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发起人:要求全国人民只能生1个,自己却有8个孩子!

见识乌托邦 2024-10-07 17:14:55

“自己提出计划生育,却还生了8个孩子,这样的人有什么资格谈人口控制!”

1957年的一场轩然大波,引起了全中国的热议,事情起源于北大校长马寅初,发表了震惊世人的《新人口论》。

翻开当时的历史画卷,彼时的中国正百废待兴,各行各业一片欣欣向荣,努力建设新中国,是当时人们活力的源泉。

然而,却有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响起:“同志们,如果我们再不控制人口,未来我们子孙生存的压力就会更大了!”

“你有什么资格管我们,你自己不还生了8个孩子!”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就是,我看马寅初就是一个否定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学者。”

面对大家的质疑,这位北大的校长即使被革职,也仍然将自己的观点坚持到底。

那么,为什么马校长当时执着“唱反调”呢?这背后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呢?

马寅初首推计划生育,自己却生8个孩子

在1957年《新人口论》发表后,北大校长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争议漩涡。

小王一时语塞,不明白马教授为何在这欢乐的氛围中提出如此沉重的问题。

当时,从1949年到1953年短短四年间,中国人口激增4600多万,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整个加拿大的人口总量。

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他深知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微妙关系,如果任由人口无节制地增长,将会给教育、就业、资源分配等诸多方面带来巨大压力。

在1953年,新中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人口约为6.02亿。

经过复杂的计算,按照当时的人口增长速度,预测50年后,也就是21世纪初,中国的人口可能会达到惊人的26亿之多。

马寅初不敢想象50年后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他的脑海不断浮现令人不安的画面:26亿人口,这意味着每一寸土地都将承受巨大的压力。

拥挤不堪的街道,一眼望不到头的求职队伍,不堪重负的公共设施...这些景象让他夜不能寐。

作为一名学者,他深感对国家的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他将发现和担忧告诉世人。

《新人口论》引发广大的争议

1957年,马寅初将自己的担忧,全部写进了他的《新人口论》。

这个概念在当时的中国让很多然感到难以理解,因此《新人口论》一经发表,便在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会议室里的气氛越来越热烈,人们你一言我一语,情绪变得越发激动。

随着批评声浪的不断高涨,舆论的压力开始显现,马寅初发现自己的处境越来越难,甚至身边的好友当中有人公开与他划清界限。

一天,当马寅初刚走进校门,就注意到门卫大爷欲言又止的眼神,往日里,门卫大爷总是热情地打招呼,今天却低着头假装在整理门房。

路过教学楼时,他看到几个学生正在热烈讨论些什么,可当他走近时,那些学生突然噤声,匆忙收拾书本离开。

坐在办公桌前,马寅初望着窗外的校园,秋日的阳光依旧明媚,但他的心却如坠冰窟。

终于,在1960年,马寅初被迫辞去了北京大学校长的职务,这个沉重的打击让这位学者感到无比沮丧。

到了1982年的秋天,马寅初老先生的观点,终于迎来了国家的称赞,报纸上醒目地刊登着一条新闻:计划生育正式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

25年前,他曾为这个理念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今,他的理论终于得到了认可和实施。

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生育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每个城市的街道上都能看到宣传标语,30多年过去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开始显现,据统计,这项政策减少了约4亿人口。

我国的资源分配因此得到了明显改善,在教育方面,学校里的班级人数减少了,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更多的关注。

就业形势也发生了变化,由于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就业率有所提高,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了一个更好的平衡点。

然而,马校长却看不到这些变化了,他在1982年夏天就已经离世,如果老先生能看到今天的中国,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计划生育带来的五点启示

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计划生育这项国策也成为了一个历史,但马校长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这项不凡的国策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1.计划生育政策显示了人口政策可能对社会结构产生深远的长期影响,需要考虑短期目标和长远后果的平衡。

2.人口增长放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均资源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劳动力结构变化等经济挑战。

3.社会需要时间来适应新的人口结构带来的文化变迁,以及为家庭结构和观念的新变化做准备。

4.随着社会发展,调整人口政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灵活的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5.人口政策的制定即是基于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同时也是对公众意见的考虑,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

计划生育政策给我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启示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更全面、深入的思考方式,也为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参考信源:

0 阅读:48

见识乌托邦

简介:你遨游书海 见世界 见自己 得智识 立足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