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宇:赓续中华文脉,推动岭南文化焕发新光彩

南方+客户端 2024-07-17 20:48:03

文|刘启宇

岭南文化是绚烂多彩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始终寄予厚望。去年6月2日,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广东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勇担新的文化使命,紧紧围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重大战略任务,赓续中华文脉,推动岭南文化焕发新光彩。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由各民族各区域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如果把中华文明比作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那么岭南文化就是其中一条重要支流。岭南是我国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以南地区的概称,岭南文化是这一区域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以及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岭南文化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构成了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精神内核。岭南文化由岭南先民所开创,在融合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滋润着一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余靖谦恭自省、仁爱尚德,体现了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崔与之清风传家、严以治家,彰显了克己奉公、以俭修身的精神境界;陈白沙、湛若水开明代心学先河,寄寓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崇高追求;屈大均、朱次琦主张经世致用,传递着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黄遵宪提出“交邻之有大益”,展现了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灿若繁星的岭南文化名人,诠释并厚植了岭南文化的精神内核,这与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高度一致,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基因。

岭南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提炼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岭南文化绵延数千年,同样具有这“五大突出特性”。从郁南磨刀山遗址看,大约六十万至八十万年前,人类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其后的英德青塘遗址、深圳咸头岭遗址、高明古椰贝丘遗址、英德岩山寨遗址、深圳屋背岭遗址、博罗横岭山墓地、南越国宫署遗址、南汉二陵、“南海I号”南宋沉船、“南澳I号”明代沉船等所折射的文明之光,充分显示出中华文明具有生生不息的连续性。历史上,岭南地区大约经历五次大规模移民,从秦征南越开始就不断吸纳中原等其他地域文化因素,并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孕育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岭南文化,体现了创新性。从赵佗臣服西汉,到冼夫人忠义为国,岭南人民努力维护国家统一和整体利益,彰显了岭南文化“海宇攸同”的大一统传统,体现了统一性。岭南地区枕山襟海、东西交汇,是农耕文化、海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汇聚之地,岭南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采九州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体现了包容性。岭南地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注重和平、和睦、和谐,倡导交通成和、共生并进、保合太和,在对外交往中充分展示了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岭南文化传统,体现了和平性。

岭南文化书写了中华文明的独特篇章。文化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产物。岭南背倚五岭、面向南海,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具有自然地理要素的多样性。岭南文化要素齐全、层次丰富,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质和文化性格。从文化特质看,岭南文化展现了独特的海洋特色,珠江流域与沿海地带一直是航海、渔业和贸易发展的中心,具有原生文化、商贸文化、移民文化、华侨文化等特质,是一个内容博大、亚文化类型多样、商贸文化特征鲜明的复合型文化类型。从文化性格看,岭南文化具有较强的开拓性、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变通性、务实性、适应性,其中最基本的特性是务实性,许多学者都将务实性作为岭南文化的基本精神特质。岭南文化,悠悠数千年,在与其他文化类型的交流融合中不断丰富发展,逐渐由边缘融入主流,以其海洋属性和深远影响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海洋基因,继而引领近现代文化发展的潮流,在中华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持续动力,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加强对岭南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弘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岭南文化底蕴深厚、遗产丰富,加强对岭南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弘扬,不仅有助于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传承好,也有助于探寻“何以中国”,进一步筑牢中华文明的根基,讲好岭南文化、中华文化故事,营造传承、弘扬、发展岭南文化的浓厚社会氛围。

追寻文化源头,积极推进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弄清楚岭南文化从哪里来,这是保护弘扬岭南文化的基础和前提。广东于2023年启动实施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展开了对岭南早期人类与文化发展历程的全面溯源,计划通过重点研究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英德青塘遗址和岩山寨遗址等,系统梳理广东从旧石器时代至秦汉之际的人类与文化发展历程,科学阐释岭南地区古人类起源与演化历史、岭南早期文化与社会发展路径及机制、岭南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中的独特贡献等关键问题,以进一步实证“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早期岭南探源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岭南文化萌发、形成的历程;另一方面要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岭南文化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摸清文化家底,深入开展岭南文化资源普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广东是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拥有大量珍贵文物和文化遗产。近年来,广东深挖岭南文化资源,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5万余处,其中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1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887处、市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000余处,累计认定历史建筑4421处,现有5项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16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16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文化资源的数量和级别均位居全国第一方阵。绘好岭南文化家底图谱,建好岭南文化资源大数据库,加强相关研究阐释工作,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才能推动历史文化遗产“延年益寿”,让亘古千年的岭南文化可感可见、可知可查,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擦亮文化名片,健全岭南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岭南文化保护传承,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留住岭南人民文化根脉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广东先后出台《广东省革命遗址保护条例》等多项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文件,在全国率先取消基建考古企业收费、建立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岁修”制度、实施非遗传承群体认定等创新举措,不断健全岭南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加强岭南文化保护传承,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打通历史和现实,激活其生命力,持续擦亮岭南戏曲、岭南美术、广东音乐等特色名片,保护传承好醒狮、龙舟、粤绣、广彩、木雕、石雕、陶艺、端砚等传统民俗和民间工艺,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为广东现代化建设提供丰厚滋养。

推动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近年来,从“中华战舞”潮汕英歌舞出圈出海,到舞剧《咏春》、粤剧《张九龄》等精品力作广受好评,再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谯国夫人》等摘得大奖,正是广东不懈推动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出的硕果。

突出创造性转化,让岭南文化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岭南文化的内涵和传统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和现代表达形式。要推动价值导向转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岭南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推动叙事模式转化,在超越地域文化差异和方言障碍的基础上,将岭南文化中的独特话语有机转化,处理好特殊性和普遍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以新概念新表述新话语使岭南文化进入当代社会文化视野、跟上新时代步伐。要推动表现形式转化,从岭南文化资源“富矿”中提炼素材、获取灵感,创造性运用影视、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及5G、VR、AR等多种技术手段,推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别开生面地展现岭南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风范。

突出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岭南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趋向,对岭南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通古今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要融入时代新内涵,深入挖掘和阐发岭南文化中闪耀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永恒价值,并进行补充、提升与发展,使其融入新语境、展现新活力。如粤剧《张九龄》,将张九龄开凿梅岭、沟通南北的创举搬上舞台,激活了“九龄风度”的当代价值,创造出新意境和新内涵。要拓展表达新空间,找到岭南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精选提炼一批凸显岭南风情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加以应用,挖掘整理岭南建筑文化,推动老字号创新发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等,把岭南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要创新参与新主体,既要引进培育更多文化名家、领军人才,创作一批展现时代魅力和岭南风韵的扛鼎之作,也要充分发挥社会大众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突出交流互鉴,打造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要窗口。交流互鉴,就是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彰显岭南文化的海洋基因和特色,通过国际交流相互了解、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互促互进,从广东这个窗口展示中华文明之美。要突出“粤”味,把文化交流融入日常、用在经常,进一步提升“粤”字号文化品牌,粤港澳携手建好人文湾区,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岭南文化“走出去”。要打好“侨”牌,发挥侨乡优势,以“侨”为桥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涵,凝侨心、聚侨力、扬侨韵,彰显新时代岭南文化的勃勃生机。要做好“融”文章,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打造现象级文化产品,立体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本文系广东省社科规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项2024年度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委托项目(GD24SXZWT03-14)阶段性成果

15 阅读: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