在谈话中,许孝炎知道了事情重大,即从香港飞往台北,亲手将中共中央的信交了蒋介石,并将他与章士创的会谈情况向蒋作了报告。
蒋介石听完他的报告,再次仔细阅读了信件,尤其是末尾的那句诗句,思乡情怀的涌起让他心绪繁杂。
就这样,他一直默默的站在那里,始终没有说出一个字,许孝炎十分无奈,只能默默地离开。
也许是曾经的辉煌让蒋介石不甘心就此放手,此后的一年间,他没有对此事发表任何看法。
直到 1957 年年初,蒋介石仿佛终于下定了决心,决定探一探北京方面的虚实。他急召许孝炎回台,让他选择一个合适的人选替他访问北京,最终蒋介石最终在诸多人选之中看中了宋宜山。
宋宜山毕业于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一直在党部工作,对于国民党的忠诚深受蒋介石的信任。同时他又是国军被俘将领宋希廉的哥哥,派他的话可以探亲名义前往北京,比较合情合理。
宋宜山在北京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并邀请了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共同商谈。
李维汉代表中央提出了我党的想法:
首先,所有外国的军事力量必须退出台湾,这一条是不能动摇的。
至于台湾的军政人事都可以交由国民党方面管理,详细的细节都可以拿到谈判桌上,通过和平商讨的方式一一解决。
探亲完毕的宋宜山返港后写下1.5万字的访问报告,呈交蒋介石。报告中,深受感动的宋宜山在许多方面对我党正面表达的赞赏之情,这让蒋介石十分难受。
他认为短短半年的时间,宋宜山就“赤化”背叛了党国,此后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感受到了蒋介石的动摇,党中央也想起了办法打探台湾的实情。
1956年7月1日,旅居香港的曹聚仁在周恩来的安排下秘密返回祖国大陆。
曹聚仁
16日,周恩来总理在颐和园宴请曹聚仁,陈毅等人,席间,周总理亲自向曹聚仁表示了我党和平统一台湾的诚意,并表示一定会说话算话。
为了进一步表示和平统一的决心,当年10 月,毛主席也接见了曹聚仁。
10月3日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单独约见曹聚仁,虽然谈论的内容,至今仍属国家机密,无法知晓,但我们可以知道双方谈得非常融洽、友好。
会谈结束后,毛泽东步出居仁堂亲自送他上车。
曹聚仁回到香港,将所有的谈判结果告诉了台湾方面。不久,蒋介石亲自传来消息,让曹聚仁再去大陆一趟,主要任务是到回到蒋介石的老家浙江奉化,去蒋氏祠堂祭祖。
1957年5月,曹聚仁第二次返回大陆,赶往浙江。在奉化溪口镇,他在蒋介石曾经居住的房子参观。
同时,他还代表蒋氏父子到蒋家的墓地扫墓。所到之处,曹聚仁都一一拍摄了照片。
回到香港后,曹聚仁立即向蒋经国汇报了在大陆的所见所闻,并寄去了他亲自拍摄的照片。
在另一封信中,他还谈了自己对此次事件的评价,他认为这一次共产党方面已经提出了极大的诚意。
可惜的是,国民党方面对再次谈判始终不冷不热,既不在明面上让曹聚仁放弃,但又迟迟不松口,一拖就是好几年。
功亏一篑的和谈1965年,当国民党二号人物李宗仁回到大陆,没想到这位国民党的高级将领竟然受到了热烈欢迎。
蒋介石方面看到此景,终于重新展开了行动,他们通知曹聚仁,蒋经国将在最近秘密前往香港接他到台湾商量要事。
曹聚仁听到消息喜出望外,急忙前往北京,和党中央进行了紧急会议。随后返回香港,等候蒋经国。
最终,曹聚仁被秘密带往台湾的一个偏僻小港停泊。蒋介石很快在蒋经国的陪同下,成功地与曹聚仁碰上面。这次的会议被列外的高度机密,整个谈话的具体内容我们已不得而知。
但据曹聚仁所说,台湾方面第一次表达出了极大的诚意。他主动提出,只要我党同意他提出的六个条件,他就答应让两岸和平统一。
第一,除外交事务之外,台湾的所有军政人事都由蒋介石亲自安排。
第二,如果台湾的经济建设遇到困难,中央必须拨款援助。
第三,台湾的社会改革暂缓,必须要尊重蒋介石和全台人民的意见。
第四,国共双方坦诚相待,不互相破。
第五,厦门与金门合并,作为大陆与台湾之间的缓冲地带。
第六,台湾方面的官员和职称待遇不变。
这些消息由曹聚仁亲自带回来北京,交由毛主席亲自处理。
毛主席看到了这些条件之后,发现与我党设想的条件并无很大冲突,欣然应允,只要蒋介石能够同样遵守他的诺言,那么中国共产党就一定会一诺千金。
可惜的是,1966 年,大陆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沟通就此停滞,后而不了了之。
20世纪70年代初,国民党代表被赶出联合国。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中日关系的改善,这使得台湾的处境急转直下。
因此,毛泽东和周恩来又把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之上。两岸谈判的重启,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士剧中联络。
1973年,毛泽东亲自拜访了章士钊,希望他能再去香港,促成国共和谈。当时章士创已经92岁,可连他都觉得自己年龄太大,恐怕去不了。
毛主席得知之后,亲自做了安排。不仅提出了极为有诚意的条件,更是命周恩来总理安排了专机,亲自派人护送。章士钊知道后十分高兴,说毛主席懂得他的想法。
1973年5月,章士钊从北京乘专机赴港。然而,到香港后不到一个月,因频繁的活动及对香港气候的不适应,加之年事已高,到6月下旬便一病不起。
章士钊
最终, 章士钊于7月1日病逝。此事由于无人能够胜任而被搁置。但无论如何,此时的我党已经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
尾声1975年春节后,蒋介石找来心腹大将陈立夫,让他通过地下的情报渠道,向我党方面表示诚意,希望可以请毛泽东来台湾访问,毛主席得知这个消息,十分高兴。
但那时,毛泽东的身体已经经不起长途跋涉,周恩来总理也重病在身。为了两岸和平统一的大事,毛泽东主席准备委派邓小平同志亲自前往台湾。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陈立夫十分高兴立即安排起了具体事宜。
可惜,国共两党的主要领导人都没有能够看到国共再次合作局面的出现。蒋介石在此之后不久,于1975年4月去世。时隔一年多,周总理和毛主席也与世长辞。
自此,和平统一的事业一直磕磕绊绊,至今仍然保持现状。
结语现今,台湾回归的事业已经落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中国的国力日趋强盛,希望在吾辈的努力下,台湾能够早日回归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