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四成土地已经退化

中工网 2024-06-21 06:10:23

原标题: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通过30年之际,全世界面临的土地荒漠化问题依旧严峻——(引题)

当全球四成土地已经退化(主题)

梁凡

今年6月17日,是第30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也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通过30周年纪念日。在该《公约》通过30年之际,全球荒漠化问题依旧严峻,防治荒漠化、修复退化土地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17日发表视频致辞,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荒漠化和干旱。

古特雷斯说:“我们正在破坏养育我们的地球。每秒钟,约有4个足球场大的健康土地在退化。”他呼吁各国为12月将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行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创造良好气氛。

今年荒漠化和干旱日的主题是“为了土地联合起来:我们的遗产,我们的未来”,旨在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可持续的土地管理。

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指本就相对干燥的土地变得更加干旱,生产性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水域和植被丧失。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今年年初发布的公报显示,全球多达40%的土地已经退化,影响到全球近一半的人口。全球每年退化的土地面积达到1亿公顷。尽管各国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仍以每年5万~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疯狂扩张。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到2050年,荒漠化可能影响全球四分之三以上的人口。

无论对人类生存发展,还是对自然生态而言,荒漠化都构成了巨大挑战。荒漠化不仅会造成农业生产减少,威胁粮食安全,还会造成水质和水供应情况恶化,影响水安全。水安全状况恶化又可能导致传染病滋生,威胁人类健康。

与此同时,土地荒漠化会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又可能通过干旱、高温等极端天气,导致已退化土地上的水土流失加速、森林火灾风险上升,从而造成更多荒漠化。

需要注意的是,荒漠化和天然沙漠是两回事。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可能导致荒漠化的人类活动,包括农田和牧场扩张、工业和城市化、矿产和能源开发等。

气候变化与荒漠化息息相关。气候变化导致干旱、热浪和野火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日益增加,从而加剧了荒漠化和土地退化。

一项气候评估显示,中亚地区气温的升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由于近年来气温异常升高,该地区更易发生干旱。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亚的沙漠气候地带已经向北蔓延了100公里之多,威胁到了各国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据联合国统计,目前中亚有超过1.5亿公顷的土地受到干旱影响,其中1.33%为严重干旱,0.23%为极端干旱。随着土地资源退化,水资源萎缩,许多独特的动植物物种无可挽回地消失,“咸海正在一代人的眼前消失”。

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发布的数据,全球每年有20亿吨沙尘进入大气,超过四分之一的沙尘暴与过度开垦和放牧等人类活动有关。全球每年因此损失近100万平方公里的耕地,而中亚地区所受影响最为严重。

《自然》杂志称,中亚之所以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是因为该地区60%以上的地方都气候干燥,降雨稀少。由于植物和其他生物可用的水资源稀缺,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很容易上升,导致土壤中的水分加速蒸发,增加干旱的风险。

在第30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到来之际,《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易卜拉欣·蒂奥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尽管全球土地退化的速度仍然很快,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多年来为恢复退化的土地作出了卓越努力。

蒂奥表示,30年来,人们积累了很多科学知识,也看到政府、机构、公司和个人如何能够在土地恢复方面有所作为,从而造福经济、造福人民、造福生态系统。

蒂奥称赞中国在防治荒漠化方面所作的努力。对于中国防治荒漠化的故事,他表示自己“不仅听过,而且亲眼见过”。他说,中国正在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实施和世界作出巨大贡献。中国与许多国家建立了非常好的合作关系,比如中国正在与中东国家分享知识和经验,还与非洲和其他地区的许多国家合作,“我们对此表示赞赏”。

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介绍,2016年至2019年,来自多方的约50亿美元的资金已投入全球防治荒漠化以及应对土地退化和干旱的努力中。这些资金帮助124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一系列项目,旨在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应对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带来的挑战。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为生态系统恢复每投资1美元,就可带来多达30美元的回报。在正确的地点恢复15%的土地并不再转变其用途,有望避免60%的预计物种灭绝。

2021年至2030年为联合国大会确立的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表示,各国在履行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计划的承诺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各国承诺恢复10亿公顷的退化土地,并对海洋和沿海地区作出了类似承诺。为了实现10亿公顷的土地恢复目标,10年时间大约需要1万亿美元的投入。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