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的衣着服饰,不仅为防暑御寒,而且是地位、权力的象征,神圣与威严的体现。早在清朝入关以前,崇德皇帝皇太极曾经说过,服制是立国之经。满洲以骑射为业,不能改变国初之制。他认为服装制式是立国的根本大计。
到了乾隆年间,官服制度得到完善,既保留了满族服饰中披领、马蹄袖的风俗,又沿袭中国历代皇帝崇尚黄色,衣纹云龙的传统。在黄色龙袍上,还有象征皇权的 12个图形及12章日、月、星、辰、山、龙、火等等。日月星辰寓意是光彩照耀,山是取它稳固的意思,龙是取它变化的意思。把天下最美好的比喻和赞美都用在皇帝的衣服上,用来表示皇权神授。
皇帝衣服的图案和颜色,除皇帝以外,任何人都不能用,否则就要杀头的。清朝晚期,慈禧权力很大,一心想当皇帝,特地为自己定做了一件带有 12 章的女朝服。可是做好后,她一次也没有穿过,因为她毕竟不是皇帝,所以她始终不敢穿。
皇帝在大典祭祀和朝政时穿礼服即朝服和衮服。年节喜庆的日子穿吉服又称龙袍。平时穿长服又称便服。打猎穿行服。帽子要与衣服配套,分别为朝冠、吉福冠、长服冠、行服冠。每一种服饰又有皮、棉夹、单、纱等冬天夏天的分别。皇帝的衣服不但种类很多,而且更换频繁,有时一天要更换好几次。
皇帝的服装如此复杂,我们可以想象每天得要多少人来伺候才能穿戴好。在清宫内,不但设有四执裤,专门存放皇帝的服饰,而且每天还有一批太监专门管理皇帝的服饰和穿戴。不仅如此,还建立一种档案叫穿戴档,详细记录皇帝每天服饰的穿戴情况。
皇帝吃饭称传膳、进膳或用膳。御膳的食谱每天由内务府大臣划定,每月集成一册。所以在清宫档案里留下了大量的膳单和膳底档等丰富的资料。在做御膳时,内务府大臣还要负责监督。每道菜的配料都有规定,不许任意增减、更换。
膳食主次有别,不能影响主料的原味。皇帝平时吃饭的地点大多在寝宫和办事场所,如乾隆就在养心殿、东暖阁或重华宫吃饭。
传膳时由御膳房太监负责,把三张膳桌拼在一起铺上桌单。手捧红色漆盒的太监们排着队进来,将各种菜肴、饭点、汤羹等迅速端上饭桌。皇帝就坐后,传膳太监先查看每道饭菜中的试毒牌变色不变色,再亲口尝尝,然后皇帝才开始吃。试毒牌,是一种银质的半寸宽、三寸长的小牌子。中国古人认为,如果饭里有毒,牌子是会变色的。
皇帝吃饭是一个人单独吃。如果没有旨意,任何人都不能和皇帝一起吃饭。皇帝吃的饭菜色香味俱全,荤素搭配,咸甜皆有,汤饼并用,营养丰富。一般是主菜八品,小菜四品,再加火锅、粥、汤等。主食有米饭、面食及糕点多种。皇帝用的餐具有金、银、铜、玉漆器和瓷器等等。制品制作精细,纹饰华美,体现了皇家的富贵豪华气派。
除了平时的御膳。过年过节,皇帝还要举办宴会。
在乾清宫举行的内庭宴,是清代皇帝与他的家眷、亲王、皇子等举行的团圆家宴,由内务府承办。宴会上的食品原材料,事先都是由王公和皇子们进献的。
皇帝为其他少数民族首领或地方大员举办的宴会叫外朝宴。主要是礼仪性的,地点多在保和殿,此外还有千叟宴等宴会。
所以他们都该死。[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