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第二阶段辛酉政变与太平天国的覆灭

侍儿看历史 2023-02-23 14:14:05

从咸丰病逝至甲午战争爆发,可以视作晚清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发生了这么几件大事儿和一件看似不大其实很重要的小事儿,分别是辛酉政变、某宗教信徒起义、收复新疆、洋务运动、中法之战。那一件很重要的小事儿,叫“巨文岛事件”。

1861年8月22日,咸丰皇帝病亡于热河行宫。

临死前,咸丰命令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肃顺,额驸景寿,还有原来的五个军机大臣中的四个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8人为“赞襄政务大臣”,辅佐年幼的接班人载淳,即为同治皇帝。

很有可能是对这八个人辅政还是不放心,咸丰又将自己刻有“御赏”和“同道堂”的两枚御印,分别赐给了皇后和懿贵妃,并颁诏说,此后新皇帝所颁的一切诏书,都要印有这两枚御印才能有效 。

这个懿贵妃就是后来的慈禧。

咸丰的这个安排蠢到了极点。

因为不管是古代政治还是近代政治,从来没听说过托孤托十个人(八个辅政+两个后宫)而能长久辅政的制度。顺治死的时候留四人辅政就互相倾轧,无法决断,而咸丰竟然用了十个人。所谓集体决策,从来就没法形成决策,必然会引起权力的争夺和第二次集中。而第二次集中就意味着咸丰的遗诏全部都是废话。

所以,如果非要给清朝这群皇帝的能力排名,把溥仪排除在外的话,咸丰是当仁不让的倒数第一,倒数第二是光绪。

清朝也是运气不佳,偏偏最要命的时候,前后出来两个超级废柴。

然而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这个愚蠢的安排,却被慈禧轻易破局。而破局的关键,就在于那两枚“御印”。

根据咸丰临死时安排,必须玉玺+两印才能称之为诏书,也就是说,慈禧实际掌握了盖印的权力,相当于明朝的司礼监掌印太监。

然而仅仅掌印还不够,合法的政变有三大要素,印鉴、诏书(政变事由)、禁军。

慈禧首先拉拢被咸丰排除出八辅政人选的实力派人物,在当时即唯一一位被排除出辅政圈的军机大臣文祥(相当于现在的班子成员)、咸丰朝顾命大臣僧格林沁和恭亲王奕䜣。以这三个人为朝中外援,打探消息,网罗罪证,给八辅政找茬。

然后让之前默默无闻的正黄旗都统奕環(不是这个字,实在没找到,是个言字旁)担任步兵统领衙门都统,主管九门禁卫。当然,奕環后来最出名的事儿并不是他参与这次政变,而是他的儿子是皇帝,即为光绪帝。步兵统领衙门都统这个官职在政变过程中出现频次相当高,清宫戏名人鳌拜、鄂必隆、索额图、隆科多、和珅等等,都担任过这个职位。这个职位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公安局长兼城管局长兼监狱狱长,从上到下权力极大,《茶馆》中的宋恩子最早就供职于这个衙门。

以上工作就绪,慈禧就开始动手了。

11月2日,慈禧勾结恭亲王奕䜣,里应外合,发动“辛酉政变”。咸丰遗诏顾命八大臣为首的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被杀。

11月11日,慈禧之子载淳继位,称为同治皇帝。慈禧以皇帝年幼为名,与皇太后一起垂帘听政,即两宫垂帘,实权则由慈禧与几个军机大臣分享。

正式掌权后,慈禧陆续干了这么几件大事儿。

一、干掉太平天国

很多人认为太平天国的转折点是天京事变,其实并不是,至少并不完全是。

即使是天京事变后,太平军仍然很有战斗力,数次攻打上海就发生在这个时期。主要的原因在于太平军控制了上海外围,很方便从洋人那里购买军火,这让太平军在后期的战力猛增。

左宗棠在攻陷湖州后上报朝廷,一战就缴获洋枪一万多杆。

清人夏燮在其《粤氛纪事》中记载:

1853年,太平军在攻打上海时,鉴于与上海领事即为英国驻华公使温那治建立的“友好关系”,并没有攻击其领事馆,而是希望他能帮助购买军火,温那治为便于再次进入南京,进一步了解太平军,当即便答应了。

随后,温那治便用两艘火轮船携带洋枪、火药由海道驶入南京下关,并“受重贿而归”。

1859年,苏松太道吴煦向江苏布政使王有龄禀告说:

“近闻洋商多愿贩运枪炮、火药售与长毛,希得重利者,万一镇江开市后,密迩金陵,更不可不防其渐。”

接着他建议王有龄调派水师大员,督带战船,于镇江以上进行拦截,在南京未拿下之前,不管中外商民船只,一律不准越过,否则就开炮轰击。

两年后,有人向吴煦禀告说:

“伪忠王谕令周庄、陈墓各乡官,限令赴沪采办洋枪一千杆、铜帽二十万、大红绉二百匹。该处董事亲见伪谕。”

为此,吴煦特别照会了英、法、美三国领事。

可外国人根本不鸟他,并没有采取任何的实际措施。

所以历史的真相往往很有趣,在太平天国存续的大部分时间内,其政权并不排外,相反,他们还跟洋人保持着相当不错的关系。

那么为什么后来洋人又不支持太平军了呢?

答案很简单,这个政权不靠谱。

举几个例子。

艾约瑟是英国伦敦会的一名传教士,早在1848年就来华传教,一呆就是五十多年。这个人算是个能人,精通各行各业、会多种语言。

1861年,艾约瑟去南京拜见洪秀全,开始了一场神学辩论,辩论的主题是:“上帝是否有形”。

洪秀全坚持认为上帝长得是他的模样,虔诚的信徒完全可以在朝拜时看见上帝的模样。同时,洪秀全坚称自己“上帝之子”的身份,要求艾约瑟等人承认他的神授地位。

艾约瑟从多个角度论证了上帝是无形的,但是洪秀全坚持己见。

艾约瑟一怒之下便离开了天京。在艾约瑟看来,洪秀全只是一个活在自己营造的“梦境里的人”,他从未试图从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中走出来。

之后,艾约瑟将和洪秀全见面的事宜向英国伦敦教会报告。教会认定了洪秀全所创立的“拜上帝教”属于异端,英国对太平天国的仇视由此而来。为保证正统基督教的纯洁性,伦敦教会多次向国王上表,希望国王惩治东方的异端分子。并称洪秀全是一个既不懂儒家思想又不懂基督教思想的人,拜上帝教是中国封建迷信和西方基督教的混合体。

再说说洪仁玕。

洪仁玕是天平天国领导人中最西化的,太平天囯九年,洪仁玕秉政之后,天朝规定了婚姻制度。男女双方由宗教官或主管官主婚,签署婚约,发给结婚证书,称为“龙凤合挥”,提倡一夫一妻制度。然而不久之后,他也效仿他哥开始疯狂找老婆,最高峰一年纳妾几十名,让他的西方朋友大为吃惊。

除此之外,天京事变中,南京城的洋人们也亲眼目睹了什么叫残忍。

而太平天国治下地区,基层管理混乱,经济破坏严重(《天朝田亩制度》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连清朝时期稳定茶叶供给也出现问题,影响了西方的利益。

基于以上原因,在太平天国后期,西方开始转向与清政府合作。

1860年6月2日,江苏布政使薛焕、上海道吴煦组织成立洋枪队(常胜军),第一任指挥官为美籍法军中尉弗雷德里克·沃德,中国史称之为华尔。

此后多支类似武装被成立,他们成为淮军之前保卫上海、抵抗太平军的中坚力量。

然而即便如此,后期太平军在洋枪、洋炮的武装下,战斗力相当彪悍,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860年5月15日,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率军合力击破江南大营,清军统帅和春自尽,江南提督张国梁、湖北提督王浚阵亡;

5月20日,太平军攻占两江总督临时驻地常州,何桂清弃城而逃;

6月2日,李秀成攻占苏州,江苏巡抚徐有壬阵亡。

而在同一时间,咸丰正在逃往热河的途中。

截至此时,太平天国在江北的实控范围达到了历史最顶峰,而此时的清朝已经是内外交困,如果洪秀全稍微有点进取心,清朝可能就缓不过来了。

但是洪秀全的理想并不是让全国人民去信天父,他的最大爱好就是待在后宫给老婆们作诗。这让他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白白浪费了这大好时机。

很快,他的报应就到了。

1861年4月8日,太平军安庆守将程学启在李鸿章孜孜不倦地劝降下降清,5月9日安庆失守,通往南京的大门被打开了。

更糟糕的是,这会儿的太平军主力都在东边,即苏州、上海方向,西侧比较空虚,更加速了太平天国的垮台。

洪秀全因为此事将干王洪仁玕、英王陈玉成二人革爵,引起二人极大的不满。

洪仁玕从此丧失权柄,开始一门心思的学他哥找老婆,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纳妾数十人,日夜花天酒地;而陈玉成则准备效仿石达开出走事件,率领其麾下主力去中原与捻军会合。

若陈玉成能够带着这支装备洋枪、洋炮的军队顺利到达中原地区,会合当地捻军,很可能中国历史要改写。

然而,就在陈玉成突围北上的途中,1862年5月15日,苗沛霖在寿州(今安徽淮南)诱捕陈玉成。

至此,太平军气数已尽。

咸丰是在1861年8月22日死的,而通过以上描述你就可以发现,在咸丰死之前的一年内,太平军取得了惊人的战果;咸丰死后,其却迅速败亡。

这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慈禧这个人最大的好处就是,她不懂的领域,她能放心交给懂的人去办。而在这一阶段她全权托付的人,就是曾国藩。

1861年12月20日,刚刚秉政一个月的慈禧以同治名义下诏,加曾国藩太子太保衔(从一品),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这是有清一代第一个非中央官员的汉人在活着的时候被加封太子太保。

同月她批准了曾国藩的进军方案,即:

“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属左宗棠,苏事属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

之后曾国藩按照既定方案大力扶植李鸿章,李鸿章聘请英国人为教习组建近代军队淮军,淮军在两年之内由六千人扩充到六万人,在1862年独立进行了虹桥、北新泾和四江口三次恶战,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成功守住了上海,让中外人士对淮军刮目相看。

李鸿章的成功,让慈禧大为赞赏,1863年正月,朝廷降旨李鸿章兼署五口通商大臣,奏设外国语言文学学馆于上海,是其创办洋务之始。

有了这支精兵,太平天国的寿命就进入倒计时了。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毙命,其长子洪天贵福继位,7月19日,湘军攻入南京城,将洪秀全挫骨扬灰,7月22日,李秀成在南京南郊被俘;10月25日,洪天贵福、洪仁玕等逃至江西赣州被俘,受凌迟处死。

未完待续。

0 阅读:38

侍儿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