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是人为塑造的“大英雄

浩博评过去 2024-06-11 08:17:02

1、

我们现在对郑成功推崇备至,基本都来自他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但在明清变革之际,郑成功并不是一个成功的人,甚至可以说,他是在一系列决策失误,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做出收复台湾的决定。

要说郑成功,我们得从其父郑芝龙说起。

公元1604年,郑芝龙生于福建泉州府南安县,因为兄弟众多家庭贫困,郑芝龙在18岁的时候,便到澳门投奔舅舅黄程,学习经商之道。

正是在澳门,郑芝龙初步了解东南海商、学会葡萄牙语,为了融入外国商人的团体,郑芝龙还接受天主教洗礼,并起了一个教名——尼古拉斯·一官·加斯巴特。

公元1623年,郑芝龙已得到舅舅黄程的欣赏,黄程便委派他押送白糖、麝香、鹿皮等货物,搭乘海商李旦的货船,驶向日本长崎,亲身参与到东南海洋贸易中。

早在澳门的时候,郑芝龙就和李旦的关系不错,这次共同前往日本,李旦更加欣赏郑芝龙,于是在贸易结束以后,李旦推荐郑芝龙到澎湖,给荷兰人翻译。

李旦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希望郑芝龙得到荷兰人的信任,做自己和荷兰人的中间人。

事实证明,郑芝龙确实长袖善舞。

做了一段时间翻译,郑芝龙便得到荷兰人的信任,然后交给他一项任务——指挥二三十艘战船,在台湾海峡袭击前往马尼拉的中国商船,这样一来,马尼拉的西班牙人就收不到中国货物,荷兰人可以垄断东南海洋贸易。

在这项任务里,郑芝龙扮演了雇佣海盗的角色。

不过,郑芝龙的收获很丰厚。

仅仅做了一年海盗,郑芝龙便攒下雄厚的资本,公元1625年8月,李旦又去世了,郑芝龙凭借给荷兰人做海盗攒下的资本,接手了李旦的兵马和产业,实力更加膨胀。

从此以后,郑芝龙以台湾、厦门为基地,一边劫掠一边经商,用了三年时间,便拥兵3万、千余艘船,并接受明朝的招抚,成为明朝的五虎游击将军。

此后二十年,郑芝龙在东南海洋上脚踏黑白两道,政治上游走于明朝和荷兰之间,混的风生水起,不仅每年经手数千万两白银,雄霸东南海洋,还在福建构建起自己的势力范围,做了八闽的土皇帝。

郑成功,便是郑芝龙到日本做贸易时,和日本女子田川氏生下的长子。

公元1645年5月,在满清豫亲王多铎、英亲王阿济格的攻击下,大顺朝的永昌皇帝李自成死在湖北九宫山、南明的弘光皇帝朱由崧被文武官僚出卖,整个江南出现无主的局面。

就在这个时候,镇江总兵郑鸿逵在杭州遇到唐王朱聿键,便把朱聿键带到福州,郑芝龙在福州拥立朱聿键为皇帝,改元隆武,史称南明隆武朝。

凭借拥立之功,郑芝龙受封为平国公、太师,成为执掌隆武朝的权臣。支持郑芝龙的郑氏家族成员,也随之升官晋爵,例如郑鸿逵受封定国公、郑芝豹受封澄济伯、郑彩受封永胜伯,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在这样的背景下,年仅22岁的郑成功,也迎来极高的起点。

因为隆武皇帝要拉拢郑芝龙,便给郑成功赐姓为朱、赐名为成功。随后,隆武皇帝授予郑成功提督禁旅、仪同驸马都尉等职位,并封忠孝伯、挂招讨大将军印,命郑成功统兵到福建、江西边界和清军作战。

这些显赫官爵和小型战斗,就是郑成功军事生涯的起点。

可以说,正是郑芝龙的成功,才有郑成功的崛起。青年时期的郑成功,和三百年后的东北小六子差不多。

2、

海商成就了郑芝龙,但也限制了郑芝龙。

因为他的武装力量几乎都在海洋,福建陆地的武装力量更多是家丁、仆从等战斗力低下的人群。如果明朝不发生变故,郑芝龙可以依托福建陆地经营海洋,可一旦要改朝换代,郑芝龙在福建陆地的武装力量,就不足以左右天下局势了。

对于这一点,郑芝龙很清楚。

他拥立隆武皇帝,并不是多么忠于明朝,更多的是借“拥立之功”提高自己的身价,增加和满清讨价还价的筹码。

所以在公元1646年,洪承畴写信劝郑芝龙降清时,郑芝龙非常心动,直接命驻守仙霞关的军队退回泉州,让出福建仅有的门户要地,以此显示自己的诚意。

满清贝勒、征南大将军博洛见仙霞关大开,便急速向南推进,然后又许诺郑芝龙,降清以后可以做闽粤总督,以福建、浙江、广东三省封王。

按照博洛的条件,郑芝龙就是实打实的坐断东南。

努力奋斗数十年,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一个虚弱的隆武皇帝又能算什么?于是在9月19日,博洛兵不血刃的进入福州,11月,郑芝龙到福州觐见博洛,带着麾下11万兵马降清。

隆武皇帝则逃往汀州,被清军斩杀,不久后,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即位,改年号为永历,建立起南明永历朝。

郑芝龙降清了,但郑成功不愿意。

流传下来的史料里,有一段郑成功劝谏郑芝龙的话:

“以儿细度,闽粤之地,不比北方得任意驱驰。若凭高恃险,设伏以御,虽有百万,恐一旦亦难飞过。收拾人心,以固其本。大开海道,兴贩各港,以足其饷。然后选将练兵,号召天下,进取不难矣。”

郑芝龙回了两句:

“稚子妄谈,不知天时时势。夫以天堑之隔,四镇雄兵且不能拒敌,何况偏安一隅。倘画虎不成,岂不类狗乎?”

“识时务者为俊杰。今招我重我,就之必礼我。苟与争锋,一旦失利,摇尾乞怜,那时追悔莫及。”

可以看出来,郑成功和郑芝龙的选择,完全不同。

郑成功的重点是两条——东南地理不利于满清的骑兵作战,郑氏的海洋根基雄厚不担忧粮饷,这两点结合起来,意味着郑氏有进取天下的资格。

而郑芝龙的重点就一条——数十年奋斗换来的家业,不容易,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能赌,趁现在有资格谈判,赶紧在新朝变现,保存家业。再拖延下去,一辈子的心血就付之东流了。

郑成功没有经历过郑芝龙的奋斗过程,自然体会不到郑芝龙的心境。郑芝龙已经年老气衰,也体会不到郑成功的少年意气,父子两人就此分道扬镳。

随后发生的两件事,进一步坚定了郑成功抗清的决心。

一件是郑芝龙降清以后,博洛统帅清军继续南下,在闽南大肆奸淫掳掠,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也惨遭毒手,自缢身亡。

另一件是郑芝龙被清军带回北京,满清没有兑现“闽粤总督、三省封王”的承诺,仅封郑芝龙为一等精奇尼哈番(一等子爵),并编入汉军正黄旗,成为满清顺治皇帝的奴才。

这两件事,不仅让郑成功背上沉重的国仇家恨,也让郑成功看不到降清的前景。

从此以后,不论个人野心还是现实处境,遥尊永历皇帝、割据地方抗清,都是郑成功唯一的路。

3、

郑成功决定抗清,战绩到底怎么样呢?

答案是,实在不怎么样。

郑成功和郑芝龙分道扬镳以后,开始利用国姓名号和郑氏基业,组建独属于自己的班底,并联络郑鸿逵、郑彩等老一辈人物,利用郑氏的商业渠道,秘密收购内地的货物,出口到海外,在东南海洋贸易中赚取丰厚的利润。

但问题是,郑成功的陆地地盘太小,没有足够的粮食来养兵。

粮食是乱世的硬通货,如果没有粮食,白银只是一堆没用的金属,人心也会逐渐崩溃。

可以说,地盘是郑氏基业最大的短板,郑成功在此后的一系列错误决策,都是为了争夺地盘,为郑氏基业的最大短板来买单。

因为福建泉州、漳州的粮食产量较低,不能满足郑成功的养兵需求,福州又是清军严防死守的重镇,而受制于东南海洋贸易,郑成功也不能深入内地夺取地盘。所以郑成功对地盘的要求就是——粮食产量较高的沿海城市。

而在福建、广东一带,符合郑成功要求的地盘只有一处,那就是广东潮州。

在这样的背景下,夺取潮州解决生存危机,远比反清复明的噱头更重要。

如果没有潮州,郑成功的反清复明就是镜花水月,可如果有了潮州,反清复明也好,进取中原也罢,郑成功都是进退有余的。

公元1648年正月,江西提督金声桓叛清归明,受封豫国公,4月,广东提督李成栋叛清归明,受封惠国公。而就在刚叛清归明的时候,李成栋便上书永历皇帝,要求他下一道诏书,命令郑成功响应李成栋和金声桓,把福建、广东、江西的抗清基地连成一片。

永历皇帝听了李成栋的建议,给郑成功下了一道诏书。

收到永历皇帝的诏书,郑成功不能拒绝,便同意出兵广东。但郑成功要求,派兵进驻潮州,配合李成栋作战。

实事求是的说,在反清复明的大环境下,郑成功提出进驻潮州,是一项无理的要求,李成栋自然是不同意的,李成栋麾下的潮州总兵郝尚久,也不同意。

郑成功不管,直接派兵到潮州征收粮饷。

到了公元1649年,金声桓和李成栋都相继败亡了,郑成功都没有出兵配合作战,打通三省的联系。次年6月,郑成功更是出兵包围潮州,要消灭仍然站在永历皇帝一边的郝尚久,郝尚久在生存危机下,再一次叛明降清。

郑成功劳而无功,瞎折腾了两年时间。

公元1650年7月,郑成功兵败如山倒,退回福建。他迫切需要改变没有地盘的窘境,同时也必须挽回自己的威望,便决定刀口向内,清理可能存在的反对势力,整合郑氏基业。

8月,郑成功出兵厦门,诛杀定远侯郑联、逼郑联的兄长郑彩交出兵权。

10月,郑成功决定再征潮州,但先锋官施琅建议巩固厦门,郑成功大怒,直接剥夺了施琅的先锋职务,统兵前往潮州。结果,满清的福建巡抚张学圣、福建右路总兵马得功等人偷袭厦门,洗劫了郑氏数十年积累的财富,仅黄金就有将近百万两。

郑成功闻讯大惊,立即回师厦门,顺势剥夺镇守厦门的定国公郑鸿逵的兵权,并以“谋反”的名义逮捕施琅全家,施琅为了保命,被迫投奔满清。

总的来说,这几年时间,郑成功除了整合郑氏以外,几乎什么都没有做成,空耗时光。

公元1653年,是郑成功可以大展宏图的一年。

那时,明末义军领袖张献忠的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以云南为根据地,攻取贵州、广西、四川、湖南的大片土地,形势一片大好。

尤其是李定国,已经在广西桂林击败定南王孔有德、在湖南斩杀敬谨亲王尼堪,取得“两蹶名王、天下震动”的战绩,迫切希望和郑成功会师,共同夺取广东,然后自福建、广东、贵州出兵北伐,陆续恢复江南地区。

于是,李定国给郑成功写信,谈了自己的战略构想,郑成功同意了李定国的战略构想,并约定出兵日期。

公元1653年2月,李定国自广西贺县出发,一举夺取梧州,然后沿西江而下,抵达广东肇庆。而受到李定国的影响,潮州总兵郝尚久,又一次叛清归明,地方武装也纷纷起义,配合李定国作战。

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郑成功却按兵不动。

李定国派信使三番五次的催,希望郑成功按照约定出兵广东,郑成功不听。郝尚久不计旧仇,写信给郑成功,想让郑成功配合一下,他也不理会。

如果郑成功的水师能直捣广州,牵制满清的兵力,李定国和郝尚久就能从容应对。郑成功没有这么做,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便再无顾忌,先在4月集中兵力击败李定国,又在9月挥师东进,击败郝尚久,屠戮潮州城。

而在4月到8月期间,郑成功两次到潮州征收粮饷,满载而归。

公元1654年,李定国决定再试一次。

李定国以为,郑成功没能及时出兵,是因为肇庆离出海口太远,不利于郑成功的水师作战,所以这次出兵,他的主攻地点是毗邻珠江口的广州新会。

为了实现会师计划,李定国给郑成功写信,叮嘱他准时到新会,千万别迟到。

郑成功承诺,保证不迟到。

2月,李定国自广西柳州出兵,一路攻城克敌,6月就到了广州新会。但李定国没有想到,郑成功又爽约了,他在新会等了整整半年,都没有看到郑成功的水师,也没有得到郑成功的消息。

12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靖南将军朱马喇等清军会师,而李定国已经师老兵疲,大战一场以后,无奈退回广西。同月,郑成功派出四百艘船、三万人到广东惠州征收粮饷,就是不到新会配合作战。

就这样,李定国恢复江南的战略构想,因为郑成功的屡次爽约,彻底失败了。

新会战役结束以后,城里的居民几乎死伤殆尽,其中一半是被守城清军给吃掉的——“自被围半载,饥死者半,杀食者半,子女被掠者半。天降丧乱,未有如是之惨者也。”

4、

郑成功为什么不愿意配合李定国作战呢?

他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们不知道,但从常理猜测,无非是两个可能。

第一种可能,郑成功出身豪门世家,看不起草莽出身的张献忠,更看不起张献忠的义子李定国,所以他只希望李定国接受自己的号令,而不能接受李定国拟定作战方案,自己去配合执行。

第二种可能,郑成功的规划里只有抗清,没有复明。他遥尊永历皇帝为正朔,也只是借明朝的招牌,割据东南,做自己说了算的土皇帝。

这两种可能,或许是同时存在的。

因为此后发生的事,从侧面证明了郑成功的想法。

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都是张献忠的义子,他们原本是平起平坐的,结果孙可望凭借大哥的地位,执掌了南明永历朝的军政大权,并谋划逼永历皇帝退位,自己做皇帝。

但李定国和刘文秀不服孙可望,双方在公元1657年爆发一场内战,孙可望大败,随即投降满清,被封为义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孙可望向满清透露了大量的情报,做了满清征服南明永历朝的带路党。

次年正月,满清任命吴三桂为平西大将军、固山额真赵布泰为征南将军、固山额真罗托为宁南靖寇大将军,分别从陕西、广西、贵州讨伐南明永历朝。差不多用了一年时间,满清便攻入昆明,南明永历朝败亡。

轰轰烈烈16年的抗清运动,随着各路英雄的消亡,至此仅剩下郑成功一家。

公元1659年4月,即南明永历朝败亡的三个月后,郑成功统帅十万大军、三千艘船,自厦门出发,经舟山群岛、崇明岛进入长江,6月24日占领江苏镇江,7月12日抵达南京。

从兵力和装备来看,郑成功的实力非常雄厚,这就说明,他不是没有能力配合李定国攻取广东,他只是不愿意而已。

他的真正目的,极有可能是一人扛起抗清的大旗,一人独享抗清的胜利果实。

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南明永历朝亡了,意味着没人能替郑成功分担压力,满清不需要再分化瓦解,完全可以用举国之力,扑向东南一隅。从战略层面来看,郑成功已经输了。

而且,郑成功的战役战术也不高明。

抵达南京以后,郑成功指挥军队,把南京包围的水泄不通,参军潘庚钟提议:“南京空虚,我们攻城吧,可一鼓而下。”

郑成功认为潘庚钟的意见有道理,准备攻城。然而就在此时,满清的水师提督管效忠请求投降,但要求给他三十天的准备时间,等三十天的期限到了,一定打开城门。

稍微有些常识的人都知道,管效忠的要求,有可能是缓兵之计,即便同意,也要有所防备。

但郑成功没有防备,就是围而不攻,在南京城外等着。

等到7月22日,满清援兵已经汇集南京,随即发起反击,两天后,郑成功的军队全面崩溃,被迫撤离南京,回到厦门。

抗清运动的最后一场大战,就这样失败了。

如果你是郑成功,现在能怎么办?

广东潮州,数次都打不下来,导致大军没有粮食来源。攻取南京恢复江南,失败了,短时间内不可能再出兵北上。厦门的地盘太小,东南海洋贸易是只有白银没有粮食。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指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夺取地盘,巩固郑氏的基业,屯田种地,给日后的功业做铺垫。

举目四顾,郑成功能选择的进攻方向,其实只有台湾。更何况,台湾原本就是郑芝龙做东南海洋贸易的据点之一。

公元1661年2月,郑成功誓师,东征台湾。

虽然说荷兰殖民者占据了台湾,但荷兰殖民者只有热兰遮堡、赤嵌城等寥寥几个据点、一千名士兵、四艘战船,实力并不雄厚。所以经过一年的军事、外交博弈,公元1662年2月,郑成功和荷兰殖民者签订协议,正式收复台湾。

随后,郑成功颁布了建设台湾的纲领文件,其中一条是——“留勇卫、侍卫二旅以守安平镇、承天二处。其余诸镇,按镇分地,按地开荒。”

这条政策,事实上是把台湾的无主土地都收回来,分配给麾下的将士们,在农业经济方面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在政权建设方面实现了有恒产者有恒心。

尽管郑成功在台湾搞土改,目的是抗清或者割据,但在历史时间线上,郑成功开启了东南沿海向台湾移民的浪潮。

这,可能是郑成功唯一做成的事。

5、

故事讲完了,到底该如何评价郑成功呢?

其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郑成功有不同的评价。

明朝统治没有崩溃的时候,郑成功做为“海贼”郑芝龙之子,地位可能和李自成、张献忠等“流贼”差不多,都是明朝严防死守的对象。

等明朝灭亡、南明成立以后,郑成功做为“权臣”郑芝龙之子,成为南明隆武朝的统战对象,赐姓、授官等重大举动,重点是拉拢掌握兵权的郑芝龙,而不是初出茅庐的郑成功。

再往后,郑成功拒绝投降,满清肯定不会对他有太高的评价,定位应该是“抗拒天兵”的逆贼。而郑成功屡次毁约,不配合李定国的作战计划,那么孙可望、李定国等大西军余部控制的南明永历朝,定然把郑成功视为“坐山观虎斗”的贰臣。

如果郑成功没有收复台湾,可能现在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郑成功这么一个人。

但郑成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偏偏收复了台湾。

那么在当代两岸分离的大环境下,郑成功自然是最佳的宣传对象。只要把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宣传出来,两岸统一就有了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分裂就是完全说不通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郑成功就不能是目光短浅的抗清人物,必须是为祖国统一而奋斗的大英雄。

归根到底,郑成功的历史地位是现实需求塑造的。

而这样的现实需求,源头就是75年前的蒋介石迁台。我们也可以说,蒋介石挽救了郑成功的历史形象,为提高郑成功的历史地位,创造了条件。

泉下有知的话,郑成功应该给蒋介石敬一杯酒。

1 阅读:7

浩博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