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修路”,从聊城到东帝汶他如是感叹

中国侨网 2024-07-14 21:40:49

“我从机场出来后看见两侧未烧完的房子还冒着烟。”东帝汶华商联合会副会长苏传杰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还记得17年前初到东帝汶的情形。

2007年,苏传杰作为济南第四建筑集团公司工程项目部的高级翻译来到东帝汶,参与中国驻东帝汶大使馆新馆的建设。

苏传杰。受访者供图。

彼时的东帝汶刚从大规模骚乱中得到喘息。苏传杰目光所及是成片的难民营。小孩子为了挣小费争着上前帮拿行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是苏传杰对东帝汶的第一印象。

白天,苏传杰和同事们在工地上忙碌。晚上,大家躺在两排砖垒起来的“床”上休息。苏传杰说,早期参与援建项目的人都是在这般条件下工作的,水需要去井里打,断电更是家常便饭。

2010年项目结束后,苏传杰进入当地一家华人企业工作,从事物流和地产行业。在此期间,苏传杰学会了东帝汶传统语言德顿语。与当地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了解到当地也在学习中国的发展理念。

2013年,他接到一个偏远山区的紧急工程项目。紧急工程项目是指为防止因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造成危害而实施的抢险救灾工程。

苏传杰和伙伴开车到项目所在地考察。山区没有成熟的行车道,行车期间他要时刻注意躲避大坑。下山时,苏传杰在悬崖边翻了车。车子翻滚多次最后底朝天停了下来。万幸,苏传杰和伙伴没有受重伤。

苏传杰说,这趟路险峻,大型卡车无法上去。工人们开着中型货车运送建材上山需要两天的时间。为节约时间,苏传杰和山民们住在一起。山民对路况也是苦不堪言,修路是他们的愿望。除了山区,东帝汶其他地区也没有几条像样的公路。

这段经历让苏传杰想起了老家山东聊城。儿时,他在村里抓泥鳅被碎玻璃割破了脚需要缝针。村里的赤脚医生没有办法处理。苏传杰的父亲只能骑车带他去乡上的医院缝针。由于没有像样的道路,两公里的路程父亲骑了一个小时。

苏传杰说,坑坑洼洼的路阻碍了老家的发展。2000年以后,聊城陆续修好了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并建起动车站,经济开始腾飞。从东帝汶再次回乡时,他发现许多人家都添置了小汽车。乡村公路的修建也让快递业务在农村发展了起来。

“路通了,村子才有发展。东帝汶人也懂得‘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苏传杰说,2013年开始,修路成了东帝汶的头等大事。中国政府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其建起多条高速公路。

2013年末,苏传杰离开了华人企业,开始购买车队、建仓库、成立物流公司。苏传杰称他遇上了好时机,各项修路工程为他的物流公司带来发展机遇,挖掘机、建材运输业务不断。

苏传杰和当地人的合照。受访者供图。

苏传杰说,路通了,外贸市场也逐渐活跃起来,商品价格也下来了。1个螺丝刀在2007年时售价5美元,而现在只需0.5美元。当地人常说,建材价格的下降让他们能建造自己的住所了。

随着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苏传杰公司的业务分类不断扩大。除了工程类产品的运输,公司也开始为当地商超提供货运服务。

苏传杰说,原先商超里的货品种类屈指可数,而现在各类生活产品一应俱全,从中国进口的智能手机、汽车等在当地很受欢迎。东帝汶近些年来进口的商品特征愈发朝向精细化、科技化。

“东帝汶的基础建设还在继续。我也将继续扩大公司的物流服务范围,增加机械设备的数量和种类,跟上建设需要。”苏传杰说。

责任编辑:马海燕

“华侨华人腰杆挺得更直!” 巴西侨商讲述40年经商路

从一支注射器,感受中国制造之变

他用三个变化,形容出海的11年

0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