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轨资源竞争加剧,中国“太空飞机”掠过欧洲,可机动部署卫星

老王的工匠铺聊武器 2024-08-14 22:34:50

不知道有多少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现如今航天强国对卫星轨道资源的争夺,已经有了升级的趋势,前不久我国利用长征6号甲运载火箭,将千帆极轨01组卫星首批18颗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而在此之前,同样是低轨卫星,马斯克的“星链”已经入轨了超过6600颗卫星。

所谓低轨卫星,就是在低地球轨道(LEO轨道),或者也叫近地轨道,运行的卫星系统,这条轨道高度距地面500到2000公里,目前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低轨卫星有8900多颗,有说法是近地轨道能够容纳的卫星数量上限是6万颗左右,这确实有争议,因为近地轨道的物理空间是很大的,理论上能容纳比这多得多的卫星数量,但频谱资源也是低轨通信卫星需要考虑的问题,所以我只能说这个说法“争议很大”。

但有一个事实是存在的,那就是中美都在发力布局低轨卫星星座,按马斯克的想法,“星链”的最终卫星数量可能要超过4万颗,现在我国正在布局的千帆星座,就被一些媒体称为中国版“星链”,目标规模在1万颗以上。

这意味着什么就不用我多说了。我甚至可以合理怀疑,有些国家在未来会对其他国家的在轨卫星下手,用激烈且不正当的手段来争夺卫星频谱和轨道资源。不为什么,就因为这些国家确实掌握了攻击卫星的技术,上世纪80年代美国就有这种技术了,还是用F-15一发入魂,本着“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原则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不过,事实上我们也大可不必过度担心,因为每一个能坐稳“五常”位置的国家,都有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那就是为任何潜在的战争、冲突与威胁做准备,无论是敌人是来自大洋彼岸,还是大气层外。如果我们的卫星被击毁了,怎么报复先不说,最先要做的就是赶紧让备用的卫星顶上,坚决不能让我国的卫星星座失能,这才是最重要的。那么,怎么做呢?

首先,是国内外媒体先后报道的,中国“超级神秘太空飞机”在欧洲上空被发现了。美国的“太空”“大众科学”等网站都已经密集炒作过这件事了,这些照片都是由“业余天文爱好者”拍摄到的。我就是很好奇,为什么他们那边的“业余爱好者”总是能拍到这些照片?我上次做有关空天飞机的节目时,也是说的“业余天文爱好者观测到”什么什么。美国的“业余爱好者”装备水平这么高吗?

不扯别的了,这一次这些航天科技媒体都在炒作这个叫“神龙”的国产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并且还声称观测到了尾部的“神秘设备”。“神龙”在我们国内的确是保密等级非常高的航天项目,到现在仍旧没有多少信息公开,基本上我们目前知道的就是有这个项目存在,并且名字确实叫“神龙”。至于说那个“业余爱好者”观察到的“神秘设备”,他认为这玩意可能是太阳能电池板,也可能是某种天线。

那么“神龙”和今天的话题有什么关系呢?警告!我又要发“暴论”了哈!这种可重复使用航天器技术,目前中美两国都在研究,如果我们未来要建造可以单机入轨的“空天飞机”,那这也是基础技术之一,而且这个技术路径最主要的作用就在于,它在成熟之后可以大幅降低人类进出近地轨道空间的成本,是人类大规模进入太空的前置技术之一。

而中美两国目前正在研究中的可重复使用航天器,也就是X-37B和“神龙”,都是可以搭载一定载荷的。X-37B的外形已经公开过了,就像一架小型航天飞机,其背部就是一个类似货舱的结构。我国的“神龙”目前还没有正式亮相,但之前被观测到释放了一些“神秘载荷”,也说明其是有内部空间容纳“货物”的。

那么,话说到这,大家就应该明白我想说的了,这种航天器可以作为快速补充损耗卫星的机动力量之一,或者我们反过来想,当我军在某一片陌生区域行动时,对应的上空若没有卫星经过,那么可以安排在轨运行的这类航天器,在相对应的空间临时部署一批卫星,在完成任务之后还可由它回收撤离,不影响其他卫星运行安全。

至于说航天器本身的发射方式,我认为还是要考虑技术条件,如果在那个时代已经可以制造单机入轨的“空天飞机”,那么其部署卫星的效率会比当前的固定发射场运载火箭要高,一次可携带的卫星数量,也不会比现代已经问世的机动发射运载火箭低。

如果在不具备单机入轨能力的技术条件下进行这种任务,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先把这种航天器提前部署到近地轨道上?哪里的卫星损坏失能了,就命令它前往事发地进行更换作业。不过这么做的话,这种航天器本身也会成为敌国的打击对象之一。要解决这个问题,那思路就只能将其做得足够大,能够容纳多种设备,包括防御以及自卫武器系统。“太空军事化”?抱歉,遵守这个规则的前提是大家都不把进攻性武器运上太空,所有国家的卫星都不会受到武力威胁。做不到这个前提,那我们就必须想办法自保。

当然我也得说,无论是X-37B还是“神龙”,这套技术在目前来说还处于研究阶段,很不成熟,距离真正的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目前没有技术去快速补充战斗时失能的卫星,除了前面提到的机动发射运载火箭之外,瑞典人最近琢磨出了一个新点子。

在上个月的范保罗航展上,瑞典空军向外界公开了一个计划,他们打算用JAS-39“鹰狮”多用途战机,挂载空射运载火箭,去发射重量大约在2公斤左右的小卫星进入太空。该项目被瑞典空军命名为“斯特拉(Stella)”。

空射运载火箭这个技术思路并不新鲜,是的,这种技术在冷战就已经存在了,但当时美国和苏联是打算用大型运输机去发射空射运载火箭,现在我国也有这种类似的技术,轰-6N可以挂载的空射弹道导弹,理论上就可以用来发射卫星。但是用JAS-39这种最大起飞重量仅有16.5吨的单发轻型机来发射卫星,这个想法确实很少见。

目前“斯特拉”计划还处在初期阶段,“鹰狮”的制造商,瑞典萨博集团的发言人也说了,他们也不确定这么干有没有成果。不过既然提出了计划,瑞典空军和瑞典国防研究局也在合作推进,并且也将该计划当做瑞典武装部队太空战略的一部分在推进,那么他们至少是会做一套PPT出来的。

这个计划最难的点,其实就是怎么让“鹰狮”这么小的身板去挂载空射运载火箭?这种火箭的体型限制会非常大,并且还要能与“鹰狮”的机载航电融合。光这个问题就足够瑞典人研究一阵了,更别提发射卫星还必须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测控网络。最终他们还是有可能让北约盟友参与这个项目。我个人认为,这个计划的最重要意义,就在于提供了一种可以快速部署卫星的思路。

其实我们不用把要求定的这么死,战斗机发射卫星有难度,那可以让体型大的轰炸机和运输机来试试,这对于中美俄这三个国家来说都属于是研究过的事情,有些还有实际产品,只是更换一下火箭载荷而已。

如果我们能用轰炸机、运输机这种大型军用飞机去发射卫星,那么从整备到卫星入轨所需的时间会相对较快,满足快速机动发射的需求,而且空射运载火箭相比较于从地面发射的运载火箭,具有较高的发射初速度,发射高度也是一大优势,这决定它可以消耗更少的燃料就能将卫星送入轨道。

只不过同样也受限于体型,运输机轰炸机再大也不可能把一枚长征5号那样的重型运载火箭挂起来,这样的空射运载火箭能一次发射的卫星数量,以及发射单颗卫星的大小,肯定是不如“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但它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快速发射、机动部署。

未来战争打的是什么?现在这个问题的答案并没有完全统一,但在任何时代,战争都是需要依赖情报的,在近地轨道运行的侦察、遥感以及气象卫星就能为军事行动提供大量有价值情报,如果没有这些卫星,就等于是我们比对手少了一个观察战场的视角,获取信息的维度和密度也就会弱于对手,这样就很可能导致单方向的信息透明。

但我们是不可能替对手决定打不打我们的卫星的,我们能做的,除了把对手的卫星也打下来之外,就是用技术手段快速更换失能的卫星,保持我们的卫星侦察和通信网络持续运作。而本期节目提到的两种方法,只是理论可行,实际是否可行,还需要用实践来证明。

0 阅读:95

老王的工匠铺聊武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