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专家阎崇年,称满清入关为民族融合,小伙愤怒掌掴:绝不道歉

夏有南风 2024-08-08 20:36:49

文丨喃风 编辑丨喃风

2008年10月,无锡新华书店外头人山人海,可不是什么促销活动,而是清史专家阎崇年办签售会。

粉丝们排着长队,就为了求他一个签名,场面那叫一个火爆。

可谁也没想到,就在这热闹的签售会现场,一个30多岁的小伙子突然从队伍里冲出来,一把抓住阎崇年的衣领,二话不说,上去就是一个耳光。

这小伙子名叫黄海清,是个明史爱好者,他对阎崇年的一些观点表示不敢苟同。

特别是关于清朝入关和康熙评价的部分,那叫一个深恶痛绝,认为阎崇年这是在美化清朝,贬低明朝。

这事儿一出,立刻引发了轩然大波。

有人说黄海清太冲动,观点不同也不能动手打人啊;也有人说阎崇年自己“带节奏”,身为史学专家却信口开河,被打属实活该。

其实,阎崇年被掌掴事件,远不止是个人恩怨那么简单。

它背后反映的是大众对历史的不同解读、学术争议的边界,以及咱们在面对分歧时,理性表达的重要性。

咱们先说说阎崇年,这位老先生出生于山东蓬莱的一个渔村,1956年考进了北师大的历史系,专攻清史和满族学。

他早年的时候还曾师从史学大家白寿彝,上世纪80年代初进入北京社科院的研究所潜心研究清史。

他发表过不少关于清代的论文集,其1983年写的《努尔哈赤传》在学术圈也是小有名气。

不过真正让阎崇年火遍大江南北的,还得是2004年他登上了央视的《百家讲坛》。

说起《百家讲坛》,很多人第一想到的肯定是易中天老师,但阎崇年也不可小觑,他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系列,曾是“节目收视率历史之最”。

他那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深入浅出地讲解历史,让《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一路飙升,阎崇年也成了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

但或许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加上文学圈子本就是一个争辩性很强的一个圈子,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看法。

随着阎崇年越来越火,他的某些观点也慢慢引发出不小争议,一些同样喜欢历史的观众纷纷对他表示质疑。

特别是他在节目中提出"清军入关是为了促进民族大融合"的观点,更是引来不少质疑。

不少网友认为,清朝入关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些惨案,难道是假的吗?说好的民族融合呢?

然而面对质疑,阎崇年并没有选择去正面回应,反驳这些看法,反而对 "扬州十日"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这下子,反对的声音更大了,这都是有史料记载的,而且还不止一本史书,这怎么能假呢,所以很多人开始认为他这是在强行为清朝洗白。

但争议归争议,大家争辩的越是厉害就越有话题度,阎崇年的人气也就越来越高。

他趁热打铁,把节目内容整理成书,一本接着一本出版,《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而且每本书的畅销量都不低。

不过这下子,一位叫做黄海清的观众却是坐不住了。

黄海清本人就是个明史迷,对阎崇年的观点本来就看不顺眼,也是在网上质疑阎崇年质疑的最坚定的人之一。

他不仅在网上质疑,甚至在线下也想和阎崇年“辨上一辨”,比如阎崇年2007年时在上海浦东图书馆办讲座,黄海清就曾特意跑去“踢馆”。

讲座之后的提问环节,黄海清在台下接连抛出三个问题,直指阎崇年观点的软肋。

可70多岁的阎崇年做惯了“专家权威”,哪曾遇到过这样不给面子的人啊,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露了怯,只能顾左右而言他,根本不正面回应。

这可把黄海清气坏了,就想拉着阎崇年好好辩论一番,可阎崇年这时候放话了,想跟我辩论,就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你得是研究清史的专业人士;第二,你得有自己的学术著作;第三,你还得参加过至少三次国际学术会议。

这三个条件,直接把黄海清“拍死”在沙滩上。

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历史爱好者,虽然喜欢研究历史,但毕竟是个业余的,跟阎崇年这些专业学者根本没法比。

也许是咽不下这口气,黄海清选择了最不理智的方式,在2008年阎崇年无锡签售会现场给了阎崇年一耳光。

事后,黄海清被处以15天的拘留,但他却一点也不后悔,还公开表示:“我不后悔,也绝不道歉!我打的就是阎崇年!”

阎崇年被打事件,之所以会引起如此大的关注,是因为它触及了我们社会中的一些敏感问题。

正如著名历史小说作家、中国作协成员郭宝平老师所说的,历史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

历史事件的解读,往往会受到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和研究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很难有一个绝对客观的标准答案。

阎崇年作为历史领域的专业学者,当然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观点,但他也不能忽视自身所背负的社会责任。

如果只是为了博眼球、赚流量,而刻意歪曲历史,甚至伤害民族情感,那就真的是“翻车”了。

另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学术争论应该是理性、平和的。

黄海清掌掴阎崇年,固然是错误的,但这也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同观点的时候,应该保持冷静,用事实和逻辑说话,而不是诉诸暴力。

最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历史,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这才是阎崇年事件留给我们的最大思考。

历史不是用来“控评”的工具,更不是用来挑起仇恨的武器。

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去认识历史,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

毕竟,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反思历史,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阎崇年

扬子晚报:《2008文坛四表情四怪象:阎崇年遭掌掴讨"说法"》

0 阅读:10
评论列表

夏有南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