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时,七十万国军被包围,蒋介石为何不及时下达撤退命令?

天曼聊历史 2023-02-26 07:26:05

1937年11月5日,淞沪会战最激烈的时候,日军第十军八万余人于金山卫登陆,虽经中国守军拼死抗击,甚至炮兵使用了出膛即炸的零线子母弹,但未能挡住如潮水般的日军,金山卫失陷。此举意味着日军插到了中国军队的后方,淞沪战场上的七十万国军有被日军全部包围的危险。但遗憾的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军队高层决策失误,延误了撤退时机,造成了淞沪战场上的国军大溃败,中国士兵伤亡惨重。

德械精锐师进驻上海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蒋介石没有及时下达撤退命令呢?首先肯定是政治上的,日军曾狂妄叫嚣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但淞沪会战从8月13日开打,到11月5日已经到了73天,如果中国军队能再多坚持7天,便可对日本政府形成面子上的打脸。其次把战略战役的最大希望寄托于西方列强的干预上,上海乃是国际都市,打的时间越长,越能引来国际干涉。最后蒋介石不相信日军灭亡中国的野心,希望在战场上挡住日军,从而与日本政府谈判。

可是军队一旦被包围,不是说下命令就能坚守的,尤其是当时的中国军队都是各地军阀组成的,已经有部分军队不顾命令偷偷后撤了。11月9日,阵地出现崩溃情况,总指挥陈诚下令总撤退,但是已经太迟了,数十万国军拥挤在几条撤退的道路上,成为日军理想的打击对象。

淞沪会战形势图

如果淞沪会战一开始,南京政府高层便能下定决心,抵抗到底,虽然也守不住上海,但中国军队至少可以从容撤退,形成纵深防御能力。

淞沪会战一开始便犯下了错误,原计划以闪电战方式消灭日军五千人的陆战队,但由于外交部由于谈判三次叫停战阵,以六师精锐之众迟迟不能消灭数千日军,遂使先机尽丧。

断壁残垣间的抗争

其次是战略战术问题,大兵团作战,当留精锐部队做突击用,对中国军队来说,当时最好的战法是以地方军阀部队抵在第一线做防守,以蒋嫡系精锐部队做预备队用,随时准备突击方可。但在当时军阀林立的情况下,谁都不想做第一线防守,只能大家排好队,一排排的上,一个师没了,另外一个师上,可是淞沪战场就像无底的黑洞,来多少人都照单全收,徒然造成士兵伤亡。

最后当然是能够及时撤退,制定好详细的撤退路线,保留有生力量在南京周围形成第二道防线。而不是寄希望于国际调停,耽误时间。事实上日本早已退出国联,当年的“九国公议”对日本根本没有多少约束力。

此次会战中国军队伤亡25万人,最激烈的时候一天打光一个师,但更严重的是国军中上万名基层军官的伤亡,一下子是补不回来的,这也造成了抗战中,整个中国军队的结构性缺陷。

0 阅读:15

天曼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