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狂的一首词,不仅抄李白、崔颢,连自己都抄,却成千古经典

诗词漫游有能力 2024-03-01 20:09:07

“化用”,是诗词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适度的化用,可以凝练我们的语言,扩展作品的内涵,可以推陈出新,可以将古人的诗情雅意潜移默化地融进我们的诗词中,使我们的作品既具有创新的闪光点,又具有典雅的艺术风格,从而焕发出一种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那么如何掌握这种创作方法呢?

一代文豪苏轼在他的名作《念奴娇·中秋》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展示。

《念奴娇·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初读这首词,是不是有些很熟悉的感觉?因为我们在其中可以看到其他诗词的影子。

比如,“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是不是让我们想到了苏轼自己另一篇写中秋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读到“望中烟树历历”,你是否想到崔颢《黄鹤楼》中的名句“晴川历历汉阳树”?

更明显的是,“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明显化用了李白《月下独钓》中的诗句。

不过,苏轼在这首词中的化用是非常巧妙的。

他描绘出“冷浸一天秋碧"的月色和水晶宫般的琼楼玉宇,使自己的精神飞升到透明澄净、超尘绝俗的世界。

而且,他融合了李白的《月下独酌》中的意境,将他自求解脱的心情,外化为一个在风露下醉舞狂歌、举杯邀月、飘飘然欲乘风登月的浪漫形象。

这首词是苏轼写的另一首中秋词,同样堪称千古名作,绝妙好词,只是被“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盛名所掩盖。

其实,我们捧读的乐趣,很大程度上正是发现那些不常浮现于水面的瑰宝。

本篇作于元丰五年(1082)八月十五日,这一年苏轼47岁。他在黄州刚刚筑好了东坡雪堂,并自号为东坡居士。

也是在这一年,他两游赤壁,写下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大江东去),而“丙辰中秋,欢饮达旦”的那首“中秋第一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时在密州。

时隔六年,按理说两首词的背景和心境会有些不同,不过,我们在词中却看不到多少残酷现实的烙印。

上片写月宫景象,描绘清冷的月光浸透碧静的秋空,月中的楼台殿阁晶莹瑰丽,仙人们在天空驾鹤乘鸾自由来往。他们在这清凉国中俯视人间如画江山,烟树历历。

下片写自己欢醉狂歌,举杯邀月,在风露下起舞徘徊,对月发问,决意乘风翩然飞回仙界,在水晶般透明的月宫中,吹奏出响彻云霄的笛曲。

词人采用古代神话故事,以浪漫手法展现出一个高洁清凉的月宫仙界,抒发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表达超尘出世的哲思与情怀,意境飘逸超渺之致。

如果说,41岁的苏轼写“明月几时有”的时候,还有“酒酣胸胆尚开张”的痴狂,那么在六年之后的这个夜晚,他的视野更辽远,心情更淡定,笔法更清虚,意境更悠远。

在《水调歌头》里,他完全以我为主,放言无忌,而这首词则意脉舒展。

尤其以下片写得物我两忘,思接混茫,杂糅了现实与想象的光影和色彩,营造出天地任我行、乘风驭气翩然灵动的抒情境界。

这是霸气的浪漫主义,无愧于一代豪放词宗。

最后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2 阅读:1385
评论列表
  • 2024-03-05 21:19

    云无留痕,四个字都是平声,节奏感立减,差评。

    肖翼 回复:
    中文不是印欧语系,印欧语系没有平仄,最后读平调还是仄调,可以自由变换。中文独不同。
    少时风流老亦狂 回复: 肖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你这云无留痕的版本是哪本集子里的?

诗词漫游有能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