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视频咱们跟着《黑神话·悟空》来到了山西大同“大隐于世”的善化寺。善化寺的古朴与宁静反而增添了它的神秘,寺中的一座辽代结构的建筑和三座金代的结构建筑,更是让这座寺院有着历史的沧桑感。今天,咱们就和您一起去看看,善化寺里那些国宝级的古建筑。
善化寺是始建于唐代,当时的唐明皇李隆基赐名“开元寺”,这个名字一直用到了后晋才改叫“大普恩寺”,到了明英宗朝进行过一些大规模的修缮,之后改名为善化寺。
善化寺位于山西大同古城南门内边,整体是坐北朝南。在寺院的中轴线上依次是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善化寺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辽金寺院”。同时,还基本保留了唐代建筑的布局,这在全国寺院中是非常难得的。
山西大同这个地方最早是在东汉和东晋时期,就已经有寺院和僧侣活动了。大同最早的寺院叫“通光寺”。通光寺是东汉明帝时期建的,一直到了清雍正年间,部分建筑被毁。后来乾隆皇帝又进行了重建。一直到了新中国成立后,通光寺里面还有20多位僧侣,再后来,通光寺被改成了一座小学。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这座可怜的寺院仅剩下的一座大殿也被“小将”们毁了。
现在咱们来到的位置是善化寺南门的小广场。在这里有一块“五龙壁”,大同现在有三座这样的五龙壁,现在咱看到的这一座原本是在兴国寺门前的,它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在上世纪80年代被迁到了善化寺,然后在2009年的时候被移到了现在的地方。
这座明代五龙壁长19.9米,高7米,厚约1米5。整个壁面采用的是五彩琉璃镶嵌,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中间是五条琉璃巨龙。龙身的形态各异,或盘旋回绕,或上下翻飞,在左右两边还各有一条升龙和降龙,都是侧面像。龙头在上,龙尾在下的为“升龙”,龙头朝下的是“降龙”。最引人注目的是中间的这条金色的“团龙”,龙头平视前方,身盘绕龙头,仪态威严,这种形制的龙是最尊贵的一种。
古时象征着皇帝的庄重威严,是不可乱用的,即便是距此半公里外的代王府前的“九龙壁”也都没敢用正龙,五条龙都是四爪龙。因为只有皇帝才能配五爪龙,皇帝之下也只能是四爪龙。在五龙壁下部是须弥座,上面雕刻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有牛、马、蛇、鼠、兔、狗等,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壁顶是采用的仿木构建筑形式,脊的两端有鸱吻和垂兽,下部是屋檐斗拱。
在五龙壁正对面就是善化寺的山门。善化寺的山门是全国现存最大的金代山门。有一种说法是,最初的善化寺是有一个临街独立的山门的,后来因为毁于战火,就把天王殿直接改成了山门。门前面有一对1米多高的石狮。这两只石狮是半蹲的造型,嘴巴大张,伸着小舌头还相互对望,看起来温顺可爱。石狮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它代表着祥瑞。在佛教寺院前摆放狮子有驱邪、避难的寓意。
善化寺现在是不需要购买门票的,走进山门就是天王殿。里面是明代塑的四大天王塑像。跨进天王殿。7米多高的四大天王塑像端坐两边,非常壮观。持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拿着宝剑的南方增长天王;拿着蛇或是拿着赤龙的西方广目天王;还有拿着伞的北方多闻天王。
您瞧,善化寺的西方广目天王,可有名了。只见他尬笑露齿,手指竟然还做出了“OK”,姿势斜视前方,造型颇有喜感。被很多网友亲切地称为善化寺“显眼包”。四大天王的职责是镇压作恶的鬼神,在佛教宇宙里,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山的四周是大海,海的四面又各有一部洲,分别由四大天王率部镇守。东方持国天王镇守“东胜神州”,北方多闻天王守护“北俱芦洲”,南方增长天王守护“南瞻部洲”,西方广目天王镇守“西牛贺州”。
神话小说《西游记》里的地理就是这里来的,所以佛教寺院的四大天王,有守护寺院的意思。同时因为他们手中分别拿着宝剑、琵琶、伞和蛇,也有谐音“风调雨顺”的寓意。
从山门出来前面就是“三圣殿”。这也是一座金代木构建筑建在一米多高的砖石台基上。大殿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大殿的外立面最引人注目的是前后檐下的4个硕大的补间斗拱。这是一种在辽金时期非常流行的斜拱。这种斗拱主要是承重的作用,同时具有装饰的效果。目前,只有辽金时期的建筑才能看到这样的建筑构件。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只有辽金时期的建筑才会有这样的斗拱部件呢?有专家认为,这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建筑结构的支撑,与中国传统斗拱相结合的产物。现在这样的斗拱经过三圣殿保存至今,显得弥足珍贵。大殿内的佛坛上供奉着“华严三圣”的塑像,这是金代的旧物。中间是金身的毗卢遮那佛,左侧是普贤菩萨,右侧是文殊菩萨。
“华严三圣”源于佛教典籍《华严经》,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形成的一种“信仰组合”。这种“信仰组合”始于唐代。在《华严经》中,毗卢遮那佛被描述为以无言的形式说法。而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则是佛的发言人,代佛宣言。其中,文殊菩萨是信仰和智慧的象征。他劝说修行,强调的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普贤菩萨是以他的行为作为示范,展现彻悟一切众生的慈悲愿望。他能够在各种情境中自如的帮助众生,达到普度众生的目的。说白了,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总体其实就是这位毗卢遮那佛,这是佛教中智慧与慈悲的统一,也是“华严三圣”中的最高的体现。
从唐代以后,随着“华严三圣”信仰的传播和流行,以毗卢遮那佛为中心,左右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三圣造像”,作为修行者观想和礼拜的对象,就开始在石窟、寺院、经卷中大量出现了。
在“三圣殿”内西侧,是一块文物价值极高的金代碑刻,这就是咱们上期介绍善化寺历史的《大金西金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碑文是南宋出使金的史臣朱弁所写的,所以这块石碑也被称为“朱弁碑”。在这上面记载了善化寺在辽金战火中被毁,一直到重建的过程。
金天会六年(1128年),已是花甲之年的圆满和尚化缘筹集资金,与僧众用15年重建了被毁的这座寺院。当时,被软禁在这里14年的南宋使臣朱弁亲眼见证了这项旷日持久的工程。在这期间,朱弁也曾数次断然拒绝金国人高官厚禄的诱惑,誓言宁死不做金朝官,冬去春又来,就在这座寺院重修落成之际,已成为挚友的圆满和尚邀请朱弁为这座寺院重修这件事撰文,于是就有了这篇碑记。
在“三圣殿”内采用辽金时期流行的“减柱法”,而且是用到了极致,仅用4根粗柱子就支撑起整个大殿的梁架。这样的设计到现在也是非常大胆的,实在是有点“炫技”的感觉。这样的的建筑结构在增加大殿内礼佛空间的同时,却也破坏了结构的平衡性,是影响建筑的耐久度的,所以后人实在是对当初的这个设计不放心,于是就在大殿内的前后各增加两根辅柱,来减轻建筑大梁的压力。
“三圣殿”的顶部采用“彻上明造”,也就是把大殿的梁架完全暴露在外面,梁架上的每一处榫卯都展现着力与美的碰撞,让现在的人们惊叹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智慧与非凡的创造力。
下期咱们继续跟着“黑神话·悟空”来探访山西大同善化寺的其他建筑。
【本页图文和视频是“巡游华夏TourChina”原创,全网版权监测中,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