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疤面煞星》中,阿尔·帕西诺出色地演绎了一位古巴移民“托尼”,他从社会底层艰苦奋斗,跃升成为赫赫有名的黑帮大佬。但人生的戏剧性变化令他最终陷入了犯罪的深渊,步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影片主角“托尼”是那个特殊时代古巴底层难民的缩影,而不为大多数人所知道的是,这部作品背后还隐藏着一段真实历史的烙印——那就是1980年的“马列尔偷渡事件”。
古巴政府历来对国民出境限制严格,坚决反对任何偷渡行为,并对此采取了严厉的惩罚措施。
然而,在“马列尔偷渡事件”发生时,古巴政府却主动开放了位于古巴哈瓦以西50公里的马列尔港,让大量古巴人涌入美国。
一时间,数十万计的古巴人渡海来到佛罗里达州,其中不乏有精神病人、小偷、妓女、瘾君子等各类罪犯。
正因如此,佛罗里达州的犯罪率直线上升,原住白人纷纷逃离,城市血液渐渐被拉丁裔所置换。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美国的诡计在历史上,古巴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19世纪末的美西战争结束后,古巴在西班牙战败后被转让给了美国。
古巴岛与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仅隔着一条狭窄的佛罗里达海峡,这使得古巴在南北方向上覆盖了加勒比海与墨西哥湾的广大区域,地理位置不仅便利而且重要。
此外,古巴的自然资源极其丰富,这也是美国一直觊觎的重要因素。那个时候美国曾考虑将古巴直接划为一个州或海外属地,但经过深思熟虑后还是决定扶植一个傀儡政府,自己则作为幕后的掌权者。
可以说从20世纪初到1959年卡斯特罗革命成功这段时间,尽管古巴政府自称为独立政权,但在很大程度上,它更像是西班牙语的美国海外州。
1959年,卡斯特罗与他的起义军将巴蒂斯塔的独裁统治掀翻,创建了全新的古巴。开始的时候,无论是美国还是刚刚崛起的古巴革命政权,彼此之间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和克制。
不过,过了一段时间后美国觉得摆脱了巴蒂斯塔这个不靠谱的“队友”,或许并不是件坏事,两个月后美国正式承认了古巴新政权。
尽管卡斯特罗与美国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有根本的分歧,但他们仍希望在维护国家利益和政治军事外交独立的前提下,尽量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事情并没有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短短几个月后双方的关系就急转直下。美国对古巴实施了严厉的制裁、封锁和颠覆行动,这使得古巴不得不向苏联寻求庇护。
也就有了我们熟悉的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后来古巴导弹危机虽然得到和平解决,但它留下的间隙却深深烙印在古巴与美国之间。
美国对古巴施展一系列的强硬手段,比如封锁、禁运、颠覆,而其中最阴险的一招便是开启一场精心策划的人口迁徙。
那个时候的美国大开国门,欢迎任何来自古巴的政治难民,不论是因何种原因心向自由的古巴人,都有机会在美国这片土地上重新开始。
若他们有亲人在美国,那他们的根便更容易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与墨西哥、海地、牙买加等邻国相比,古巴人在美国生活似乎更为顺遂。
大量人才纷纷流失古巴人家族观念比较深厚,使得那些先抵达美国的古巴人,无论如何都要让家人和亲友也来到这片新大陆。
他们不仅为美国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的后代也在美国大放异彩。就这样,古巴与美国之间的嫌隙越结越深。
美国一边对古巴进行各种制裁,一边又竭力吸引其人才,这种行为让卡斯特罗愤怒不已。
但正在崛起的美国对古巴人才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再加上美国政府的明文鼓励,卡斯特罗也是无可奈何。
在那段时间里,古巴的大量人才尤其是那些在国内辛勤耕耘的高技能者,纷纷流向美国。
从那以后,古巴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原本因导弹危机而生的嫌隙,由于人口的迁徙更加深这道裂痕。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古巴的社会状况也犹如一团乱麻,各种矛盾与冲突逐渐浮出水面。首先古巴城市的犯罪率如同野火般蔓延,使得监狱和精神病院等机构压力山大人满为患。
与此同时,一些不为人知的灰色产业如妓院和赌场等,也在暗地里迅速扩张,卡斯特罗在面对这一系列棘手的问题时显得十分困扰。
他知道必须采取行动,但过于严厉的措施可能会引来美国的干涉,甚至颠覆他的政权。直到1980年春天偶然发生了一件事,卡斯特罗终于是借机狠狠地报复美国一把。
1980年4月1日阳光洒在哈瓦那的大街小巷,一场紧张的政治风波正在酝酿。6名古巴人脸上写满忧虑,不顾阻拦冲进了秘鲁驻古巴大使馆,寻求政治避难。
古巴政府得知后便要求秘鲁交出这6人,仿佛要掀起一场外交风暴。然而秘鲁大使馆却坚守着自己的立场,拒绝古巴政府的要求。
就在众人还不知道事情到底会是什么走向时,卡斯特罗却作出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撤离所有保护秘鲁使馆的古巴警卫,并鼓励人们自由进出秘鲁大使馆。
一时间大批古巴人像潮水一般涌入秘鲁大使馆,最多的时候人数达到了惊人的万余人,其中大多数都是底层人士和一些罪犯。
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情况,秘鲁使馆只得向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求助,以美国为首的这些国家仿佛是看到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首先是公开指责卡斯特罗的“倒行逆施”,接着又顺风使舵地发表声明,表示愿意接纳在秘鲁使馆寻求“避难”的古巴人,这一次卡斯特罗终于被激怒决定放大招。
马列尔偷渡事件1980年4月,经过深思熟虑卡斯特罗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定开放哈瓦那西部的马列尔港口,宣布那些渴望前往美国的人们可以通过这里进行偷渡。
与此同时古巴政府还采取另一项措施,将监狱中的犯人和精神病院的病人释放出来,但有一个条件,就是这些被放出来的人必须签署一份承诺书,承诺在2-3周内离开古巴,否则将再次失去自由。
马列尔港口距离美国迈阿密仅有200公里的距离,而迈阿密已经收留了许多古巴难民,因此成为了偷渡者的首选目的地。在1980年10月结束之前,大约有15万古巴人成功偷渡到了美国。
这批移民中有一部分人的素质并不高,据推测其中有2-5万的罪犯、精神病患者、街头恶棍和妓女等。
换句话说,这次移民到美国的多数并不是知识精英,而是普通的劳动人民和失业者,甚至包括一些素质低下的社会渣滓,这些人显然是被卡斯特罗特意“送”给美国的。
待后知后觉的美国发现时已是为时已晚,但也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吞,谁让你当初使坏许下那样的承诺呢?
后来无法忍受的美国政府,果断地对《古巴情况法》进行修订,以著名的干脚湿脚政策取而代之。
这个政策的核心就是那些在陆地上被捕的难民会被授予绿卡,而在海上被海岸警卫队捕获的不仅无法获得绿卡,还要被关押起来。
卡斯特罗却趁机将古巴全国的监狱和精神病院清空,为自己减轻了负担,自那时起古巴在社会治安的维护上,在拉丁美洲的国家中堪称楷模。
马列尔偷渡事件却为美国迈阿密带来了无尽的噩梦,这些偷渡者中不乏流氓无产者,许多人在踏上美国的土地后便开始犯罪,导致迈阿密的刑事案件数量急剧上升。
众多罪犯在离开古巴监狱后不久又再次落网,迈阿密的监狱人满为患,此外迈阿密还成为拉美毒品流向美国的重要关口。
大量毒贩的资金流动在推动金融行业繁荣的同时,也使得这座城市拥有度假天堂、金融中心以及犯罪天堂等多重复杂的身份。
60年代迈阿密的白人欧洲裔人口占据了90%,但到1980年偷渡事件后这一比例急剧下降,传统的英美白人人口已不足十分之一,被拉美后裔实实在在地占领。
后来美国与古巴就移民问题又多次交锋,经过无数次的协商与让步,终于达成一项共同认可的协议。
2015年7月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漠与隔阂,美国与古巴的关系终于破冰,外交关系得以恢复翻开两国关系的新篇章。
现如今,距离那场震惊世界的“马列尔偷渡事件”已经过去快半个世纪,迈阿密市也从那个小渔村蜕变成全球瞩目的超级大都市。
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犯罪率依然高居不下,贫富差距犹如鸿沟。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