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20世纪50-60年代,一个戴着墨镜、目光如炬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他就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帅、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陈毅以强硬果敢的作风和非凡的外交才能,为新中国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可。
然而,人们对他总是戴着墨镜的原因却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周总理建议他戴墨镜在会议上偷偷休息,也有人说是毛主席嫌他杀气太重不适合外交。直到2001年陈毅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陈毅之子陈小鲁才揭开了谜底。
从校园到战场:革命道路的选择陈毅,1901年出生于四川乐至县一个封建地主家庭。
1919年,陈毅获得赴法勤工俭学的机会。在巴黎期间,他结识了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共同参与旅欧华人学生运动。
1923年,陈毅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陈毅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国共产党委员会书记。
同年,陈毅与周恩来、贺龙等在武汉成立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积极准备武装起义。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
陈毅任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政治委员,率部攻克南昌,创建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星星之火。起义部队后南下广东,陈毅转战于湘赣粤边,屡建战功。
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陈毅完成了从一个知识分子向职业革命家的转变。他投身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游击战争和万里长征,锻造成为一名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这为他日后担负新中国外交重任打下了坚实基础。
铁肩担道义:捍卫国家尊严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下,新中国急需一位能够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外交家。1958年,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一致决定,任命陈毅出任外交部长,主持中国外交工作。
陈毅虽然没有系统学习过外交,但凭借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很快就驾轻就熟,带领中国外交攻坚克难、力挽狂澜。他首次以外交部长身份出访即遭遇台海危机,美国派遣航母进逼台湾海峡,企图恫吓新生的共和国。
陈毅沉着应对,在罗马尼亚驻华大使馆的宴会上,面对记者刁钻的提问,他以铿锵有力的言辞表明立场:"如果美国硬要搞紧张,我们就搞得比他更紧张!"一席话传遍世界,让美国政客倒吸凉气,陈毅也因此获得"亚洲的敌人"称号。
此后,陈毅处理中美关系更加游刃有余。1962年,美国派出侦察机入侵中国领空,被我军击落。外国记者随即追问是用什么武器击落的,陈毅幽默地答道:"我们是用竹竿捅下来的。"妙语化解尴尬,赢得满堂喝彩。
在改善中日邦交方面,陈毅也别出心裁。1959年,日本议员松村谦三率团访华。陈毅知悉对方酷爱围棋,便提议在访问期间切磋棋艺。在棋盘上交流感情,增进了双方的了解与信任,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60年代初,中苏交恶不断升级。陈毅等领导人从国际形势出发,提出打开中美关系僵局的主张。之后,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总统1972年正式访华铺平道路。中美关系破冰,极大缓解了中国所面临的外交压力。
在陈毅的积极斡旋下,中国的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1963至1964年间,他先后出访亚非14国,与周恩来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同时,还制定了对外援助八项原则。这为中国争取第三世界国家支持打下了良好基础。到1965年底,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达49个。
"一个外交家如果不懂军事,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外交家的。"陈毅以军人的坚毅、政治家的睿智和外交家的韬略,平衡利弊,审时度势,捍卫国家尊严,书写了中国外交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墨镜背后的传闻:三种猜测的由来对于陈毅为何总是戴着墨镜出席重要场合,坊间曾流传过多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种猜测。
第一种猜测认为,这是周恩来总理的巧妙安排。据说,在一次重要会议中,周恩来发现陈毅因连日操劳而显得疲惫不堪。为了让陈毅能够偷得片刻休息,周恩来建议他戴上墨镜。从此以后,陈毅戴墨镜出席各种场合成了惯例。虽然缺乏确凿证据,但考虑到二人的革命情谊,这种说法不无可能。
第二种猜测则将原因归咎于毛泽东主席。一种说法是,毛主席认为陈毅目光太过锐利,杀气太重,容易引起外国使节的反感,不利于外交工作的开展。为了让陈毅收敛锋芒,毛主席叮嘱他戴上墨镜。
还有一种说法是,毛主席认为陈毅作为军人出身,容易流露出对外国记者的不屑,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外交纠纷,让他戴上了墨镜。尽管这些说法未得到官方证实,但考虑到毛主席和陈毅的关系以及当时的特殊背景,这种猜测也有一定道理。
第三种猜测的起因,是陈毅在罗马尼亚驻华大使馆的一次宴会上。宴会期间,一名美国记者问陈毅为何戴墨镜,陈毅随口回答道:"我这是朱德总司令的墨镜,我戴着它就是代表朱总司令来与大家见面。"此话一出,在场宾客纷纷会心一笑。
然而,正是这句看似玩笑的话,引发了外界的诸多联想。有人据此认为,陈毅戴墨镜是为了向世人表明,自己虽然身居外交部长要职,但仍是一名革命战士,军人的身份永远高于外交官。这种说法迎合了当时"以军领政"的时代特征,因而广为流传。
三种猜测各执一词,将陈毅和墨镜的关系解释得或具政治寓意,或存战略考量,无不彰显出这位开国元帅的独特魅力。也正是由于各方说辞难以求证,陈毅为何戴墨镜的原因迄今仍是个谜。直到2001年,谜底才最终揭开。
真相大白:革命情怀感人至深2001年6月,陈毅诞辰100周年纪念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会上,陈毅之子陈小鲁的一番话,揭开了父亲常年戴墨镜的真正原因。原来,早在20世纪30年代,陈毅在江西参加游击战争时,就因战争创伤导致左眼失明。
后来在延安整风时期,他的右眼又被诊断出白内障和青光眼。两只眼睛的视力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为了不影响工作,陈毅选择了隐瞒病情。他深知,在战争年代,一名指战员失去视力意味着什么。他担心自己会因此被调离前线,无法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因此,他忍着剧痛,坚持战斗在第一线。
在晋西北抗战时,陈毅的眼疾愈发严重,他在给妻子的信中这样写道:"两眼都不大好,尤其是左眼,简直成了'独眼龙'。"但他依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戴上墨镜,靠着顽强的意志力,继续指挥作战。
即便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陈毅也从未公开过自己的眼疾。在外人看来,他是一位意气风发的开国元帅,而不是一名伤残军人。
直到1972年,已经卸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因眼疾严重,不得不入院治疗。从医院出来后,他戏称自己是"半个瞎子加半个聋子",却仍以昂扬的斗志投入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陈小鲁的讲述,让人们终于明白,父亲常年戴墨镜并非什么谜团,而是一名共产党人的革命情怀的真实写照。对陈毅而言,个人的苦痛又算得了什么,他心中惦念的,始终是革命事业和国家命运。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对人民群众无比忠诚的高尚品格。
追忆父亲的点点滴滴,陈小鲁潸然泪下。在场嘉宾无不动容,现场一度陷入沉默。良久,雷鸣般的掌声响彻会场,人们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对陈毅同志的敬意和怀念。
陈毅戴墨镜的故事,是一代革命家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更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史的生动缩影。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淬火成钢,在风雨如磐中砥砺前行,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革命壮歌。
这种伟大的革命情怀,是新时代必须传承和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奋勇向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参考资料:
党史中的清廉故事|陈毅元帅的“约法三章”(澎湃新闻)从陈毅家书看元帅诗人的壮阔情怀(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硬骨头的中国外长!
陈毅元帅,1972年1月6日逝世,享年7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