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汉初三杰"之一,秦末汉初著名政治家、谋略家,西汉开国功臣。被后人誉为“谋圣”。
张良-左
我刘邦为什么能得天下?他项羽怎么就失了天下?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五月,刘邦已经君临天下功成名就,在洛阳召开酒会,喝高了之后心情奔放,向着群臣发了个世纪之问。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
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这便是“汉初三杰”的由来。
张良的先人是韩国人。《史记》《汉书》史籍记载,张良本为战国时期韩国贵族,其先人曾“五世相韩”,即张良的祖辈有五人先后担任过韩国的国相。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年),父亲张平去世。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所灭。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
秦军铁蹄踏平韩国之后,在故土之上设立颍川郡,郡治定在阳翟。就在此时,张良的弟弟突然病重离世,他心如刀绞,亲手为弟弟料理后事,将家产悉数变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生活了十数载的郑城。
张良
张良辗转来到陈地(今河南省东部的淮阳),只见此地文风鼎盛,儒士云集,办学讲礼之声不绝于耳。他心中一动,决定在此拜师学艺,以求得真知灼见,同时寻访志同道合之士,共谋大业。
于是,张良拜陈地一位德高望重的儒生为师,勤学好问,孜孜不倦。他深入钻研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各家的学说,力求融会贯通,博采众长。然而,令他深感遗憾的是,他遍寻典籍,却未能找到一本兵书,以助他谋划天下大事。光阴荏苒,一年光阴转瞬即逝。这日,先生将张良召至跟前,语重心长地说道:“吾教过诸多学子,然汝乃其中最为出色、最有抱负之人。如今吾所知之学问,已悉数传授于汝,此地再无更多助益。望汝另寻高就,以求更广阔之天地。”张良闻言,感激涕零,拜别恩师,踏上了新的征程。
张良也认为不能在陈地永远地待下去,便跪下磕头道:“一年来,承蒙恩师倾囊教诲,学生受益匪浅,终生不忘。先生接着说道:“在东夷的仓海有我的一位好朋友,现在是秦朝的一名官吏,人称仓海君,他与你有同样的抱负,你去找他吧。”
于是,张良挥泪拜别了先生,不日,张良来到仓海。这仓海本是一处海滨小镇,张良打听仓海君其人,竟无人不晓。张良见到仓海君,介绍了自己的身世,转达了陈地老师的问候,说明了来意。仓海君与张良一见如故,待他格外热情。两人相谈甚欢,引为至交。仓海君道:“像你这样的义士,实在可敬可佩。我们本地有个壮士,说不定能为你所用,仓海君饮了一杯酒,接着说:“这壮士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常年出海打鱼,练就了健壮的体魄和剽悍的性格,力能千斤。
张良听罢,急求仓海君代为引见。于是,仓海君便唤来壮士,壮士不禁对张良万分佩服。两人推杯换盏,结为生死弟兄。
秦始皇二十九年,即公元前218年之际,始皇帝嬴政率领着浩荡的人马,踏上了离京东巡的征程。张良在得知秦始皇的巡游队伍即将穿越阳武之地,便与壮士携手,精心锻造了一枚投掷用的铁锥。此锥沉重异常,重达百二十斤,换算成今日之度量,约莫五十斤之巨。他们巧妙地将其藏匿于博浪沙的茂密树丛之中,那里沙丘起伏,形如波涛翻滚,因而得名博浪沙。张良在行动前深吸一口气,平复了内心的波澜,转而向壮士言道:“今日之举,无论成功与否,贤弟都已为天下苍生报了血海血仇,必将名垂青史。然皇帝若遭此一击,官府必将四处搜捕,我等不可久留。你我兄弟二人就此别过,你回仓海照料老母,我亦将远离此地,另寻生路。”言毕,二人眼中泪光闪烁,依依不舍地告别。
刘邦左-张良右
壮士奋力投掷铁锥,那锥子犹如流星划过长空,精准地击中了那辆金碧辉煌的车舆。然而,命运似乎与张良开了一个玩笑,那车舆竟是秦始皇的副车,真正的秦始皇得以幸免于难。事后,秦始皇震怒之下,下令悬赏通缉刺客,张良不得不隐姓埋名,悄然藏匿于下邳之地(即今日江苏睢宁之北)。
一日黄昏,张良闲步沂水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到桥下把我的鞋子拾上来!”张良愕然,心想,这老者真无礼,但他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跑到桥下,违心地把鞋子拾了上来。张良正要把鞋子递给老翁,老翁却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此时的张良因而强压怒火,单膝跪于老者身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不曾想老者非但不谢,反而仰天大笑,径直离去。张良呆视良久,心中满是疑惑,却又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蹒跚着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五天后天亮时,又来此桥见我。”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应诺下来。
第五天,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见老者早已提前来到桥上,并一脸怒气地斥责张良说:“与老人有约,怎么可以误时?五日后你再来吧!”说罢离去。又过了五天,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而老人仍约定五日后再来桥上。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这次他终于通过了考验,老者高兴地说:“与老人约会,就应该这样。”说完,老者从怀中取出一卷书送给张良,说:“读此书,把它研读透彻了,将来可以做帝王之师,说完便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的黄石公,亦称“圯上老人”。
黄石公左-张良右
张良自得圯上之书,便在下邳专心研习。此时天下发生了两件大事,一、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至平原津生病。七月丙寅日,秦始皇死于沙丘平台。二、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征发淮河流域的900名贫苦农民去防守渔阳(今北京密云)。佣农出身的陈胜和贫农出身的吴广被指定为屯长。当他们走到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的时候,连绵的阴雨把他们阻隔在这里,不能如期赶到渔阳戍地。按照秦法规定,误了期限就要全部被处死。陈胜、吴广二人商议:“今亡(逃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于是决定起义反抗暴秦的统治。刘邦在沛县、项梁在吴、彭越在巨野也先后举事,全国性的反秦局面形成了。
此时身处下邳的张良听说四方兵起,走到留邑,碰到了刘邦所率领的几千人马。他对刘邦早有耳闻,又见其手下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等一班文臣干将甚有气象。在交谈中,刘邦对军机、治国、朝代兴衰等都能一一体会,点评精到。张良不禁感叹:“沛公气概,天下难寻。”心中暗暗决意辅佐刘邦。由此开始了两人君臣和合的序幕。
张良眼见秦末起义的形势日渐明朗,便决心复兴韩国,于是向项梁提出请求,希望立韩国的公子韩成为王。项梁也想开辟反秦的新势力,便任命张良为韩司徒,并率千余人进军颍川地区。
刘邦军经砀、阳城、杠里、粟地、昌邑,到达开封,并与张良会合。原来张良自与韩王成进入韩国故地后,因兵力有限,一些城池得而复失,进展并不大。得知刘邦挥师西进,在开封受阻,便率军协助刘邦。张良以为开封城高池深,难以攻破,不如派少量军队包围开封,虚张声势,并不强攻,以引诱秦军来援,并事先在开封西边设伏,必能成功。
刘邦军顺利行至南阳郡宛城,刘邦急于入关,见宛城坚固,一时难以攻取,便打算绕过宛城继续西进。张良认为不妥,劝道:“主公不想进攻宛城,想来是急于入关。但前途还有多股秦军,险阻甚多;而宛城人口众多,物资丰足,若宛城军从背后攻击,我军将进退两难,更不用说灭秦了。所谓欲速则不达,请主公三思。”刘邦似有所悟,急令各军连夜疾行。
正值刘邦军顺利进军时,秦朝内部发生了一场政变:赵高逼死秦二世,立子婴为秦王;子婴则捕杀赵高。
刘邦进军关中的进程能够如此顺利,除了秦军主力都在疲于应对项羽军队以外,重要的是在进军途中,刘邦诚恳地接受了张良等人的建议,在此期间,张良还建议刘邦召集父老豪杰,与之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通告四方:“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安诸如故。凡吾所以来,非有所侵暴,勿恐。”另外,还派人与秦吏一起巡行各地,晓谕此意。这一系列措施博得了秦民的一致拥戴。
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采取的安民措施,不仅争取到秦故地人民的支持,更为他日后经营关中,并以此为根据地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陈胜起义军
公元前206年,历史的车轮驶向了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项羽率领诸侯大军至此,雄姿英发。然而,刘邦早已洞悉先机,命令守军紧闭关门,犹如一道铜墙铁壁,将诸侯军队拒之关外。项羽得知刘邦已攻下咸阳,项羽心中怒火中烧,恰逢刘邦部下曹无伤暗中密报,犹如火上浇油:“沛公有意在关中称王。”
同年十二月,寒风凛冽,项羽大军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一举攻破函谷关,进驻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涧东北),誓要与刘邦一决雌雄。此时,项羽的小叔父项伯,却悄然来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张良。原来,项伯当年因逃避罪责,曾在下邳城藏匿,幸得张良出手相救,两人因此结缘,成为知己。项伯私下会见张良,本是希望他能随自己一同离去,远离这场纷争。然而,张良因仁义之心,不愿背弃刘邦,转而将此事告知刘邦。张良献计,请项伯向项羽转达刘邦的善意,以化解这场一触即发的战争。刘邦闻此计,心生一计,与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以巩固双方的关系。项伯深受感动,遂建议刘邦第二日清晨亲自前往项羽营中赔罪,以示诚意。刘邦听从项伯的建议,次日清晨,他亲自前往项羽营中,向项羽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和诚意。这一举动,如同春风化雨,缓解了双方之间的紧张气氛,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
刘邦带着一百多人于鸿门见项羽,向项羽谢罪。项羽留下刘邦饮酒。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暗示项羽杀掉刘邦,但项羽沉默不见。于是出去召来项庄,让他自请舞剑趁机刺杀,项庄拔剑起舞,但项伯也拔剑起舞,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一时无法刺杀刘邦。张良眼见情况危急便去营口找樊哙保护刘邦。樊哙冲入营帐打断了项庄的刺杀。
后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刘邦趁上厕所的时机,把樊哙叫了出去。(有猜测樊哙之言为张良教导)
樊哙建议刘邦趁机逃走,刘邦便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解释刘邦恐惧项羽的责备,已经回到军营了。如此在项伯与张良的帮助下,刘邦与项羽在鸿门宴之中有惊无险。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恃强凌弱,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统辖梁、楚九郡,他“计功割地”,分封了18位诸侯王。刘邦被分封到偏僻荒凉的巴蜀,称为汉王,刘邦心中十分怨恨。项羽违背了楚怀王“谁先攻人关中,谁就做关中王”的约定,而把实际的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用以遏制刘邦北上。
同年七月,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这样,就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了。刘邦依计而行,烧掉了沿途的栈道。
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
项羽闻知刘邦平定三秦,怒不可遏,决定率兵反击。 张良早已料到这一点,于是,寄书蒙蔽项羽,声称:“汉王名不符实,欲得关中;如约既止,不敢再东进。 ”同时,张良还把齐王田荣谋叛之事转告项羽,说是“齐国欲与赵联兵灭楚,大敌当前,灭顶之灾,不可不防啊。”意在将楚军注意力引向东部。项羽果然中计,竟然无意西顾,转而北击三齐诸地毫无生气的腐朽力量。
不久,项羽于彭城杀死了韩王成,使张良相韩的幻梦破灭。 同年冬,张良逃出彭城,躲过楚军的追查,回到了刘邦的身边,受封为成信侯, 此后,便朝夕相随汉王左右,成为画策之臣。
前205年(汉高祖二年)春,刘邦接连收降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昌、魏王豹和殷王卬[áng]五个诸侯,得兵56万。同年四月,刘邦乘项羽集中力量攻打田荣之机,率兵伐楚,直捣楚都彭城。
前204年(汉高祖三年)冬,楚军兵围汉王于荥阳,双方久战不决。楚军竭力截断汉军的粮食补给和军援通道。汉军粮草匮乏,渐渐难撑危机。这时的韩信却在北路战线上顺利进军,势如破竹。他先是平定了魏、代、赵、燕等地,接着又占据了齐国的故地,欲自立为齐王,使人禀告刘邦求封说:“齐人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边又与楚相邻,如果不设王,就难以镇抚齐地。望能允许我为假(代理)齐王。”
刘邦一听,不由得怒气上冲,当着使者的面,破口大骂道:“我久困于此,朝夕望他前来助我,想不到他竟要自立为王!”当时,陈平正坐在刘邦的旁边,陈平与张良清醒地认识到,韩信的向背对楚汉战争的胜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况且,韩信远在齐地自立为王,刘邦鞭长莫及,根本无力阻止。于是,陈平连忙在案下轻轻踩了他一脚,刘邦亦精明,反应亦快,立即感悟先前失言,于是改口骂道:“大丈夫既定诸侯,就要做个真王,何必要做假王!
同年二月,刘邦派张良拿着印绶去齐地封韩信为王,并征调韩信的军队击楚。授印齐王,刘邦笼住了韩信,成功地解决了汉内部的权位矛盾,”稳住韩信以后,楚汉战争的形势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前203年(高祖四年),汉对楚已逐渐形成合围之势:韩信据齐地不断袭击楚军,彭越又屡次从梁地出兵,断绝楚军的粮道。楚军兵疲粮竭,项羽无奈,终于送回了被扣押的刘邦的父亲与妻子儿女,与刘邦讲和。双方商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立约解甲归国,各不相犯。项羽如约拔营东归,向彭城而去。
这时张良以一个政治谋略家的深邃眼光,看出了项羽腹背受敌、捉襟见肘的处境,便与陈平同谏汉王道:“如今汉据天下三分有二,此时正是灭楚的有利时机,宜猛追穷寇,毕其功于此举。否则放楚东归,如放虎归山,必将遗患无穷。”刘邦采纳的张良的意见,亲率大军追击项羽,并令韩信、彭越合围项羽。
汉军各路兵马陆续会集垓下(今安徽灵璧县沱河北岸)。韩信先用“十面埋伏”之计兵围项羽于垓下,继而又用“四面楚歌”之计瓦解了敌兵士气, 终于打败项羽,迫其别姬、自刎。自此这场战役以刘邦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前202年(汉高祖五年)二月,刘邦称帝,史称汉高祖。国基初奠,天下始定,定都何处?这无疑对新兴的西汉王朝的巩固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一天,一介戍卒齐人娄敬从西域返回洛阳,求见刘邦,陈说关中的地势险要,劝刘邦定都关中。而那些六国旧臣们则主张建都于洛阳,纷纷劝道:“东都洛阳,绵延几百年。东有成皋,西有崤[xiáo]函、渑池,背靠黄河,前临伊、雒二水,地理形势坚固易守。
张良这时就说:“洛阳虽有这些天然的险要,但它的腹地太小,方圆不过数百里;田地贫瘠,而且容易四面受敌,非用武治国之都;关中则左有崤函之险(即崤山与函谷关的合称,相当于今陕西潼关以东至河南新安县地),右有陇蜀丛山之溢,土地肥美,沃野千里;加上南面有巴蜀的富饶农产,北有可牧放牛马的大草原。既有北、西、南三面的险要可以固守,又可向东方控制诸侯。诸侯安定,则黄河、渭水可以开通漕运,运输天下的粮食,供给京师所需。如果诸侯有变,就可顺流东下以运送粮草,足以维持出征队伍的补给。这正是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啊!支持娄敬的主张。
张良的分析全面而深刻深得刘邦信赖肯定,因而汉高祖当即决定定都关中同年。八月,刘邦正式迁都长安。
自从刘邦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论功行封时,按级班爵,汉高祖刘邦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谦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苏沛县),刘邦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张良韩灭家败后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
张良擅长于谋略,刘邦的整个称霸过程中多次依靠他的计谋转危为安克敌制胜,因此他也被后世的人们称之为谋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